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宣成: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及實踐

2020-12-22 郭宣成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的發展,以中唐的古文運動為一大轉折,此前主要以駢體文為主,此後散體的古文一度佔了上風,韓愈和柳宗元所寫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隨著晚唐駢體文的復興,諷刺小品文放出了異彩。

第一節 古文運動

  發生於中唐的古文運動,是一場由駢體到散體的文體與文風的革新。它有很現實的目的,有鮮明的主張,有較為廣泛的參與者,在中國散文史上影響極為深遠。

一、古文運動的起因

  早在中唐韓、柳之前,已有許多作家從理論上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特別是天寶初至大曆末近四十年中,文壇上活躍著一批以蕭穎士、李華等為代表的復興儒學的古文家。他們為文倡導宗經尚簡,因宗經而走向復古。他們初步奠定了古文運動的思想基礎,並進行了古文的創作實踐的嘗試。但他們均復古有餘而創新不足,韓、柳與他們最大的不同正在於深通復變之道,較好地解決了復古與創新的關係,從空言明道走向幹預政治、幹預現實生活,有了這一點,才使「古文」活起來了,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使它與六朝駢文不僅在文體上,而且在文風上真正區別開來。

  中唐的古文運動是藉助於儒學復古的旗幟發展起來的,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情況有密切的關係。當時唐王朝正處於安史之亂後的中興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均得到較穩定的發展,新興中小地主集團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地位,培育起一個依靠政治才能和文才來爭取社會地位的士人階層。為散文發展提供了一批新的人物。中唐儒學復興中產生的啖、趙、陸學派,以及唐代思想的比較開放、自由,也為「古文運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土壤。加之辭賦、律詩等文體限制太多,不足以表達思想感情和意見觀點,所以要求對文體進行改革,改革成一種比較自由而又比較好掌握的文體,以便用來反映人們心裡要說的話,而古文這種文體恰恰具有這樣的一種特點,因而到了貞元、元和年間,古文運動便蓬勃發展起來了。

  

古文運動興起更為直接的原因,則是受文體文風自身演變規律的支配,與唐代駢體文的發展有很大關係。駢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樣式,大量的章、奏、表、啟、書、說多用駢體寫成,從貞觀初至開元末的一百一十餘年間,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駢體,無一例外。不過,唐代駢文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初唐「四傑」始,不少作品已於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有六朝至唐初駢文辭藻華美、用典繁富的特點,假絕非堆砌辭藻典故,全文流蕩著一種生動清新的氣韻。進入盛唐以後,大詩人李白,將詩的筆法情調注入文中,破板滯為流動,變用典為白描,駢體文風有了更大的改變。如其《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末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全文僅百餘字,熔議論、敘事、抒情為一爐,感情流暢曠達,詞語華美自然,簡潔明快,如行雲流水。

  文體的由駢而散,在開元時期已有相當的發展,而作為一種改革思潮出現,則是在安史之亂以後。駢文發展到中唐陸贄手裡,已達變化的極致。他的奏議較徹底地去除了此前駢文的麗辭浮藻,不用典,不徵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體文氣,駢文去贅典浮辭,走向平易流暢的過程,反映出文風正在不知不覺的變化之中,文風的這種變化,反映了散文領域中要求改革的願望。

二、

  「文以載道」是支配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基本理念,故文體的革新常取決於「道」的內涵的更新。唐代古運動所以至韓、柳始成,主要是因為韓、柳從現實的需要出發,在批判繼承古文運動先驅之文論的基礎上,對儒道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許多新解,以文章內容的變革帶動形式的變革,才使「文以載道」說產生了實踐意義,並在理論上臻於完善。

韓愈在貞元九年(793)所寫的《爭臣論》中,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觀念,從而確定了「古文」創作的指導思想。從「明道」的要求出發,韓愈特別強調作家思想修養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他又提出了「不平則鳴」(《送孟東野序》)的口號。這一看法,把「明道」與對現實的批判聯繫了起來。他在《荊潭唱和詩序》中說:「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不平則鳴」的文學主張作為「文以明道」說的補充,使得韓愈散文創作和理論等方面的思想性和現實性都得到了加強,從而為「古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使文體的革新能夠成為現實。在《答李翊書》中,韓愈明確提出「唯陳言之務去」的主張。韓愈所講的「陳言」含義較廣,駢體文那些浮詞麗語是陳言,古代的經典之言也是陳言,所以「去陳言」包含反對因襲、模擬之意。

  

與韓愈一樣,柳宗元也主張「文以明道」,他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採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在反對浮繪雕琢的文風方面,在文體、文學語言的改革方面,與韓愈的意見大體相似,但不如韓愈那樣系統簡明。但是柳宗元更注重散文的文學性和審美性。

  韓愈和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是文學革新運動而非單純的復古運動,而且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學)的復興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經過他們的畢生努力和奮鬥,從理論和創作上摧毀了當時駢文的統治地位,造成了一種精練暢達、富有表現力的新文體,樹立了古文在文壇上的權威,使散文於傳統的著書立說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寫景、抒情、言志的廣闊園地。這次古文運動的勝利,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這是我國散文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他開創了中國古典散文的新時代,奠定了此後散文發展的方向和規模,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相關焦點

  • 每日一題 | 簡答:簡述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及創作特點
    簡答:簡述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及創作特點一、中唐的古文運動
  • 每日一解:古文運動
    韓愈首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仿先秦散文,「文以載道」。在他看來,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傳的「道」,在孟子死後失傳,他承擔起了重續「道統」的責任。韓愈提倡的「道統」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同時也做了一些新的闡釋。他一面講博愛,一面又講「義」。他說的「義」,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提供理論根據。
  • 中國文學史名詞解釋 | 古文運動
    唐代中期韓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種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
  • 唐宋古文運動​
    唐宋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
  • 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卻如何倡導古文運動?
    本文系作者倆寶駕到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作為文學家的韓愈,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復古明道的文學主張,強調文學的教化作用,充實了儒家學派的文學理論,奠定了古文運動的理論基礎,引導古文運動取得了勝利並身體力行,寫了不少優秀作品
  • 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有著怎樣的作用,他的散文有著怎樣的特點
    最後,就是以韓愈和柳宗元為代表的優秀散文家,他們以自身深厚的古文理論和作品對「古文運動」的指導和示範作用。「古文運動」的發展史我國古代的散文,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以古之制裁為本,今之辭調為末」的古文創作主張。
  • 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研究與實踐
    邦帕由此被稱為橋接和統一東歐與西方世界在分期理論與方法認識上的靈魂人物,也被譽為現代分期理論先驅。 當前,國內外學者們在研究運動訓練科學結構,尋找指導運動訓練實踐的理論方法依據時,都無不參考分期理論。時至今日,該理論已遠遠超出馬氏創立之初的內涵與外延,這也導致人們在認知學習和實踐應用時,往往魚龍混雜,界限不明,且愈發迷離。
  • 古文大師、文章鉅公、百代文宗--韓文公
    於是文人們開始重視文章的實用,追求自由表達的古文,反對過分追求形式、束縛思想內容表達的駢體文。韓愈首先倡導古文這種文體,得到眾多文人的支持,成功在文壇上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體革新運動,這就是在文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古文運動。
  • 人民、民主、「民主理論」、「民主理論的實踐」與區塊鏈共識機制的陷阱
    「民主」在中文中作為對應「君主」而形成了不同於古文「民主」的含義,在古文中,「民主」是「民之主人」之義,其實就是「君主」,「君」在古語中就是「皇帝或國王」的意思;因此,在古文中,「民主」並非對應「國王做主」而形成的「人民做主」的含義。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民主」作為「對立於皇帝國王統治階級的廣大普通人民要當家作主」的含義而作了近代化的闡釋。
  • 古文運動給了我們這樣的答案
    這就要說到古文運動,唐宋古文運動的最強推手——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這一時期的散文最大的魅力便在把先前束之高閣的散文拉近生活,賦予生命力,同時也實現了古文的現實功用性。
  • 督導·雲公開課丨李照祥:《定向運動》、《戶外運動專項理論與實踐》
    課程名稱:《定向運動》(線上直播課,節選28分鐘)授課教師:李照祥,時尚運動教研室授課班級:2018級休閒體育專業
  • 【公基備考】從高考滿分作文到文學革新運動
    ①唐代古文運動初唐陳子昂曾主張「復古」,是文體革新的先驅者。其後,蕭穎士、李華等繼起,提出取法三代兩漢的主張,為韓柳古文運動做了思想準備。中唐時期經安史之亂,唐朝國力衰弱,但貞元以後,社會暫時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出現了「中興」的希望。
  • 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與政策主張
    原標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與政策主張   2013年以來,面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挑戰,以及結構調整面臨的瓶頸制約,中國的「新供給經濟學」研究群體提出了從供給側發力應對現實挑戰、破解瓶頸制約的一套認識和建議。「新供給」新在哪裡?
  • 延續兩個朝代人的努力 為抑制「浮華」的唐宋古文運動
    唐代古文運動的鋪墊復興新古文,應該有一個依託體。當時名家的名作都普遍存在辭藻過於華麗,說了一大堆,什麼都沒有說準。比如唐代的皇帝唐太宗的文章也有浮華的影子。舉個例子,李世民作的《威鳳賦》中晨遊紫霧,夕飲玄霜。資長風以舉翰,戾天衢而遠翔。
  • 林紓的古文意境論
    胡適稱林紓用「古文譯書」,成就了「古文的中興」,「《茶花女》的成績,遂替古文開闢一個新殖民地」,「林譯小說」因文言因素的運用展現出獨特魅力。事實上,翻譯只是副業,林紓視古文為安身立命之本,潛心著述,見識精到,文論作品數量之多、質量之精,為同時代人所莫及,是名重一時的文章泰鬥。錢基博稱當時「大抵崇魏晉者,稱太炎為大師;而取唐宋,則推林紓為宗盟雲」。
  • 中唐時期發生的古文運動,對我們今天看待散文有何影響?
    中唐古文運動改變了南朝以來「文筆」的探討,奠定了我國散文始終是雜文學的方向。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去界定什麼是文學,即古人所說的什麼是「文」。古人在這個問題上,也探討了上千年,從有文學開始,一直到文學的自覺階段,只有創作,缺乏理論探討。
  • 揚州市育才小學陳忠:主張快樂體育 追求健康運動
    陳忠認為:「教育裡不能沒有體育,生命中不能沒有運動。所以,每個學生的健康就應該是我們體育教師行動的方向。」體育不應該僅僅是選拔甄別,是個別學生的專利,它應該是所有學生生活的必須,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是陳忠主張快樂體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2005年—2009年期間,他積極嘗試,但僅限於課堂教學領域,零星式,碎片化。有關教材分析、教法創新、課例分析等方面的文章 20多篇在《體育教學》《中國學校體育》和《江蘇教育》等雜誌上登出。經過前期實踐,他開始靜心反芻回味,學習思考,自我叩問體育是什麼?快樂體育是又什麼?
  •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唐宋古文運動特點及代表人物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唐宋古文運動特點及代表人物 2012-10-08 16:3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康有為、章太炎與晚清經今古文之爭
    對腐敗現實政治的經學反思以及向最高當局露布變革主張的失敗,促使他調整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線,而開闢了以匹夫自任「合民權」以保國、保種、保教的新的理論與策略,與這種思想相表裡的是對孔子的新詮釋與今文經學立場的確立。在康有為基於經世的觀念而今古文兼採的階段,廖平似不可能影響到他,但是在由於時局的激蕩而衝破舊的經學思想格局之際,廖平的「闢劉之議」尤其是對《周禮》的處理方式很可能刺激了康有為的新思路。
  • 張朋朋丨反思白話文運動和文字改革運動(上)
    摘要中國的白話文運動和文字改革運動是錯誤的,從學術層面反思,這兩大運動的理論基礎都是西方現代語言學,而西方現代語言學並不是一門「普遍、通用」的學說,當年我們在失去文化和文字自信時也就是說,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靠用漢字寫的古文,而中國大陸長期不教經典古文了,而且還改變了大量漢字字形。之所以發生了這種變化與近代中國的兩大運動有關,一是五四白話文運動,二是文字改革運動,而發生這兩大運動,本人認為,除了有文化自卑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引進了西方語言學。今年是五四愛國運動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