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2020-12-17 愛啃骨頭的貓咪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

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

如果都沒聽說過,那麼「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韓利德」,你是不是聽著比較耳熟呢?

沒錯,上面那本《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就是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最早版本的中文譯名!

19世紀30年代起,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很多翻譯家開始翻譯了大量外國著作。同時,為了迎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趣味,翻譯過來的題目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形式,同時翻譯過來的故事都帶有強烈本土色彩。就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哈姆雷特》翻譯過來的《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其實就是仿照《三國演義》中第十回「報父仇曹孟德興師」。

在當時清末民初,有一位堪稱是我國近代史上絕無僅有且聞名中外的翻譯家——林紓。他被譽為翻譯界的鬼才,因為他」不審西文」

林紓(1852~1924年),字琴南,號畏廬,近代文學家、翻譯家,福建福閩縣(今福州)人。他從小喜歡讀書,在《林畏廬先生年譜》中有這樣的記載,林紓自己省下吃飯的錢全都用來買書,到16歲時,他或買或借讀過的書已有三櫥櫃之多。為了能專心讀書,他特意在家中牆上畫了一具打開蓋子的棺材,他自己站在棺材前,用筆在旁邊題到:「讀書則生,不則入棺。」他一生愛書,12歲就師從長髯博學的私塾先生薛則柯學習古文,之後,他遍讀中國古籍,尤其對唐宋小說,鑽研頗深,為後來翻譯小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林紓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譯界泰鬥」,並留下了「譯才並世數嚴林」的佳話。他精通古漢語,不懂外文,和很多熟悉外語的魏易、曾鍾鞏、陳家麟等留洋人士合作翻譯了200多種外國小說。

林紓的翻譯生涯開始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那年他的妻子病故,鬱鬱寡歡,意志消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排遣鬱悶,便邀請他一同譯書。去法國留過學的王壽昌口述故事情節,讓林紓再以古文寫出。2年後,《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此書一出版,立即風靡全國,因為這類題材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聞所未聞,再加上林紓優美悽婉的文風,情深意切的敘述,也因此成為文壇和中國讀書人中間的最大盛事,翻譯家嚴復作詩盛讚曰:「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自此,林紓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大量翻譯歐美作家的名著。臺灣蕭一出先生曾對林紓翻譯的作品進行了分類:

倫理小說8種,社會小說21種,傳記軼事23種,義俠小說2種,諷世小說2種,政治小說5種……以原作者國籍區分,英國100種,法國27種,美國13種,俄國8種,瑞士2種,希臘、德國、西班牙、比利時、日本各1種,未詳者4種。尚有交稿未印者17種,存目待訪者若干。共計近200種,1000多萬字。其中有許多出自外國名家之手,如:英國狄更斯著的《大衛·科波菲爾》,英國哈葛德的《天女離魂記》,俄國託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法國森彼得的《離恨天》,英國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等。

他畢生「力延古文之一線」,所著《韓柳文研究法》成古文研究典範之一

雖然林紓因其譯作而廣受大眾的矚目,但他作為古文大家,他畢生「力延古文之一線「的舉措也值得關注。

在古文點評方面,林紓著有《左夢莊騷精華錄》《韓柳文研究法》《左傳擷華》《古文辭類纂選本》等。其中,《韓柳文研究法》一書,精選韓愈、柳宗元古文近一百五十篇,逐一品評,剖析文理,對後人理解韓柳古文極有裨益。並且,這部作品以韓柳文並重,作為研究對象,打破了自唐朝以來韓柳優劣的爭論。

《韓柳文研究法》初版於1914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全書以文言寫就,僅有句讀。此次《韓柳文研究法校注》在原書基礎上再次重新排版印刷,進行標點、校注,同時大致按照韓、柳文集的文體分類及順序,重新添加小標題,方便閱讀。同時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將書中很多異體字、古字、避諱字和不規範字進行改寫和校正,將原著中原有的「原注」重新註明,並附識「校注」。最後,作者林紓未言明所依據的韓柳文集的版本,在此特別註明。

林紓一生都在為「力延古文之一線「不懈努力,他曾在《震川選集》的序中說:「紓生平讀書寥寥,左、莊、班、馬、韓、柳、歐、曾外,不敢問津。」

在《韓柳文研究法》中將韓柳文並重,是林紓最重要的舉措之一。柳宗元雖名列八家之一,但後世古文家對柳文頗多爭議,揚韓抑柳的呼聲不絕於耳。以宋代朱熹為代表的的理學家曾斥責柳宗元的文章「於道之不純」,而清代以方苞為代表的桐城派責柳文「義法」之疵。但林紓並未受此束縛,他曾在《答徐敏書》中提到:「至於韓柳歐三氏之文,褚葉汗漬近四十年矣。」而在《韓柳文研究法》中,林紓更是力主柳宗元「為昌黎配饗之人」

林紓讀韓柳文,最值得關注的是,他在《韓柳文研究法》中挑選的都是韓柳名篇,韓文67篇,柳文72篇,與以前點評多議論其政治背景、道統、學術、人品等不同,這本書更顯得純粹。林紓多是從文章的藝術角度切入,點評文章的宗旨、字句、文體文法以及藝術價值的精妙之處。而且,不論是思想上還是藝術上,林紓的點評中都滲透著桐城派的「雅潔」旨趣。

在此書出版數年後,林紓就捲入了與「五四」新文化人的論戰,為了延續古文命脈而奔走疾呼。

他是「文言文」的衛道者,與胡適、劉半農關於文化「新舊」進行論戰

1917年初,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從理論上闡釋白話文的方向、原則。其實,對於胡適關於白話文的提倡,林紓也表示認同,但唯有一點,他與蔡元培、梅光迪等人觀點相似,認為應該給中國古典文明留下繼續存在與發展的空間,不應全盤推翻古文。他贊同漸進式的文化改良,但不是打到一切的掃蕩式革命。因此,1917年2月8日,林紓在《民國日報》上發表《論古文之不當廢》,稱「夫馬、班、韓、柳之文,雖不協於時用固文字之祖也。嗜者學之,......必有一二巨子出肩其統,則中國之元氣尚有存者。」

事實上,從現在再回過頭去看,林紓等人對不廢文言的看法很有先見之明,但當時領導新文化運動的陳獨秀先生自信滿滿並且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認為「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這些話語也必將封死雙方探討之可能。

林紓存古不廢今的立場遭受一眾新文化運動文人的群嘲。1918年3月15日,劉半農同好友錢玄同一起演了一出「雙簧」,引發論戰。錢玄同化名王敬軒,以《文學革命之反響》為題給《新青年》寫信,故意以文學舊派口吻褒揚林紓:

「林先生為當代文豪,善能以唐代小說之神韻移譯外洋小說,所敘者皆西人之事,而用筆措辭全是國文風度,使閱者幾忘其為西事,是豈尋常文人所能及。」

然後再由劉半農化名「劉復」,以《致王敬軒書》回信,逐一駁斥王敬軒對林紓的吹捧,其言語潑辣,諷刺十足。

自此二人的雙簧信以及《新青年》極端激進的言辭,在文化圈引起激烈的反響。而舊派文人林紓對此不可不反感,而後他迅速公開發表一篇影射小說《荊生》給予反擊。而此舉再次正中《新青年》下懷,各路新文人對林紓的文章逐句分析批駁。林紓雙拳難敵四手,很快敗下陣來。

表面上看來,林紓滿腦子都是封建思想,對數千年來儒家文化核心的堅守阻礙中國先進文化的進步,但其實林紓更多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未來命運的擔憂。他是古文的衛道者,他維護古文的權威,也是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他曾說:「知臘丁之不可廢,則馬班韓柳亦有其不宜廢。」

民國才女蘇雪林曾說:

「中國文化之高,固始不能稱為世界第一,經過了四五千年長久的時間,也自有它的博大精深。沉博絕麗之處,可以叫人驚喜讚嘆、眩惑迷戀 。所謂三綱五常之禮教,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信條,所謂先王聖人的微言大義,所謂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所謂典章文物之燦備,所謂文學藝術的典麗高華,無論如何抹不煞它的價值。」

這也是我們之所以保留和學習古文、文化的意義所在。而此時重印重讀《韓柳文研究法》,也是喚起我們當代人對古文的重視,鼓勵我們加強對古文的文化藝術價值的關注和探討。

歡迎關注@愛啃骨頭的貓咪 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紓:為何不通外文,卻能成為翻譯大家?
    在清末民初風起雲湧的大變局時代,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風潮之下,當許多人打倒「孔家店」的時候,林紓沒有以顛覆傳統的姿態來迎接革命,而是安心於文壇和講壇,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傳統,傳承著傳統,同時,他也並非一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思想開放,與人合作翻譯大量歐美小說,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翻譯大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而讓狄更斯與中國結緣的林紓,也不由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因此,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具現實性。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民族文化心理視角出發進行探究,既能釐清當時兒童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又能對早期文學翻譯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合理解釋。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感情、意識、習慣等,是特定民族較為穩固之心理定式。清末民初時期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會對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產生影響。
  • 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原標題: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作者:張晶,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紓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譯家和文學家,他不會任何外語,卻翻譯出十多個國家的一百餘種外國著作。
  •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林紓想成為古文家,卻陰差陽錯的成為翻譯鬼才的林紓。意外翻譯《茶花女》大火的林紓。一個不會洋文的翻譯家林紓。早年的林紓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原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後來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首譯《巴黎茶花女遺事》而聲名大噪翻譯《茶花女》是始於林紓好友王壽昌先生等人,王壽昌曾留學法國,所以譯文便是好友王壽昌口譯,林紓再寫出。
  • 不懂外文的他,竟然成了閩都翻譯鬼才
    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一位閩都傑出英才與嚴復齊名,他就是被康有譽為「譯才並世數嚴林」的林紓。林紓,閩縣人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可以說他簡直是翻譯界的一個異類,他不懂外文,但是他一生卻翻譯了譯作180餘種。
  • 翻譯家林紓教子:為人子要體貼親心 不可閒散過日
    原標題:翻譯家林紓教子:為人子要體貼親心 不可閒散過日   清末民初文學家、翻譯家林紓生有五男四女,其子林璐(字叔遇)生性活潑,調皮貪玩,林紓不得不為之煞費苦心。  民初,林璐曾相繼在天津德華中學堂、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初級部就讀。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在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刊行「說部叢書」,收集「翻譯小說」三百餘種,其中有一百二十多種出自林譯,即以此而別立一套「林譯小說叢書」。當時「林譯小說」涉及歐美名家經典作品極多,幾乎都是首次引入中國。1981年,商務印書館又有新版「林譯小說叢書」,編選其中十種,重新排印,大受讀書界歡迎。
  • 翻譯家林紓
    《巴黎茶花女遺事》得到國人相當的認可,從某種程度上激勵著林紓沿著翻譯文學作品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它們牢固地確立了林紓作為中國新文化先驅及譯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紓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及譯界的泰鬥,並留下了"譯才並世數嚴林"的佳話。 林紓大事記 (1852~1924年)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補柳翁、踐卓翁、長安賣畫翁。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
  • 他用古文翻譯外文,是中國譯界之王,晚年反對廢除古文,痛罵胡適
    那麼既然文言文這麼好,為何還要被廢除呢?在清末時期,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一些有思想有見識的人們深刻認識到學習西方外來文化的重要性,只知道閉關鎖國,放著腐朽的傳統不放是註定要滅亡的,於是以胡適、魯迅為首的思想學者開啟了新文化運動。
  • 追憶林紓:中國首位翻譯《茶花女》的文學人(圖)
    三  之後有人說,林紓成為中國第一個翻譯外國文學人,他翻譯的《茶花女》,是因為小說觸動了他對亡妻劉氏的思念,融入了對亡妻劉氏的真情。也有人說,《茶花女》很可能觸動了林紓的另一條神經,或者說在翻譯《茶花女》的過程中,很可能融入了他對另一位女子的情感:這人是蒼霞洲歌妓謝蝶仙,這位色藝俱佳女人想給林紓續弦,屢屢贈送禮物表達心跡,寫信邀他前往相會。
  • 中國正式翻譯西方文學第一人,居然不通外文
    這部法國小仲馬的作品,是中國正式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翻譯者是誰?--清末舉人林紓隨後,他受商務印書館的邀請,專譯歐美小說。共譯作品180多種,有美國、英國、法國、俄國、希臘、德國、日本、比利時、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
  • 近代翻譯家、文學家林紓書畫展
    作為「第一翻譯家」的林紓林紓(1852-1924),號畏廬,福州蓮宅人,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書畫家、教育家,以「林譯小說」聞名於世。林紓先生早年受閩派藝術影響,曾拜陳文臺為師,山水、花鳥、人物俱工。中年移居京城,與畫壇巨匠切磋琢磨,廣泛學習各家各派山水畫技法,山水畫創作達到高峰,得之者如獲至寶,價格甚至超過齊白石先生。林紓先生書法功力相當,晚年作品於渾厚、大氣中蘊涵日趨淡泊的書卷之氣,與繪畫作品相得益彰。林紓所著《春覺齋論畫》,亦為當時重要美術理論著作,至今仍具學術價值。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首部清末民初內容的漫畫來啦 「黃同學」趣味解讀宮廷正史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劉嘉敏 通訊員 安玉竹)在南國書香節之際,7月21日,《黃同學漫畫中國史:清末民初那些年》新書分享會深圳書城羅湖城舉辦,作者「那個黃同學」趣味解讀清末民初的正退伍軍人轉戰漫畫界首次以漫畫形式講述清末民初作為退伍軍人,黃哲在離開部隊後,喜好上了軍事漫畫創作,為少年兒童的軍事科普及國防知識科普筆耕不斷,現出版有軍事漫畫圖書五部,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大獎。
  • 前清舉人用文言文翻譯第一部引進中國的外國小說
    第一部被翻譯引進到中國的外國小說,竟然是一個不懂任何外文、沒有出過一天國門的人翻譯的。這個人,是前清舉人林紓,字琴南,這本小說的名字是世界名著《茶花女》,當時林紓是用文言文翻譯的,叫《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 清末民初廣州絲綢商人慈善家何秋巖嫡孫從美國回三水田西村祭祖
    【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訊】2018年元月18日,旅居美國的清末民初廣州絲綢商人慈善家何秋巖嫡孫,94歲高齡何燮康一行,首次回到中國廣東佛山三水田西村祭祖。根據歷史記載,清末民初廣州商人何秋巖是行做絲綢生意的富商,1915年其家鄉三水遭遇水災,從廣州帶了很多物資回鄉救濟災民,附近約20條村皆受過其恩惠。在三水地區,是個家喻戶曉的大慈善家。
  • 錢鍾書論林紓的翻譯
    他確按照他的了解,在譯文裡有節制地摻進評點家所謂「頓蕩」、「波瀾」、「畫龍點睛」、「頰上添毫」之筆,使作品更符合「古文義法」[19]。一個能寫作或自信能寫作的人從事文學翻譯,難保不象林紓那樣的手癢,他根據自己的寫作標準,要充當原作者的「諍友」,自以為有點鐵成金或以石攻玉的義務和權利,把翻譯變成借體寄生的、東鱗西爪的寫作。在各國翻譯史裡,尤其在早期,都找得著可和林紓作伴的人[20]。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