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古文典故

2020-12-14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中國最美古文典故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

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



「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鬥,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云:「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後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

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讚賞,誇獎侄女才思不凡。



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

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蘇軾《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典見《昭明太子集。陶靖傳》。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羽為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

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云:「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云:「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白雲蒼狗

唐太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詩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白雲蒼狗」,後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幹有「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綠葉成蔭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竿,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後與她成婚。

此後連年遊宦,直至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並已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

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並生有子女。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似經歷,曾有詩云:「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用語不同,而實運化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典見《麗情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又明謝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閒雲孤鶴

五代時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峻行,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后,貫休以詩投偈。詩云:「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



額聯尤為佳絕。但錢繆見後,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然閒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後因以「閒雲孤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作者: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

相關焦點

  • 古文中最美的一首情詩,流傳千年,第一句感動了無數人
    古文中最美的一首情詩,流傳千年,第一句感動了無數人中國是一個迷人的國家,悠久的歷史不僅讓她永遠不衰退的美麗,更在這片熱土上孕育了美好的文化。中國古代唐詩宋詞,明朝詞曲清朝的小說,都是不朽的文化寶藏,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被稱為詩詞的國度。
  • 11套古文兒童分級讀物——儒雅氣質培養,從讀古文開始
    古文歷史愈千年,現代文使用不過百年。所選內容以生活實物、花鳥蟲魚、哲理常識、故事及遊戲為主,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按照一日一課的方式,每天都有不同的內容,由淺至深、由簡到繁,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作為幼小銜接的教材,給孩子的語文打下一個不錯的基礎。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臺灣漢聲出版,全36冊)
  • 「古文」與「駢文」之爭,中國古代文學的脈絡走向
    如果你能懂,那麼恭喜你,你是一位博學多才,學富五車的大才子,你的知識積累與學養已經超越了你的語文老師;如果你不懂,那麼也情有可原,因為這短短二十八字,蘊含了四個典故。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句「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這句話中出現了兩個名詞,三個人物,這個連語文老師都不會講的。
  • 中國文學史名詞解釋 | 古文運動
    唐代中期韓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種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
  • 唐宋古文運動​
    唐宋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
  • 古文學習越來越重要,如何從起點建立孩子的古文自信?
    ,練習和誦讀,才能幫助孩子記憶,形成古文語感,同時養成「看古文—解含義—拓知識—養語感—沉澱素養」的古文學習習慣。從《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典故原文,不只有文言知識,還有對孩子品格的指引「興趣低、知識點狹隘、習慣未建立」3大障礙,完成古文和文史知識積累,沉澱古文素養,為初中40篇古文的重量化學習減少負擔。
  • 語文書上的沉悶古文,竟被這對夫妻畫活了!
    引進內地,更被評為中國第I套漫畫版的古詩文。這本《漫畫學古文》,簡直就是專門畫給8-18歲孩子的古文漫畫書!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上學古文呢?這本《漫畫學古文》,能解決這個問題。《漫畫學古文》是一本極其簡單易讀的書,卻又非常有用。
  • 中國好典故-985庖丁解牛(真正大師做事情,一定不是技術問題,而是...
    ,有效提高古文水平哦!)(古籍文字也被人申請成原創了,沒辦法,今天只能做成圖片吧)========想讓王老師說什麼典故,可以留言點播哦!========講好中國故事,讀好中國經典。鞍山師範學院客座教授「評書講國學」課題開創者中國教育電視臺「國史演義」主講人北京廣播電臺「打開文化之門」特邀常駐嘉賓中國首家專業評書社團「聽工場」創始人之一
  • 中國好典故-1001鴻雁傳書(著名的蘇武牧羊的故事裡頭卻蘊含了一個...
    更多音頻到喜馬拉雅搜「王封臣」訂閱)典故:1001鴻雁傳書(附「鴻雁」、「蘇武牧羊」)評書:=======出處原文:(聽完評書,再閱讀原文,有效提高古文水平哦!)——東漢·班固《漢書·蘇武傳》========想讓王老師說什麼典故,可以留言點播哦!========講好中國故事,讀好中國經典。每日一個好典故,評書全新解析,通俗有趣易懂,還是全免費!
  • 古文分級閱讀叢書《童年的古文課》今日在深圳首發
    主創團隊在談及編選系列叢書的初心時表示,「涵養精神、家國情懷」是這套書最為看重的選錄標準,希望書中這些適合孩子們讀背的古文,能讓孩子們在「最好的童年」遇見「最好的文化」,親近古文愛上古文,由此真正改變孩子們古文學習的現狀。
  • 郭宣成: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及實踐
    第一節 古文運動  發生於中唐的古文運動,是一場由駢體到散體的文體與文風的革新。它有很現實的目的,有鮮明的主張,有較為廣泛的參與者,在中國散文史上影響極為深遠。不過,唐代駢文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初唐「四傑」始,不少作品已於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有六朝至唐初駢文辭藻華美、用典繁富的特點,假絕非堆砌辭藻典故,全文流蕩著一種生動清新的氣韻。進入盛唐以後,大詩人李白,將詩的筆法情調注入文中,破板滯為流動,變用典為白描,駢體文風有了更大的改變。
  • 臺灣課綱刪減中國古文加入日本古文
    一些「議案」毫不掩蓋「去中國化」意圖,比如提議高中文言文比例降至30%,「國文」課綱附錄的推薦選文從20篇降為15篇等。另外一些則比較隱晦,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中山女高退休教師段心儀說,如第二案和第三案代表「國文」課綱不再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基礎,第四案則會導致文章只求「議題性」而忽略文學、文化價值。
  • 說說語文中的古文學習
    哈哈哈,今天羅老師就來跟大家聊聊古文學習。目前高考語文試卷中一般設置四篇閱讀,其中兩篇是古文閱讀:一篇古詩詞、一篇文言文。其實高考語文對於古文的考察要求並沒有太高,考察的實詞大約300多個、虛詞18個、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特殊語言現象也都不算太多,相比較於高考英語3500的詞彙量、龐大複雜的語法體系,真的可以算是小巫見大巫。
  • 中國好典故-957畫虎不成反類其犬(哪個畫家這麼笨,把老虎畫成了狗...
    更多音頻到喜馬拉雅搜「王封臣」訂閱)典故:957畫虎不成反類其犬(附「畫虎類犬」、「畫虎類狗」、「畫虎不成反類犬」、「刻鵠成鶩」)評書:=======出處原文:(聽完評書,再閱讀原文,有效提高古文水平哦!)
  • 臺灣課綱刪減中國古文加入日本古文 被批「文化自宮」
    (原標題:臺灣課綱刪減中國古文加入日本古文 被批「文化自宮」)
  • 延續兩個朝代人的努力 為抑制「浮華」的唐宋古文運動
    當時正是駢文流傳的時代,駢文講究四字句、六字句之間相互對仗,還需要大量引用駢文和典故。後世歷史學家劉知幾曾經提出要少用過於華麗的詞語,多多用來敘事。王勃也反對駢文,諷刺的是,他自己還致力於創作駢文,最負盛名的是被譽為"千古第一駢文"的《滕王閣序》,一篇800字的文章就用了37個典故。
  • 品古文之韻——如何學好文言文
    雖說現在已是白話文的天下,但古文中不乏優秀篇章,不懂古文難品其韻味。為了讓每一代人不忘古文魅力,在語文課本中收錄了許多優秀的古文篇章,或說理,或敘事,或抒情。許多人回憶起少年學習,數學公式不一定記得多少,但總有幾篇印象深的文章。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或者說,是語言的魅力,它早已融入你的氣質和見識中,旖旎著少年的時光。
  • 意境最美的4篇古文,第一篇文美字更美,最後一篇有點難背!
    對於學生來說,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難免需要接觸一些古文,古文與古詩有點相似,都是古代文人的作品,學習古文能夠陶冶情操,也能讓人對古代文化有著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學習古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聖賢的先進觀點,只要用心學習古文,相信大家都能從中得到收穫。
  • 攜手三千小童古文不扣分,搶佔古文輔導市場先機
    而這15%做不完的學生,多半栽在散而龐雜、題型多變的古文類目上。在語文考試中,古文涉及到的題型可不僅局限於語句翻譯。——2020全國Ⅱ卷作文題幹對字還認得不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迅速掌握古文中的典故與文辭?對寫作經常文思枯竭的中學生來說,如何做到旁徵博引而使下筆如行雲流水?
  • 「讀書」藏在名畫裡的古文
    《藏在名畫裡的古文》 薛曉源主編 邵盈午評註  中國畫報出版社穆爽隨著資訊的高度發達,當代人早已習慣於以鍵代筆,也極少寫信,往往用簡訊、電話作替代性的表達,既簡且省。可如此一來,蘊含在文字中的那股悠遠綿長的無盡情味必將消失殆盡,文字,幾乎成為一種與生命無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