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黃海深處風高浪急。一架新型戰機在某海域「失事」,飛行員拉動跳傘開關,就在傘花綻開的瞬間,由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製配套的海上救生包自動打開、救生船自動充氣,救生電臺自動啟動並發出求救電波。
據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所長盧志平、政委張向陽介紹,經過數次不同海域的試驗,證明該新型海上救生裝備完全滿足新型戰機飛行員海上救生要求。
從手動操作到自動控制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開始第一代飛行員海上救生裝備的研製。那時,我軍飛行員救生裝備極度匱乏,第一代救生裝備是依照被我軍繳獲的救生用品仿製出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國產飛機性能的改進,第一代飛行員海上救生裝備落伍了。該所科研人員經過10多年的努力,研發出第二代海上救生裝備。但是,這一裝備必須靠飛行員手動控制,如果飛行員跳傘時已昏迷,救生裝備就無法啟動。
隨著我軍新一代戰機已經列裝,研製與新型戰機配套的海上救生裝備,成為該所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
「飛行員海上跳傘危險係數高、操作時間短。要提高飛行員海上救生的成功概率,首要的任務是使救生設備從手動操作變為自動控制!」所黨委明確提出了攻關方向,成立了由某研究室主任費伊、高級工程師聶金璽領銜的救生裝備組,要求力爭用兩到三年時間,研製出新型海上救生裝備,做到飛行員跳傘後,救生裝備自動開啟、救生船自動充氣、電臺自動開機、自動發出求救信號。
從獨立研發到強強聯合
半個枕頭大小的海上救生包看似簡單,卻涉及到控制、通信、光學、機械、化學、空氣動力等專業學科,按照常規舉措,研製改進周期將長達10年以上。所黨委果斷決策,打破常規,走強強聯合的攻關之路!
老一代救生船體積大、不耐磨、牢固性差。科研人員發現,有一個研製單位使用一種新材料生產的救生船質量十分可靠。他們主動與該廠家聯繫,開展聯合攻關。經過不同海域滿負荷近似實戰的檢驗,成功解決了新型救生船的材料難題。
初戰告捷。然而救生船自動充氣問題接踵而來。曾幾何時,該所的專家們研製出一種電擊發裝置,但是由於其性能不可靠,時常出現誤擊發問題。科研人員花了近10年時間也沒找到徹底的解決辦法,科研進入了「死胡同」。一次,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情報檢索,得知某單位研製成功了化學水敏元器件控制技術,立即找上門去。經過雙方科研人員的努力,自動充氣難題迎刃而解,新產品不僅性能可靠,價格也僅為電擊發控制的一半。
接著,課題組一鼓作氣,相繼攻克了閃光標燈泡壽命短、攜帶氧氣裝置安全性不足等一系列難題,新型海上救生裝置的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順利通過鑑定。
從單人救生到多乘員救生
面對成功,專家們並沒有輕鬆感。他們清楚知道,已經解決的僅僅是單人海上救生問題,新型轟炸機、特種運輸機等機型所需的多乘員海上救生裝置仍是空白。
研製多乘員救生裝備,並不意味著在單人救生裝備的基礎上「做加法」,科研難度仍然很大。為此,科研人員把實驗室搬到南海、渤海等海域,以7天為一個周期檢驗救生船的性能。通過試驗,他們把救生船改為多角形設計,並在船身周圍加裝數個可以裝海水的水袋,有效提高了救生船的抗風浪能力。
在近似苛刻的海上漂浮實驗中,課題組還發現,儘管多乘員救生裝備的組合方案近似完美,但由於海上風向複雜,時常出現飛行員集體跳傘後,個別「落單」的情況。一旦出現這種險情,飛行員沒有救生物品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們立即修改裝備組合方案,在配備多乘員救生裝備的同時,為每個飛行員裝備了救生必備的10多種物品,提高了個體自救能力。
電臺是遇險飛行員呼救的必備裝具,課題組提出了裝備大功率電臺的方案,確保在相同的通信條件下,通信距離比個人使用的手持電臺增加10倍以上。(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山河、葉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