「奧司他韋,抗病毒顆粒,N95的口罩,還有換洗的衣服。多放防護裝備和藥品,千萬不要遺漏了。」26日上午,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援鄂醫療隊的14人開始收拾行李,與家人告別後,他們做好了「戰鬥」的準備,整裝待發。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援鄂醫療隊整裝待發
「科室所有人都報名了」
24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4人的援鄂醫療隊組建完畢,他們平均年齡33.5歲,分別是重症醫學科的李蕊、隆毅、李文均、江璐璐、唐直、胡小娟、黃倩,心血管呼吸內科的羅玲、陳月、蘭花、高麗、蔣曉梅、楊玲、陳誠。
24日晚,醫院接到重慶市衛健委的通知,要求立即組建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後一刻,重症醫學科和心血管呼吸內科的微信群就炸開了。
「值此新春佳節,疫症肆虐,作為一線醫務工作者,擋在病毒前面是我們的職責,請有意向前往湖北的同事報名。」當晚18點過,信息剛發出時,心血管呼吸內科護士長蘭花正在前往成都的路上,她和老公、7歲孩子晗晗以及父母5人備好年貨,準備回老家過年。
「報名,隨時可以出發,義不容辭。」蘭花沒有跟車上的家人做任何商量,立即在群裡報了名。21點過,科室確定人員,蘭花的名字赫然在列。
重症醫學科的微信群叫「重情重醫家園」,18點過,67名醫務人員將消息列表不斷刷新。「算我一個。」「我單身,我報名。」「時刻準備著,不辜負重症人的使命和責任。」報名的時候,隆毅還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進修。他毅然報了名,等待組織的召喚。「我進修的老師也報名去武漢,作為一名醫生,責無旁貸。」
「科室所有人都報名了。」經過篩選,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李蕊也在最終出徵的名單裡。「你問我為什麼報名?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這是這個職業必須的選擇。」
李蕊這兩天收到了很多同事和親友發來的關心和祝福,她有放不下的牽掛——8歲的女兒。因為工作性質需要長期加班,和女兒相處的日子總是聚少離多。「這個春節,她原本希望多陪陪女兒,但在人民健康面前,個人的事也就不足為道了。」
收拾打包行李
「頭髮可以慢慢長出來」
此次出徵的14人中,有2名90後。
心血管呼吸內科的醫生陳月是91年3月出生。接到報名通知,她正在銅梁老家和父母吃年夜飯。
「一定要去嗎?聽說很危險。」看到女兒主動報名要求去湖北,出於母親的本能,立即擔心起來。「我是醫生嘛,我應該去。」陳月回答。
「我同意女兒去,醫生不去救助患者,那她還能幹什麼。」一旁的爸爸發話了。
很快名單確認,陳月在內。
「你多帶點吃的。」「一定不要感冒。」「有什麼隨時給媽媽打電話。」「祝我美麗的女兒身體健康,平安歸來。」從陳月離家的那一刻,媽媽的關心便通過微信不時的傳遞過來。「我知道她是極其愛我的,我也想陪在她身邊,但我不行。」
25日上午,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動員和培訓會,陳月仔細記錄著每個細節。
陳月的長髮柔順飄逸,乖巧的臉蛋搭配馬尾,讓人印象深刻。「剪短一些,不然工作中不方便,還難得洗。」同事高麗拿起剪刀,幾下就去掉了一大把。陳月對著鏡子梳理了頭髮,笑了。「頭髮可以慢慢長出來,等勝利回來再去修個造型。」
與陳月同為90後的陳誠前兩天也剪去長發。報名前一天,她預感自己要趕赴一線,提前做好了準備。父母不善於表達,只能不停告訴她注意自身安全,保護好自己。
方便工作,她剪掉長發。
「我們只有萬眾一心,才能打贏戰鬥」
作為這支14人醫療隊的組長,李蕊的擔子更重一些。
40歲的她是組裡年紀第二大的,既是組長,也要扮演知心大姐姐,給全員做好保護,以及心理的平復工作。「有些沒有經歷過重大突發應急救援的隊員,現在情緒非常激昂,但上了戰場直面疫情時,很可能出現心理波動。」李蕊說。
李蕊牽頭組建了微信群,制定了群規,要求出現任何問題第一時間與組長、副組長聯繫,有任何困難也要立即在群裡與大家溝通,「千萬不能憋在心裡。」
詢問了多位隊員是否帶上了日常牽掛的物品,比如家人照片、貼身物品等,大家都搖頭表示沒有攜帶。「我們就希望多帶一些藥品和防護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去了那邊,我們就一門心思做好救援工作,我們只有萬眾一心,團結一致,才能打贏戰鬥。」李蕊說。
26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援鄂醫療隊已經整裝完畢,帶上家人的關心,做好一切準備,等待當晚出發。
準備出發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通訊員 熊志翔 文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