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2020-12-15 錢湖有魚吃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本文圖片均來自紀錄片截圖

「中國版的《海洋脈動》!」

「無聊翻電視偶遇,還以為是BBC製作,片尾才發現是一部國產紀錄片!」

「趕上BBC,Discovery紀錄片水準!

「BBC既視感,厲害了我的國!」

正在排卵的珊瑚蟲

類似一邊倒的」吹捧「雖然還只在小眾範圍,但還是足以讓看過的人自傲。我們確實等太久了。作為國內紀錄片門類中的短板,自然類的紀錄片向來被BBC和Discovery壟斷。2006年,BBC《地球脈動 第一季》讓我們震撼,隨後,2016年的《地球脈動 第二季》讓我們震撼到無以復加,豆瓣評分更是比第一季的9.7分又向上拔高0.2分,達到極限分9.9分。而9.5分+的BBC紀錄片並不是個位數。而這部《蔚藍之境》在疫情肆虐之時悄然上線,讓我們聽到了中國的聲音,聽到了中國澎湃的海洋之音。

我們早已習慣了羨慕和欣賞其它國度的海洋美景,也曾在潛意識裡腦補著國內的近海景觀。雖然我們國土遼闊,海岸線狹長,但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漁業資源開發過度,入海口工業汙染嚴重,另外還得算上近海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除了以旅遊業為主的海南島,怕是沒有多少海域是乾淨富饒的了。《蔚藍之境》的製作團隊為何會有勇氣,花費四年時間去呈現我國的海洋現狀?難道不會拍成一部環保紀錄片?

成片的海月水母

也就是在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從橫空出世,到紅遍全國,讓國人邊看別咽口水的同時,卻也讓吃貨國度的豪情胸中激蕩。吃貨吃貨,可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資格叫的。廣東人除了板凳不吃的調侃更像是一種對吃的境界的炫耀。可如今,這樣的炫耀,在此次疫情面前,似乎不再合時宜。泱泱大國,難道只有吃的東西,拿得出手?

相信很多人都是帶著這些複雜的情緒來觀看這部國產海洋紀錄片的,但看過的人,大部分都會為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佳片點讚。作為吃力不討好的紀錄片製作,《蔚藍之境》的製作團隊,肯定不如像BBC這些大廠的資金雄厚,但他們還是熬了四年,熬出了這部具有國際水準的答卷。

海蛙是唯一可以在海水環境中生存的蛙類

這部紀錄片一共分6集,每一集都是由不同的導演攝製完成。無論從畫質,背景音樂、配音等硬性指標來看,這部《蔚藍之境》都達到了很高的製作水準,堪稱國內同類型紀錄片的頂峰之作。雖然離大廠的製作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經大大超出了廣大網友的心理預期。

雖然《蔚藍之境》在豆瓣上的評分超高,但因為低調上線,缺乏宣傳,在國內的知名度還沒有上來。但相信隨著時間的發酵,這部良心之作肯定會有上頭條和熱搜的一天。接下來,我將自己的觀後感跟大家略做分享。

第一集:季節的輪迴

以四季為時間軸,從冰封的渤海灣到,盛夏北部灣的珊瑚礁,從小到臺灣的瓢鰭蝦虎魚,大到巨獸抹香鯨,都遵從季節的律動繁衍生息。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渤海灣的斑海豹。去年春節期間的渤海灣斑海豹幼崽偷獵事件,讓很多國人知道國內還有特有的海豹種群存在。因為種群數量的匱乏,公海豹要找到交配對象是非常困難的。而本集就向我們呈現了這一令人心酸的畫面。海豹媽媽一邊帶著小海豹,一邊拒絕堅持不懈的公海豹的追求。

母子倆就是甩不掉身後的公海豹

第二集:潮水的節律

在這一集當中,潮水分漲潮落潮的灘涂潮水和近海的潮流。灘涂作為連接大陸和海洋的中間地帶,藉助潮水帶來的海中有機質,灘涂也成為生命豐富多樣之地。海釣人最熟悉不過的沙蠶,外表醜陋似蜈蚣,所以又被稱為海蜈蚣。就是這種不起眼的生物,卻會為了繁衍後代拼儘自己的生命。它們也為很多路過灘涂的遷徙鳥類提供了繼續飛行的能量。近海區域,則是依靠潮流來完成生命的循環。沒有運動能力的海月水母,隨波逐流。數萬隻成片的海月水母更是被稱為浮遊生物的收割機。而收割它們的,則是另一種水母——白色霞水母。

沙蠶正在跳最後的生命之舞

第三集:溼地的競爭

濱海溼地,無論是蘆葦,紅樹林,還是鹽地鹼蓬都為各種動物提供了庇護和餐桌。特別是鹽地鹼蓬,特殊的抗鹽鹼能力讓它在灘涂無限蔓延。在深秋季節,它降低自身了葉綠素含量,減緩了光合作用,保留了更多的水分,整片的鹽地鹼蓬更是展現出火紅的壯觀景象。一種古老而簡單的軟體動物石磺,經過幾百萬年進化出了能夠與灘涂融為一體的表皮。在茂盛的紅樹林裡,誰是獵物,誰是獵手,都是未知之數。小型昆蟲殺手的大刀螳螂,一不小心就會被樹蜥終結。

火紅的鹽地鹼蓬

第四集:海灣的懷抱

海灣或者入海口是匯集陸地養分的黃金寶地,它既是人類的避風港,更是很多海洋生物的產卵地和育嬰室。在這些動物與人類交集最多的區域,動物的生存反而更加繁榮。在我國的北部灣,生活著我們水中的大熊貓——中華白海豚。珊瑚礁形成的淺灣是海洋中的五星級酒店,客戶眾多。鱟終生都生活在海中,每當繁殖季節,它總能準確地找到並回到自己出生的海灣,並在那裡產下自己的後代。海灣最神秘的訪客——布氏鯨,在北部灣大口吞食前來產卵的小沙丁魚。

布氏鯨正在海灣裡捕食沙丁魚群

第五集:海島的空間

作為與世隔絕的獨立空間,孤島效應讓很多島嶼演化發展出了獨特的生態。蛇島,相當於中國的加拉帕格斯。雖然環境貧瘠,生存異常艱難,但蛇島蝮蛇卻頑強地挺了過來,並長期稱霸蛇島。因為食物匱乏,它們只能依靠路過的鳥兒為食,吃上一隻能抗一年。海南島東北部紅樹林裡的海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生活在海裡的蛙類。它們因為以螃蟹為食,又被稱為食蟹蛙。

海島蝮蛇是島上唯一的主宰

第六集:生存的挑戰

我國的海洋中,至少有兩萬多種生物,以殘酷為主旋律的自然環境,讓生物們不得不全力以赴來贏得生存的機會。作為脆弱生物的代表,連沙蟹都能威脅小海龜們的生命,但在它們面前只有衝向海洋這一條路可走。寄居蟹雖然有了貝殼的保護,但卻也抵不過強盜般的同類,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窩被人霸佔。絨杜父魚媽媽為了給自己的後代找一個合適的孵化點,拒絕講究,是在找不到合適的,就只能搶別人的。眼鏡蛇想搶鼩鼱的窩,卻敗下陣來,差點成為鼩鼱的晚餐。

倒黴的寄居蟹被同類霸佔了住房

原來,海洋在我們的摧殘下,各類生物仍在頑強求生,讓我們心痛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如果我們能夠儘快行動起來,海洋的繁榮則會長期持續下去,如果我們依舊不管不顧,大肆掠奪,我們終將會失去海洋這個人類最後的牧場。最後,強烈推薦每一個熱愛自然的人觀看。

相關焦點

  • 這部四年BBC的紀錄片,看完之後,我知道他是中國製造的
    這部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於推出,由於疫情等原因,並未進行大規模宣傳,卻在豆瓣上悄然獲得9.3分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網友一種超乎口味的生活體驗。「中國版的《海洋脈動》!
  • 耗時4萬小時 BBC拍攝360°恐龍紀錄片
    近兩百年後,我們才認定,這是一個神奇的物種——恐龍。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恐龍的認知也在不斷完善。guides/bbc.co.uk  2013年,一位牧民在阿根廷丘布特省一個叫La Flecha農場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骼化石。
  • 看完BBC的這部紀錄片,久久不能平靜
    看完BBC出品的關於你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久不能平靜。紀錄片導演麥可·伍德真是細心,連你的出生地河南鞏義都去了,推開那扇斑駁的門,一無所有,唯餘一尊石像。多年前的一個冬天,不知從哪裡尋來一部卷了邊的《杜工部集》——當時,我租居在一個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區,呵氣成霜,幾無取暖設施,每晚,早早上床,將自己裹藏於棉被裡,秉燈夜讀的,就是這部《杜工部集》。
  • 送你一份紀錄片大餐!
    別急,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8部優秀科普紀錄片,即使不能出門,小夥伴們也要多多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1、《生命》《Life》(生命)是2009年由BBC製作的十集紀錄片。這部影片講述了地球上的各種生命形式,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脊椎動物,幾乎包含了地球上全部的生物種類。這部片子製作共耗時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攝製。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為這部適時上映的紀錄片賦予了獨特的意義,我們得以趁機回顧這位在苦難中站立起來的「文化形象」,並以此觀照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生活。01「誠懇而非獵奇」的拍攝手法4月6日,BBC推出一部關於我國「詩聖」杜甫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 BBC這部能提升格局的紀錄片,幫孩子開眼看世界
    朋朋說好的紀錄片,可以帶著孩子跨越自身的環境,收穫新的審美和格局。「耳朵裡的博物館」也不斷的為大朋友、小朋友們發掘這樣的優質資源。今天推薦給你的是BBC的高分之作——《人類星球》,它題材和角度非常新穎,相信一定能夠讓孩子換一種眼光看生活、看世界!
  • 國產高分紀錄片再現,每集只有5分鐘評分卻高達8.1分,不輸BBC
    然而自從多年前一檔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之後,國內的紀錄片迎來了大爆發的時代,後面湧現出了《風味人間》,《人生一串》……還有《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一系列文化類紀錄片,將看上去高大上的一些東西,直接通過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現在又有一檔國產的高分記錄現身。
  • 看完這部紀錄片,才明白她為什麼是美國頂級流量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366 部 每 日 一 片前段時間,Netflix推出了一部人物紀錄片。2萬人打了5星,沒有煽情、也不宏大,卻讓看過的人見識到了少年成名的巨星的另一面——《美國甜心小姐》沒錯,這部紀錄片講得就是美國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經歷。只看片名是不是很難將甜心「對號入座」到泰勒·斯威夫特身上。
  • 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知道,我們對野生動物了解得太少
    最近,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9分的神作,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這部紀錄片是由BBC的主創團隊歷時4年,超過1500多人參與拍攝製作的,他們到訪了世界上40多個國家,才拍出了這部7集的紀錄片。一集一個大洲,探索那裡奇妙動物和生命故事。
  • 這7部紀錄片,全是9.7分BBC神作,一定要讓孩子看
    我以前也給孩子看過紀錄片,不過紀錄片就跟百科書一樣,每個年齡段去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而且往往看一遍也沒法體會到精髓。因此我覺得我應該把一些經典的紀錄片好好捋一捋,給兒子制定一個完整的觀影計劃。再說女兒現在3歲多了,也可以跟著看看,做好科學啟蒙!紀錄片很多很多,那該從何入手呢?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200部BBC紀錄片(中英字幕),免費領取!
    為什麼要看《BBC紀錄片》?
  • 沒學區房、沒考試、沒競爭,看完這部9.1分的紀錄片,我沉默了
    有些朋友看完片子,想起了當年在應試教育下的苦,流出了眼淚,發誓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國留學,堅決不再受中國教育之苦。這麼好的口碑,令我心癢難耐。上豆瓣一查,名不虛傳,評分高達9.1,有近萬人打出了4星或5星。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周軼君是一個記者,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像所有家長一樣,她也為子女的教育而焦慮。
  • 《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在這之前,看過的豆瓣評分最高的影視作品是9.7分的國產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講的是關於嘉靖年間的權謀政治鬥爭,最近電影最TOP的發條張策劃「劇TOP」欄目講的第一部影視劇就是它。當時看完後,還寫了篇文章《我為什麼不願意做公務員?》,因為借著劇情說了幾點對自己不願意當公務員的理由,在知乎上發表後,莫名的有了3萬多的閱讀量。
  • 不知道怎麼選專業?這部紀錄片太及時,幫助高中生指引人生方向
    大學苦讀四年的專業知識,一輩子不用,這樣高考完盲選的專業,意義何在呢?,也不知道這些專業究竟學習什麼內容,在上了大學之後他們才開始後悔。而這部《我是XX生》真實記錄了30來個專業學生,在大學裡的親身經歷。五花八門的專業學生態學的學生,選擇常年在西雙版納與植物相守、與動物為伴。戶外的觀察勘測不輕鬆,卻常能看到普通人難得一見的奇觀。
  • 9.9分,被這部紀錄片美哭了,BBC出品 必屬精品!
    每年,BBC都會為廣大觀眾奉上一部精心打造的紀錄片。不管從場 景、畫面、配樂、音效等各方面都堪稱精品,贏得一片叫好。 時隔四年,那個「只出神作」的男人回來了—— 「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
  • 這部今年最棒國產紀錄片再不看就下線了
    《棒!姑父不喜歡馬虎,看他一進門就要揍他,學校也想勸退他,只有奶奶到處討別家的飯菜養大他。 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馬虎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家鄉的街道上遊蕩,自稱「遊俠」。後來家人聽說「強棒」棒球基地招收學生,不收錢還頓頓有肉吃,就把馬虎送到了這裡。
  • 3部優秀國產紀錄片,品質不輸於BBC,帶孩子長見識、體驗美
    推薦幾部不輸BBC的國產紀錄片,家長快帶孩子一起增長見識,體驗生活之美吧。跟隨這部紀錄片,你可以認識全球各地的特色水果、陌生水果、野生水果、奇葩水果等。比如臺灣愛玉、澳大利亞指橙、內蒙古野生藍莓、貴州刺梨等。
  • 看了這部BBC的紀錄片,我被嬰兒的「超能力」深深震撼了
    BBC推出的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就用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打開了嬰兒世界的一扇門,不僅向我們揭示了嬰兒們的生活,也為我們展現了嬰兒們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當父母的都知道,在嬰兒降生後的幾周,嬰兒會像小猴子一樣,用小手小腳緊緊抓住母親的手。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本文試圖從紀錄片文本出發,探究這部紀錄片對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進行影像構建的策略,又構建出怎樣的關於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的形象,並試圖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評價這種影像構建。 2.填鴨式、滿堂灌的中式教學方式 中式教學方式在紀錄片中的形象是填鴨式、滿堂灌、鼓勵與人競爭與應試教育。老師念幻燈片,學生記筆記,大大小小的課堂測試,超長的學習時間,這些場景在紀錄片中被反覆呈現。在與英國教學比較的時候,紀錄片更是刻意通過讚揚英國教育的以學生為中心,反襯了中式教育方式的不科學、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