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的古文意境論

2020-12-1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張勝璋(閩江學院副教授)

  19世紀末20世紀初,「林譯小說」風靡全國,廣為新舊讀者接納。胡適稱林紓用「古文譯書」,成就了「古文的中興」,「《茶花女》的成績,遂替古文開闢一個新殖民地」,「林譯小說」因文言因素的運用展現出獨特魅力。事實上,翻譯只是副業,林紓視古文為安身立命之本,潛心著述,見識精到,文論作品數量之多、質量之精,為同時代人所莫及,是名重一時的文章泰鬥。錢基博稱當時「大抵崇魏晉者,稱太炎為大師;而取唐宋,則推林紓為宗盟雲」。寒光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專著《林琴南》中論及「中國的舊文學當以林氏為終點,新文學當以林氏為起點」,這句話反覆為研究者們引用或改造,以證實「林譯小說」對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推動作用,筆者認為此話用以評定林紓的古文論也未嘗不可。

  林紓的古文論以意境論為核心,涵蓋總論、文體論、藝術論、技法論、史論、作家論和作品評點,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與王國維的境界論各有千秋。王國維的「境界說」主要藉助於對中西方文藝理論的融會貫通,林紓的意境論則基於對中國傳統文學審美理論的總結與更新。王國維以意境為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範疇,由物我關係入手闡述內涵,分「大」與「小」、「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詩人之境」與「常人之境」。學界普遍認為王國維的「境界說」是中國古典意境論的完成。實際上,王國維偏以境界論詩詞、小說、戲曲,對古文關注甚少,林紓的古文意境論剛好補救這一不足之處。林紓有中西文化比較的理論視野,又有基於長期古文創作的經驗總結,其意境論在繼承前人基礎上頗有獨到創見,可以在中國古文審美理論的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林紓認為,心、意、境是意境的三個基本要素,他對心與意、意與理、意與境、意境與識度、意境與局勢等問題做了切中肯綮的闡發,堪稱意境生成的「探本之論」。林紓強調意、理等主體性因素在意境創造過程中的主導和決定性作用,「心」是造境的根源,決定立意和境界,唯有「心胸朗澈」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遊心於造化」。這裡的「意」和「理」不僅包含文章的主題思想,還指向作者人格修養、學識經驗所形成的眼光見識及對人情事理的深切理解。林紓論意境「有海闊天空氣象,有清風明月胸襟」,是主客觀遇合、氣象與胸襟契合的「意中之境」。心、意、境三要素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繫和化合機制,能決定每篇文章的局勢和體制,絕不是無意無理之境、有意矯揉之境、臨時虛構之境。

  林紓以「識度」論述主體與意境創作的關聯,認為識度是審擇至精的遠見卓識、至中正處的論說、「創見」與「正言」的統一。他非議理學家之文:「論道之書質,質則或絀於採;析理之言微,微則坐困於思」,而贊同劉勰「精理為文,秀氣成採」,主張「大率析理精,則言匪不正;因言之正,施以詞採,秀氣自生」,即是擴充了「正言」的內涵,將析理、正言、詞採等要素有機結合。「識度」分「推事之識」「論事之識」「敘事之識」,陸贄之奏疏為「推事之識」,《史記》《左傳》為「敘事之識」。如何修煉「識度」呢,林紓認為「舍讀書明理外,無入手工夫」,與其「澤之以詩書,本之於仁義,深之以閱歷」的意境養成說一脈相承,其指歸都在於提高創作者的涵養。意境「當以高潔誠謹為上」:「凡學養深醇之人,思慮必屏卻一切膠渣滓,先無俗念填委胸次,吐屬安有鄙倍之語?」意境的創造要求心胸朗澈、名理充備,方能立言得體、自然協調。寫作者需具備知人論世的史識、定識和高識,又有全盤打算的審擇、調度和經營能力,才能於細微處見精神,掇萬物於筆端。

  林紓以「風趣」「情韻」「神味」助意境之說,「文字有義法,有意境,推其所至,始得神、韻與味。神也,韻也,味也,古文之止境也」。風趣是一種大家氣度,是感情深致、識見高遠、人格健全的產物,與「滑稽」有天壤之別。班固《漢書》中的奇趣之語對人情事理有精確表達,給讀者留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感受,即有神味。林紓提倡珍重普通人的情感,凡真情流露,素樸的生活細節或細瑣的家常絮語都會使作品充滿情韻,這就把情韻還原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在「詩緣情」「文載道」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強調古文創作表達情感的重要性無疑更貼近人性的真諦和文學的本質。

  林紓認為,言辭與技巧上的斟酌有利於情感的潤澤與意境的生成,其闡發的為文「十六忌」也可理解為「十六求」,由正反面入手歸結作文之法,涉及古文藝術創造的諸多問題。清初三大家中,林紓最為讚賞汪堯峰,認為其文根抵於修己治身而無枵虛之病。然而不善學者,沒有前人之天賦,又極力模仿高言振俗,往往墜入「險怪」「偏執」「狂謬」之病。林紓在創作技法中提出「忌虛求實」「忌繁求簡」等為文要則,包含文章的立題命意、題材選擇、結構安排等諸多內容,也是意境「高潔誠謹」的審美理想之具體化。他說「取義於經,取材於史,多讀儒先之書,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學養深醇,理據其中,自然文從字順,行文時運以古文之法度,在不經意間即成佳作。林紓把意境理論與創作實踐相結合,使虛無縹緲的審美境界有所依託,讓研習古文者有跡可循。同時,強調創作主體的人生修養、情感識度在意境創作中的積極作用、強調意境創造中形式美的重要性,帶有進步的意義。不過,林紓深受舊學浸染,追求道理中正、技法合度,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局限,他對那些個性張揚之歷史人物的不滿,對新生事物的不理解,反映出文藝思想的守舊落後。

  中國古代文論發展到清末,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新舊蛻變的時代風潮又給予它新生的契機。林紓的古文論是時代機緣與個體命運的交會,體現了中國新舊文學交替期的過渡性特徵。他在不規範的中西文化比較中豐富、更新與拓展古文論的理論視域,推動了中國傳統古文論的現代轉型。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1日 13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如何方得入門中國古文?林紓帶你領略傳統文章之美
    △ 林紓古文造詣頗深,卻又翻譯過200餘種西方小說,可是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卻不懂外文林紓本人古文造詣很深,任教北京大學時,「大抵崇魏晉者,稱太炎為大師;而取唐宋,則推林紓為宗盟」(錢基博《林紓的古文》)。面對新文化運動的挑戰,他奮起應戰,力延古文命脈於不墜。
  • 錢鍾書論林紓的翻譯
    那就是「訛」,西洋諺語所謂「翻譯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traditore)。中國古人也說翻譯的「翻」等於把繡花紡織品的正面翻過去的「翻」,展開了它的反面。有物又焉能死?」「外史氏曰」云云在原文是括弧裡的附屬短句,譯成文言只等於:「此語殆非妄」。作為翻譯,這種增補是不足為訓的,但從修辭學或文章作法的觀點來說,它常常可以啟發心思。林紓反覆說外國小說「處處均得古文義法」,「天下文人之腦力,雖歐亞之隔,亦未有不同者」,又把《左傳》、《史記》等和迭更司、森彼得的敘事來比擬[18],並不是在講空話。
  • 翻譯家林紓
    林紓(1852—1924年)中國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舉人,官教論。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復肆力於畫。
  • 新書速遞|畫意千金——林紓書畫研究
    ,作者多年來收集了林紓師友交遊、往來信札等諸多素材,並對口述資料加以梳理利用,不僅探討了林紓的書畫藝術、美術理論,更進一步呈現出林紓為保護、傳承、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所做的貢獻。該書定位為普及性讀物,融文獻性、知識性、可讀性於一體,版式設計也力求舒朗雅致,有助於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了解我們熟知的近代傑出文學家、翻譯家身份之外的另一個林紓,在書畫藝術領域同樣成就斐然的林紓。 林紓(字琴南)是近代文化史上一位心存百代、放眼世界的傑出文化大家。他一生著作等身,橫跨文學、藝術等領域,成就涵蓋翻譯、古文、小說創作、詩詞書畫等諸多門類。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林紓的翻譯生涯開始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那年他的妻子病故,鬱鬱寡歡,意志消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排遣鬱悶,便邀請他一同譯書。去法國留過學的王壽昌口述故事情節,讓林紓再以古文寫出。他畢生「力延古文之一線」,所著《韓柳文研究法》成古文研究典範之一雖然林紓因其譯作而廣受大眾的矚目,但他作為古文大家,他畢生「力延古文之一線「的舉措也值得關注。
  • 蘇福忠 | 《林紓的翻譯》說了些什麼
    總之,從無論從廣義上談翻譯這門手藝,還是從狹義上談林紓的翻譯,文章寫到一半多一些就談得很到位了,但是先生筆鋒一轉,卻說「林紓是『古文家』,他的朋友恭維他能用『古文』來譯外國小說」,從而勾出另一個重要的話題,澄清了「並非文言文就算得『古文』,同時,在某種條件下,『古文』也不一定和白話文對立」,「白話文作品完全可能具備『古文家義法』」。
  • 他用古文翻譯外文,是中國譯界之王,晚年反對廢除古文,痛罵胡適
    林紓林紓不懂外文,翻譯外文的時候全靠口譯者口述,而他翻譯速度又極快,口述者未畢其詞,他就已經把東西寫在紙上了,而林紓翻譯也有一個毛病,就是他不用白話文翻譯,翻譯外國的小說他照樣用文言文去譯林紓的思想並不陳舊,從他翻譯外文供中國讀者閱讀就可以看出來,他的思想還是有些開放的,但在廢除文言文這件事上,他卻極力反對。他曾給蔡元培寫過一封信,叫做《論古文之不宜廢》,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夫馬班韓柳之文,雖不協於時用,固文字之祖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以翻譯獨步清末民初文壇  在清末民初,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喜歡閱讀林紓的譯作,在剛剛開眼看世界的老舊中國,林紓的譯作給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甚至後來有史家評論說林紓對中國的貢獻堪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 陸胤 | 清季國文教育中的古文門類(下)
    [29]參見朱東潤:《古文四象論述評》,《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4卷第2期。關於《古文四象》的版本流傳,參見王澧華:《曾國藩家藏史料考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26-235頁。[71]參見夏曉虹:《林紓的古文與文論》,《文史知識》1991年第3期。[72]林紓評選:《中學國文讀本》第6冊「唐文」卷首,上海:商務印書館,宣統元年(1909)九月初版本,第1a-1b葉。[73]林紓《春覺齋論文》:「張濂亭先生恆執『因聲求氣』之言用以誨人。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世紀》專稿|晚清報刊上的林紓軼聞
    《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對稿酬大為惶恐不懂外語的林紓與小說翻譯結緣帶有點偶然性。光緒二十四年,林紓的妻子病故,為幫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壽昌提議合作翻譯法國小仲馬的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這則悲劇故事與林紓當時的心情也正合拍。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
  • 為什麼林紓一門外語都不懂,卻陰差陽錯被稱為譯界之王
    林紓出生的時候家裡比較窮,和當時的人一樣苦讀然後考上功名,奈何多次都考不上進士,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考了個舉人,一心想著可以報效朝廷了,哪知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都屢試屢敗。你可能要問,不懂外語,還是翻譯之王,簡直要笑掉大牙,其實,林紓的譯著全是由幾位助手拿著原版書籍口譯,他來聽寫潤色完成的。
  • 近代翻譯家、文學家林紓書畫展
    林紓先生早年受閩派藝術影響,曾拜陳文臺為師,山水、花鳥、人物俱工。中年移居京城,與畫壇巨匠切磋琢磨,廣泛學習各家各派山水畫技法,山水畫創作達到高峰,得之者如獲至寶,價格甚至超過齊白石先生。林紓先生書法功力相當,晚年作品於渾厚、大氣中蘊涵日趨淡泊的書卷之氣,與繪畫作品相得益彰。林紓所著《春覺齋論畫》,亦為當時重要美術理論著作,至今仍具學術價值。
  • 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林紓酷愛讀書,從小就熟讀唐詩宋詞以及《史記》、《漢書》等經典,善於寫作。光緒初年,林紓考中秀、舉人,但七次會試不中,為謀生只得在北京一所中學中任教。後因得到桐城派後期代表人物吳汝綸的賞識,林紓開始在北京大學任教。因為譯著很多,中年時期的林紓收入非常豐厚,他經常資助貧困學子。晚年林紓不再擔任教職,僅靠譯書和賣書畫度日。1924年,林紓去世。
  • 意境最美的4篇古文,第一篇文美字更美,最後一篇有點難背!
    對於學生來說,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難免需要接觸一些古文,古文與古詩有點相似,都是古代文人的作品,學習古文能夠陶冶情操,也能讓人對古代文化有著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學習古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聖賢的先進觀點,只要用心學習古文,相信大家都能從中得到收穫。
  • 林紓「不諳風情」
    在中國近代文壇,林紓開啟了歐洲文學「西風東漸」之先河,無人能與其比肩。在近30年的時間裡,林紓一鼓作氣地翻譯了180餘部外國文學作品,風靡一時,為混沌初開的國人打開了一扇眺望寰宇的絢麗窗口。  眾所周知,林紓的發軔之作《巴黎茶花女逸事》(今譯《茶花女》)是其在喪妻之後,友人王壽昌為排解其愁苦,慫恿二人配合(王壽昌口譯,林紓記錄、撰寫),才得以完成的。不曾想,這個消遣性的讀物,後來竟爆紅天下……而發生在林紓喪妻之後的另一件事,更耐人尋味。林紓因為翻譯西洋小說名揚閩縣(今福州),一些類似茶花女的女子對其甚為傾慕。
  • 【論文選萃】鞏本棟:《古文關鍵》考論
    即以古文選本而論,影響較大的便有《古文關鍵》《崇古文訣》《文章正宗》《文章軌範》《古文標準》《妙絕古今文選》《古文集成》《古今文章正印》等多種選本,其中又以《古文關鍵》為要。近二三十年以來,學術界對《古文關鍵》和其它南宋古文選本的研究,頗有成績。[2]然而,作為現存評點第一書,《古文關鍵》編選和評點的緣起、目的、成書、性質、意義和影響等,或尚未完全解決,或需要重新認識,仍值得探討。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那套書收林譯小說十種,共十一冊,多了一冊《林紓的翻譯》,收錄了鄭振鐸、錢鍾書、阿英和馬泰來四位的研究文章。《林紓的翻譯》,學術價值很高。」張治說,《林紓的翻譯》收入文章四篇,鄭振鐸的文章是林紓去世後第一篇蓋棺定論之作,錢鍾書的同書題文章表彰了林紓看似過時其實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翻譯風格,阿英作為最早的近代文學資料收藏大家對林紓第一部翻譯作品提供了一些史料說明,而馬泰來寫的《林紓翻譯作品全目》是第一個整理林譯小說及其原作底本情況的專業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