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潛艇的最大優勢就是隱蔽性,核潛艇一次可以在水下潛航數個月,採用AIP系統的常規潛艇也可以潛航一個多月無需浮出水面。
然而,潛艇在水下潛航的時間越長,對於潛艇兵而言,就越苦,為啥?因為潛艇內本來就狹窄,空氣品質不好,人員又多,長時間潛航,熱量大,噪音大,可以說生活條件特別艱苦,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所以 ,潛艇兵的生活標準和待遇水平在全軍是最高的,海上戰備巡航回來後,戰士們往往會進入寬敞、明亮的艇員餐廳,迎接他們的是各類點心、新鮮的水果和各種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菜餚。
除了生活條件艱苦之外,潛艇兵還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一旦水下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潛艇在水下遇險時,通常會有兩種救援方式,一種是外部救援,另一種是自救脫險。外部救援主要靠潛艇救生船攜帶的救生艇,比如我國就從英國購買有LR-7深潛救生艇,該救生艇的最大救援深度為500米,可以與中國海軍的各種潛艇對接,可以同時運送多達18人。
但是,外部救援畢竟需要時間,緊急情況下,還是需要艇員自救。
所以,每一名潛艇兵正式上艇服役前的一項必修課,就是逃生救生訓練。
自救脫險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為減壓脫險法、自由漂浮法和快速上浮法三種,其中快速上浮法是主要發展方向。受制於海水水壓對人體的影響,自救逃生對深度有著明顯的要求。目前,採用單獨逃生方式,並且成功的最大深度才183米。
然而這一紀錄,最近又被打破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潛艇艇員單人脫險裝具系統,將這一深度擴充到了200米。
據央視軍事報導,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潛艇艇員單人脫險裝具系統,12月28日在東海某海域完成作戰性能試驗,潛坐海底的某型潛艇6名艇員,先後利用該系統通過快速上浮脫險的方式安全到達水面,表明我國艇員自救脫險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潛艇失事情況下,可依託艇上單人脫險艙進行200米深度範圍內的快速上浮脫險,結合海軍現有的減壓脫險呼吸器裝備,還可實施120米深度範圍內的減壓脫險。
據悉,這套新型潛艇艇員單人脫險裝具系統由海軍軍醫大學特色醫學中心科研團隊研製,有4個組成部分:快速上浮脫險服、頭罩充氣系統、脫險服檢測裝置和頭罩充氣系統檢測裝置。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海軍就已經擁有了先進的快速浮動救援裝備,據說其技術來源於英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技術研究,完成了快速漂移管模塊和自動水汽系統的技術,開發出世界上先進的快速漂浮逃生裝備,穿上這套裝,可迅速從水下30至150米的水中逃離,只需16秒即可逃生。
而這次由海軍軍醫大學研發成功的新型艇員單人脫險裝具系統,將水中逃離的深度延伸到了200米,而且操作更方便,保暖性和水面待援能力更強,採用新型材料,輕便、耐磨、防水、抗老化,還增加保暖內襯服和單人救生筏。該系統兼顧了快速上浮脫險和減壓脫險兩種模式,可適用於人民海軍各類型潛艇。
中國海軍不僅要擁有世界先進的潛艇,而且還要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脫險裝具,畢竟艇員的生命是用錢買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