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比走近科學還要離奇BBC紀錄片,卻沒有侮辱我的智商

2021-02-17 SME科技故事

 

作為國內「標題黨」的先驅元老,「走近科學」永遠是我們心中的最神往的心靈朝聖地。

 

「一個普通的教學樓,一件普通的自習教室,卻在每個晚自習結束以後,在地板上隱隱現出一個詭異的人臉。是天工造化,還是幽魂顯靈?請走進這一期的走近科學。」

 

實際上我們越是愛調侃走近科學越是說明我們熱愛這樣的神秘話題,但就是不爽最後給出一個侮辱人智商的解答。

 

於是乎,現在還有很多人懷念那種神秘刺激有獵奇的現象和故事,但又不想被繼續侮辱智商。

實際上BBC也有類似的科普節目,這部《大自然的奇異事件》就能夠滿足你們所有對獵奇神秘事件、以及專業合理解釋的需求。

 

由於片子是針對自然現象的,也就告別了走近科學裡「當事人博關注」甚至「精神有問題」等無聊解釋。

 

在這個英國版的走進科學裡,有一些現象別說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就算是任人遐想也無法猜測出來的。

 

比如這期我要著重介紹的幾個神秘事件:

荷蘭街頭本田轎車為何銀裝素裹,化身毛蟲巢穴?

數千蛤蟆一夜爆死,內臟炸出死相詭異,究竟是天災還是蛤禍?

海岸翻起白色泡沫海浪,怪異景象又是誰在作祟?

2009年的荷蘭鹿特丹街頭,發生了一件怪事。馬路上一輛停得好好的轎車幾乎是一夜之間就被看起來像是蜘蛛網一樣的東西包裹起來了。

 

灰白色的網把整輛車裹得異常嚴實,遠遠望去就像是這輛轎車外面披了一層布一樣。

 

走近一看,才發現裡面有成千上萬正在蠕動的毛蟲,原來這並不是蜘蛛網。如果不是惡作劇,那麼這些毛蟲為什麼會選擇在一輛車上安營紮寨呢?

 

其實不只是這輛轎車,這條路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被這些蟲子佔領了。

 

這些蟲子其實是活躍在歐洲的某種燈蛾幼蟲。燈蛾其實就和普通的蛾子一樣,會在夜裡瘋狂懟燈。同時它們也會尋找適合產卵的植物。

 

雌燈蛾一次產下50枚卵,這些卵孵化出很多看起來噁心的幼蟲。而這些幼蟲為了保護自己,便會開始不斷地織網,這些網的成分和蛛絲類似,也是一種蛋白質。

 

一般而言飛蛾的幼蟲會在成蛹前才開始吐絲織網,就像我們熟悉的蠶。但是這裡的燈蛾進化出了另一種神奇的能力。

 

它們吐絲將食物包裹起來,最終達到完全與外界隔離的程度,這樣一來它們不但可以抵抗鳥類和寄生蜂天敵,也能保證在網內衣食無憂,直到它們化作飛蛾。

 

但是車子又不是這些蟲子的食物,為何也會慘遭毒手?

 

原因可能在於食物的匱乏,大量燈蛾幼蟲聚集在一起,很快便消耗掉了所有的食物,它們不得不轉移陣地向馬路對面的發起進攻,但路途遙遠它們還需要保護。

 

於是,這些蟲子一路走一路織網,所到之處沒有物體能夠倖免,這輛本田轎車也只能怪車主運氣太好。

 

如果你覺得燈蛾的事跡算不上帶勁,那就再看下一個真的算是怪異的案子。

 

2005年,德國的漢堡匯聚了世界各地的恐慌,這裡的一個水塘原本是歐洲大蟾蜍的地盤,但人們突然發現了一件怪事情。

 

幾乎是突然間,這裡的上千隻蛤蟆幾乎全都死去,而且屍體看起來非常奇怪。它們的身體脹大到原來的三倍,有些因此爆裂開來,內臟飛得四處都是,沒有人能解釋原因。

 

最初,調查的人員認為可能是附近賽馬場的賽馬會從境外帶來一些不知名的病毒或細菌,導致了這場疑案的發生,但經過取證分析後卻發現並沒有異常。

 

與此同時,其他的地方也陸續出現了同樣的怪異景象,這讓人非常恐懼和驚慌。

 

最終科學家給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這樁案子的真兇可能是烏鴉(渡鴉)。

烏鴉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鳥類,曾經有研究顯示,日本烏鴉不但學得了將堅果扔到馬路上讓車碾碎,還學會了把堅果扔到人行道上,這樣在紅燈的時候它們就可以更安全地撿回裡面的果仁。

 

那麼,烏鴉是如何做到讓上千隻蛤蟆爆炸而亡的呢?經過對蛤蟆們的屍檢,科學家發現這些蛤蟆的體表都有一個明顯是用喙啄穿的洞,而屍體內的肝臟無一例外全都消失了。

 

實際上,案子發生的時候正值產卵季節,這些歐洲大蟾蜍的肝臟尤其肥美,是烏鴉們不可多得的美味。於是烏鴉們啄穿蟾蜍的表皮扯出肝臟吃掉。

 

而歐洲大蟾蜍呢,因為受到生命威脅,它們拼盡全力吸氣,讓自己顯得更大,迫使捕食者放棄捕食。但由於它們的肚子已經破洞了,沒有了皮膚和隔膜的限制,他們的內臟被擠出體外,最後爆裂而亡。

 

2007年8月24日,新南威爾斯的海岸邊捲起了非常詭異的浪花。海浪的上層堆滿了乳白色的泡沫,遠看就像是一杯卡布奇諾咖啡,近看又像是浴缸裡的泡泡澡。因為這次事件,這裡也從此多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卡布奇諾海岸」。

 

所以是什麼讓海岸的居民們玩起了免費的泡泡浴?是不是附近生產的沐浴露洩漏了?或是其他什麼汙染物導致的?沒人會認為這些綿密厚實如奶油的泡沫會是自然產生的。

 

然而,這種現象確實就是自然發生的,罪魁禍首是海洋裡的浮遊生物。

 

很多藻類在死亡後會釋放出一些物質,這些物質在海浪的翻滾攪拌之下就會形成綿密的泡沫。如此大量的泡沫可能與水華有關。

 

所謂水華就是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發生在新南威爾斯海岸的這一次事件猜測是因為洪水將農田土壤的養分衝入海中,導致水藻大量繁殖。而當水體營養恢復到正常水平後,自然無法供養過多的藻類,大量死亡的藻類就給海岸提供了大量的「沐浴露」。

 

有時候這些泡沫能引起人們的狂歡,有時候也能引起慘劇。美國西部海岸就曾經因為泡沫海引起了大量海鳥的死亡。

 

同樣,大家一開始都以為汙染是罪魁禍首,帶來泡沫也毒死了海鳥。但經過初步的化驗就發現這些泡沫雖然氣味難聞但並沒有毒,海鳥體內也沒有發現有汙染物。

 

許多動物保護組織參與到海鳥救治行動中來,在救治過程中就發現了這些海鳥只要經過簡單的清洗就能很快地恢復正常。

 

實際上,海鳥都是被凍死的。這些死去的鳥都是需要潛水捕食的物種,它們靠著羽毛的保護身體不被浸溼以至於失溫,而泡沫海水正是破壞了它們防水的羽毛。

 

至此,泡沫海疑案總算告破,但這世界還有更多神秘的事件等著我們。

 

這部《大自然奇異事件》已經拍到第5季了,如果你真的喜歡去探究這些神秘事件背後的原理,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但如果你就是好那一口神秘兮兮的文案的話,那還是得去CCTV另請高明了。

 

相關焦點

  • 【另一面】走近科學: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
    UFO懸案:即便有疑團無法解釋,最終還是認定一切都是當事人的幻覺2005年,《走近科學》推出中國三大UFO懸案調查系列,其中有一集《誰在背我飛行》廣受爭議。節目中當事人是一位河北農民,1977年,他連續三次神秘失蹤,且不乘任何人類交通工具,由兩個不明飛行人攜帶,一夜之間騰空飛越到一千多公裡以外的南京、上海。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很多人早就記不清,自己最後一次看《走近科學》是什麼時候了。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 探靈、抓鬼、解密,這部紀錄片真是牛逼!
    婊婊們,今夜派爺和你一起走進「靈異版」走近科學。派爺貼心提示:千萬不要在晚上看(雖然也沒什麼可怕的,抱緊派爺)想像力太豐富的不要看。(畢竟給你一個眼神,你能創造整個世界)想找刺激的,張嘴,吃安利——鬼魂實驗室Ghost Lab這部紀錄片8.4的評分一點也不虛。
  • 耗時4萬小時 BBC拍攝360°恐龍紀錄片
    然而誰也沒有見過恐龍,我們又是如何判斷它長什麼樣的呢? 在1676年,第一具恐龍骨骼被發現,當時的人們以為這是一個巨人的殘骸。近兩百年後,我們才認定,這是一個神奇的物種——恐龍。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恐龍的認知也在不斷完善。
  • 侮辱了觀眾的智商
    導讀:前兩天,長達40集的 電視劇《青青子衿》終於大結局,曾經因為國慶期間斷更過半個月,被小夥伴們視為毀劇的一波操作,結果如今十一月初,好不容易等到大結局,卻是這樣一個侮辱觀眾智商的結局。
  • 這部四年BBC的紀錄片,看完之後,我知道他是中國製造的
    這部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於推出,由於疫情等原因,並未進行大規模宣傳,卻在豆瓣上悄然獲得9.3分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網友一種超乎口味的生活體驗。「中國版的《海洋脈動》!
  • 這部片子看著令人抓狂,卻是我心中NO.1的兒童科學入門紀錄片
    在日本,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部日本兒童科學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和我們平時推薦的科普紀錄片相比,這部片子的內容、臺詞都很簡單,甚至還有一些地方會讓觀眾看得相當抓狂。不過,它也是最值得看的入門級科普紀錄片。
  • 200部BBC紀錄片(中英字幕),免費領取!
    第一步:關注公眾號 「最英語」可以長按下面二維碼快速關注👇第二步:「最英語」公眾號後臺回復「bbc」即可獲得>9、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㈠雲之子民查查波亞文化10、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㈡世界石心蒂瓦納庫王國11、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㈢金礦穆伊斯卡和泰榮納12、BBC紀錄片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事實上,這部紀錄片的標題就出自史學家洪業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並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本片的主持人、腳本撰寫人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麥可·伍德,從文案上看,他可絕對是個杜甫的「迷弟」了。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為這部適時上映的紀錄片賦予了獨特的意義,我們得以趁機回顧這位在苦難中站立起來的「文化形象」,並以此觀照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生活。01「誠懇而非獵奇」的拍攝手法4月6日,BBC推出一部關於我國「詩聖」杜甫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 侮辱觀眾智商的搞笑穿幫鏡頭,網友:導演你過來,我保證不打你
    有些穿幫鏡頭,是劇組無意為之,可以原諒;但有些影視劇穿幫鏡頭,很明顯是導演在「欺騙」觀眾的智商。近幾年,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提高,隨著網友們多年火眼金睛的鍛鍊,很多穿幫鏡頭都開始大白天下。有些網友看完後,忍不住就想對導演說「你過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 5部BBC神級紀錄片:優秀孩子背後,拼的都是見識和思維
    你有帶孩子看過自然科學紀錄片嗎?或者帶著孩子真正地走近大自然嗎?最近跟朋友聊起育兒的話題,他說:「現在的孩子,天天坐在課桌上從早寫到晚,成績拿滿分,生活常識卻一無所知。你說這樣的孩子,長大是不是真的就有出息?」我想想也是,現在的孩子,對生活常識,對大自然了解得實在太少了。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這些沒有背景的畫面成功地構建了古板、嚴厲的中國老師形象。 2.填鴨式、滿堂灌的中式教學方式 中式教學方式在紀錄片中的形象是填鴨式、滿堂灌、鼓勵與人競爭與應試教育。老師念幻燈片,學生記筆記,大大小小的課堂測試,超長的學習時間,這些場景在紀錄片中被反覆呈現。在與英國教學比較的時候,紀錄片更是刻意通過讚揚英國教育的以學生為中心,反襯了中式教育方式的不科學、不人性。
  • 那些小時候沒發現,長大卻感到侮辱智商的電視劇,最後一個100分
    那些小時候沒發現,長大卻感到侮辱智商的電視劇,最後一個100分我們這些80後90後,小時候都看過很多經典的電視劇。因為小時候只能看電視,不像現在有手機,有電腦。雖然那個時候只能在電視上看電視劇,但是我們的童年依然很幸福。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走近科學》 再比如,新婚之夜,老屋牆上竟出現怪影;某男子能從自己身上吸出血來;新疆喀納斯湖、四川獵塔湖、長白山天池多地出現了水怪的蹤跡;天上掉下離奇的藍色冰塊……奇聞異事本來就能吊起人的十二分之好奇心。這時候,解說詞和主持人張騰嶽再煞有介事地露出幾個關鍵詞「撲朔迷離」「錯綜複雜」。
  • 肖央《天氣預爆》虧損超5000萬,網友:劇情侮辱智商
    肖央《天氣預爆》虧損超5000萬,網友:劇情簡直侮辱智商最近一段時間宣傳了很久的,由肖央導演的電影《天氣預爆》正式上映了,不過到目前為止電影上映了已經好幾天,只有25日的票房,勉強能夠過億,可以看出,這部電影似乎並沒有能夠達到肖央想要的效果。
  • 這7部紀錄片,全是9.7分BBC神作,一定要讓孩子看
    我以前也給孩子看過紀錄片,不過紀錄片就跟百科書一樣,每個年齡段去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而且往往看一遍也沒法體會到精髓。因此我覺得我應該把一些經典的紀錄片好好捋一捋,給兒子制定一個完整的觀影計劃。再說女兒現在3歲多了,也可以跟著看看,做好科學啟蒙!紀錄片很多很多,那該從何入手呢?
  • 看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我被嬰兒的11個「能力」震撼了
    看完關於小baby的11個「超能力」,我被震撼到了。跟著BBC出品的這部紀錄片走近嬰兒的秘密世界吧!你將能以全新的方式觀察、了解到你的寶貝。秘密6:嬰兒成長的速度很快小嬰兒要比成年人多70多塊骨頭,但沒有膝蓋骨
  • 這部BBC紀錄片顛覆你的認知
    在我印象中,這也是首次,大規模地把眾多經典兒童心理學實驗搬上螢屏,讓數以千萬計的普通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早期發展和「養孩子」是門科學,而且是門很「神奇」的科學。它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能夠重新審視看待我們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看待我們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