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的發展,以中唐的古文運動為一大轉折,此前主要以駢體文為主,此後散體的古文一度佔了上風,韓愈和柳宗元所寫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隨著晚唐駢體文的復興,諷刺小品文放出了異彩。
第一節 古文運動
發生於中唐的古文運動,是一場由駢體到散體的文體與文風的革新。它有很現實的目的,有鮮明的主張,有較為廣泛的參與者,在中國散文史上影響極為深遠。
一、古文運動的起因
早在中唐韓、柳之前,已有許多作家從理論上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特別是天寶初至大曆末近四十年中,文壇上活躍著一批以蕭穎士、李華等為代表的復興儒學的古文家。他們為文倡導宗經尚簡,因宗經而走向復古。他們初步奠定了古文運動的思想基礎,並進行了古文的創作實踐的嘗試。但他們均復古有餘而創新不足,韓、柳與他們最大的不同正在於深通復變之道,較好地解決了復古與創新的關係,從空言明道走向幹預政治、幹預現實生活,有了這一點,才使「古文」活起來了,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使它與六朝駢文不僅在文體上,而且在文風上真正區別開來。
中唐的古文運動是藉助於儒學復古的旗幟發展起來的,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情況有密切的關係。當時唐王朝正處於安史之亂後的中興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均得到較穩定的發展,新興中小地主集團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地位,培育起一個依靠政治才能和文才來爭取社會地位的士人階層。為散文發展提供了一批新的人物。中唐儒學復興中產生的啖、趙、陸學派,以及唐代思想的比較開放、自由,也為「古文運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土壤。加之辭賦、律詩等文體限制太多,不足以表達思想感情和意見觀點,所以要求對文體進行改革,改革成一種比較自由而又比較好掌握的文體,以便用來反映人們心裡要說的話,而古文這種文體恰恰具有這樣的一種特點,因而到了貞元、元和年間,古文運動便蓬勃發展起來了。
古文運動興起更為直接的原因,則是受文體文風自身演變規律的支配,與唐代駢體文的發展有很大關係。駢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樣式,大量的章、奏、表、啟、書、說多用駢體寫成,從貞觀初至開元末的一百一十餘年間,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駢體,無一例外。不過,唐代駢文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自初唐「四傑」始,不少作品已於工整的對偶、華麗的辭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潑的生氣和注重骨力的剛健風格,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有六朝至唐初駢文辭藻華美、用典繁富的特點,假絕非堆砌辭藻典故,全文流蕩著一種生動清新的氣韻。進入盛唐以後,大詩人李白,將詩的筆法情調注入文中,破板滯為流動,變用典為白描,駢體文風有了更大的改變。如其《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末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全文僅百餘字,熔議論、敘事、抒情為一爐,感情流暢曠達,詞語華美自然,簡潔明快,如行雲流水。
文體的由駢而散,在開元時期已有相當的發展,而作為一種改革思潮出現,則是在安史之亂以後。駢文發展到中唐陸贄手裡,已達變化的極致。他的奏議較徹底地去除了此前駢文的麗辭浮藻,不用典,不徵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體文氣,駢文去贅典浮辭,走向平易流暢的過程,反映出文風正在不知不覺的變化之中,文風的這種變化,反映了散文領域中要求改革的願望。
二、
「文以載道」是支配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基本理念,故文體的革新常取決於「道」的內涵的更新。唐代古運動所以至韓、柳始成,主要是因為韓、柳從現實的需要出發,在批判繼承古文運動先驅之文論的基礎上,對儒道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許多新解,以文章內容的變革帶動形式的變革,才使「文以載道」說產生了實踐意義,並在理論上臻於完善。
韓愈在貞元九年(793)所寫的《爭臣論》中,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觀念,從而確定了「古文」創作的指導思想。從「明道」的要求出發,韓愈特別強調作家思想修養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他又提出了「不平則鳴」(《送孟東野序》)的口號。這一看法,把「明道」與對現實的批判聯繫了起來。他在《荊潭唱和詩序》中說:「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不平則鳴」的文學主張作為「文以明道」說的補充,使得韓愈散文創作和理論等方面的思想性和現實性都得到了加強,從而為「古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使文體的革新能夠成為現實。在《答李翊書》中,韓愈明確提出「唯陳言之務去」的主張。韓愈所講的「陳言」含義較廣,駢體文那些浮詞麗語是陳言,古代的經典之言也是陳言,所以「去陳言」包含反對因襲、模擬之意。
與韓愈一樣,柳宗元也主張「文以明道」,他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採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在反對浮繪雕琢的文風方面,在文體、文學語言的改革方面,與韓愈的意見大體相似,但不如韓愈那樣系統簡明。但是柳宗元更注重散文的文學性和審美性。
韓愈和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是文學革新運動而非單純的復古運動,而且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學)的復興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經過他們的畢生努力和奮鬥,從理論和創作上摧毀了當時駢文的統治地位,造成了一種精練暢達、富有表現力的新文體,樹立了古文在文壇上的權威,使散文於傳統的著書立說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寫景、抒情、言志的廣闊園地。這次古文運動的勝利,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這是我國散文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他開創了中國古典散文的新時代,奠定了此後散文發展的方向和規模,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