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紓:為何不通外文,卻能成為翻譯大家?

2020-12-18 騰訊網

在清末民初風起雲湧的大變局時代,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風潮之下,當許多人打倒「孔家店」的時候,林紓沒有以顛覆傳統的姿態來迎接革命,而是安心於文壇和講壇,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傳統,傳承著傳統,同時,他也並非一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思想開放,與人合作翻譯大量歐美小說,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翻譯大家。

林紓,字琴南,福建閩縣人,他從小喜歡讀書,曾言:「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最奇特的是,從13歲到20歲期間,林紓省錢購買了2000多卷殘破古書,轟動鄉裡。1882年,21歲的林紓參加鄉試,中舉人,後來六次赴京趕考,均未考上進士。後來,他遍讀中國古籍,尤其對唐宋小說,鑽研頗深,為後來翻譯小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林紓真正開始翻譯小說,開始於1897年,當時,他年輕喪偶,鬱鬱寡歡,為幫助他排遣鬱悶,好友王壽昌提了個別開生面的建議,與他合作翻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因王壽昌曾留學法國,法文很好,因此由他口述故事情節,讓林紓再以美文寫出。於是,2年後,《巴黎茶花女遺事》在福州出版,因為這類題材對於清朝時期的中國人來說,無異於天外來書,聞所未聞,再有林紓優美悽婉的文筆,親切深情的敘述,十分打動人心。

因此,此書一出版,立即風靡全國,成為文壇和中國讀書人中間的最大盛事,翻譯家嚴復作詩盛讚曰:「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林紓此書影響之巨,可見一斑。

一書成名後,林紓驚喜地找到了一種寫作的新方式,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塊施展才情的大天地,所以一發不可收拾,接二連三地翻譯了大量的歐美小說。據說,他翻譯的外國小說達180多種,許多都成為了當時的暢銷書,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翻譯之最,後人稱為「林譯小說」,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道醒目的風景。

林紓不懂外語,也沒有出國遊歷的經歷,卻翻譯了那麼多小說,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林紓用的不過是一種笨辦法,先選擇好要翻譯的小說,再與精通此外語而又有一定文學素養的人合作,由對方口述小說的原文,再由林紓寫成文字,先記錄下來,再韻色成文學作品。

林紓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的道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甚至是無心插柳而獲得的,關鍵是,要有想法、有創見、有恆心、有毅力,簡單來說就是:不怕不成功,就怕沒想法。

相關焦點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在當時清末民初,有一位堪稱是我國近代史上絕無僅有且聞名中外的翻譯家——林紓。他被譽為翻譯界的鬼才,因為他」不審西文」!林紓(1852~1924年),字琴南,號畏廬,近代文學家、翻譯家,福建福閩縣(今福州)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而讓狄更斯與中國結緣的林紓,也不由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 中國正式翻譯西方文學第一人,居然不通外文
    這部法國小仲馬的作品,是中國正式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翻譯者是誰?--清末舉人林紓隨後,他受商務印書館的邀請,專譯歐美小說。共譯作品180多種,有美國、英國、法國、俄國、希臘、德國、日本、比利時、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由於兒童觀的轉變,兒童從「縮小的成人」成為「未來國民」,人們在關注成人文學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未來國民」,開始有目的地譯介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因此,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具現實性。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民族文化心理視角出發進行探究,既能釐清當時兒童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又能對早期文學翻譯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合理解釋。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
  • 翻譯家林紓教子:為人子要體貼親心 不可閒散過日
    原標題:翻譯家林紓教子:為人子要體貼親心 不可閒散過日   清末民初文學家、翻譯家林紓生有五男四女,其子林璐(字叔遇)生性活潑,調皮貪玩,林紓不得不為之煞費苦心。  民初,林璐曾相繼在天津德華中學堂、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初級部就讀。
  •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林紓想成為古文家,卻陰差陽錯的成為翻譯鬼才的林紓。意外翻譯《茶花女》大火的林紓。一個不會洋文的翻譯家林紓。早年的林紓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原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後來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首譯《巴黎茶花女遺事》而聲名大噪翻譯《茶花女》是始於林紓好友王壽昌先生等人,王壽昌曾留學法國,所以譯文便是好友王壽昌口譯,林紓再寫出。
  • 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原標題: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作者:張晶,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紓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譯家和文學家,他不會任何外語,卻翻譯出十多個國家的一百餘種外國著作。
  • 他用古文翻譯外文,是中國譯界之王,晚年反對廢除古文,痛罵胡適
    那麼既然文言文這麼好,為何還要被廢除呢?在清末時期,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一些有思想有見識的人們深刻認識到學習西方外來文化的重要性,只知道閉關鎖國,放著腐朽的傳統不放是註定要滅亡的,於是以胡適、魯迅為首的思想學者開啟了新文化運動。
  • 翻譯家林紓
    1882年對於林紓來說是關鍵而又具轉折性意義的一年——從一個窮秀才一躍成為江南赫赫有名的舉人。在擺脫貧困窘境的同時,他廣結師友、飽讀詩書。愛國心切的他,雖已過而立之年,卻不辭辛苦,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原本一心報效祖國的林紓"七上春官,屢試屢敗"因而從此絕意於仕途,專心致志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不懂外文的他,竟然成了閩都翻譯鬼才
    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一位閩都傑出英才與嚴復齊名,他就是被康有譽為「譯才並世數嚴林」的林紓。林紓,閩縣人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可以說他簡直是翻譯界的一個異類,他不懂外文,但是他一生卻翻譯了譯作180餘種。
  • 錢鍾書論林紓的翻譯
    而且這場惡狠狠的打架怎樣了局?誰輸誰贏,還是同歸於盡?鱷魚和獅子的死活,比起男女主角的悲歡,是我更關懷的問題。書裡並未明白交代,我真覺得心癢難搔,恨不能知道原文是否照樣糊塗了事[12]。我開始能讀原文,總先找林紓譯過的小說來讀。後來,我的閱讀能力增進了,我也聽到輿論指摘林譯的誤漏百出,就不再而也不屑再看它。它只成為我生命裡累積的前塵舊蛻的一部分了。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倘使有一位文人能擁有如此令人豔羨的法力,恐怕非狄更斯莫屬。「迭更司,古之傷心人也」,在卷首作為譯序的長篇短評中,林紓對狄更斯一錘定音,這似乎意味著這部名為「滑稽」的小說又將會是一本像他翻譯的第一本西洋著作,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一樣「斷盡支那蕩子魂」的悲情故事。然而接下來,他又寫道:「按其本傳,蓋出身貧賤,故能於下流社會之人品,刻畫無復遺漏,筆舌所及,情罪皆真,爰書既成,聲影莫遁,而亦不傷於刻毒者。」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在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刊行「說部叢書」,收集「翻譯小說」三百餘種,其中有一百二十多種出自林譯,即以此而別立一套「林譯小說叢書」。當時「林譯小說」涉及歐美名家經典作品極多,幾乎都是首次引入中國。1981年,商務印書館又有新版「林譯小說叢書」,編選其中十種,重新排印,大受讀書界歡迎。
  • 曾宗鞏家族往事:被忽略的翻譯大家 曾譯第一部足本《魯濱遜漂流記》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甲午海戰結束後,曾宗鞏進入京師大學堂譯書局工作,由一名海軍軍官成為一名翻譯大家。
  • 英雄出處-清末民初的軍校
    英雄出處—清末民初的軍校 有句名言「英雄不問出處」,也有說成「英雄不問出身」的,也見過把句中的「不問」改成「不論」的
  • 近代翻譯家、文學家林紓書畫展
    作為「第一翻譯家」的林紓林紓(1852-1924),號畏廬,福州蓮宅人,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書畫家、教育家,以「林譯小說」聞名於世。20世紀上半葉,林紓以文言移譯世界文學名著一百八十種,創下至今無法超越的記錄,成為早期商務印書館最重要的作者之一,這些數量繁多、體裁廣泛的外國文學名著,是國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堂生動課程,影響深遠。林紓又是福建工程學院的前身「蒼霞精舍」重要創辦人,對福建及我國近現代教育事業多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