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2020-12-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吳辰

  19世紀以降,大清龍旗的權威雖然早已是日薄西山,但是東南沿海卻鍾靈毓秀,得時代風氣之先,誕生了一批令世人矚目的傑出人物,八閩大地更是人才輩出,除了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天演論》的譯者嚴復、海軍大將劉步蟾,還有一位文武全才的翻譯大家也出自閩省,他就是林紓。

  提起林紓這個名字,可能有人會覺得陌生,但是如果提及狄更斯、小仲馬、莫泊桑、柯南·道爾等外國文學家的名字,人們一定會覺得如雷貫耳。可是林紓和他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這些外國文學家竟都是經由林紓之手被譯介進中國來的。今年6月,恰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150周年誕辰,國內文壇關於狄更斯的紀念活動如火如荼。而讓狄更斯與中國結緣的林紓,也不由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以翻譯獨步清末民初文壇

  在清末民初,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喜歡閱讀林紓的譯作,在剛剛開眼看世界的老舊中國,林紓的譯作給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甚至後來有史家評論說林紓對中國的貢獻堪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與那些有著海外求學經歷的「洋學生」不同,林紓一生沒有走出過國門,於是,他也根本沒有必要去接觸那些蝌蚪文字,即便是這樣,林紓的譯作仍然受到了讀書人的喜愛,而其原因則在於林紓翻譯的雖然是外國的文學作品,可在字裡行間表現出的還都是清末民初那一代經歷過時代滄桑巨變的知識分子之魂。

  《黑奴籲天錄》《塊肉餘生述》……僅憑林紓譯作的名字,現在的讀者肯定不會猜到這些篇什到底是以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為底本的。事實上,所謂《黑奴籲天錄》指的是那部間接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湯姆叔叔的小屋》,而《塊肉餘生述》指的則是狄更斯的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菲爾》。如果不知道故事的情節,原作與譯作在題目上乍一看似乎並沒有什麼聯繫,而了解故事情節的讀者卻往往會為林紓的神來之筆而撫掌,林紓的翻譯從裡到外都是舊的,但是舊得有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骨,他的譯作從題目到內容皆為文言,生動地將一個個域外的故事用中國傳統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

  林紓之所以能以翻譯獨步清末民初文壇,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說是偶然,林紓走上翻譯的道路其實完全在自己的計劃之外。四十五歲那年,林紓的母親、夫人相繼去世,王昌壽等一眾朋友們看林紓終日失魂落魄,便勸他試著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以此來轉移注意力,從悲痛中解脫出來。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是小仲馬的《茶花女》,當時,他正與王昌壽在閩江的一條小船上,懂法文的王昌壽拿著原著一句一句口述,林紓便手持墨筆一句一句用文言文記錄下來,林紓譯筆神速,常常是王昌壽話音剛落,紙上就已經出現了相關的文字。譯罷再讀,王昌壽和林紓竟為書中人事所動,相對哭作一團。說是必然,林紓的譯筆中不僅有原著的精神,還有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魂魄,在清末民初山河飄零的國勢下,自己又飽受喪偶之痛,於國於家,無一不令人傷感。林紓前前後後譯書180餘部,看似譯的是西洋,實則說的是神州。至於文中或悽涼、或激昂、或沉鬱、或諷喻的情節,則都是20世紀前後中華大地上的眾生百態。當林紓所譯的《茶花女》以《巴黎茶花女遺事》為名出版之後,一時間洛陽紙貴,人們在故事中看到了林紓、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當時中國萬千讀書人的靈魂。

  宗鶴拳宗師的弟子

  林紓不但能文,還能武。

  千古文人俠客夢,允文允武從來都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夢想,而放眼儒林,又有幾個人能真正達到這種境界,然而,林紓還就真的做到了。

  林紓出生於一個鹽商家庭,由於父親在經商過程中的一次意外,少年時的林紓曾經歷過一段寅吃卯糧的艱苦生活。這段日子極大地改變了林紓的性格,他看慣了人情的冷暖,也形成了嫉惡如仇的性格。待到家庭條件好起來之後,林紓不但習文,而且學武,書畫、藝文、劍術、技擊,竟都能登堂入室。而由於其愛好打抱不平和易被激怒的性格,少年林紓常被人稱作是「狂生」。

  然而急公好義正是江湖本色,福建宗鶴拳的開創者方世培正是看上林紓這一點,不但以武學教授林紓,還贈給林紓一柄寶劍。林紓回憶他在武學上的老師時,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他正在和方世培一起喝茶,突然來了五個不知深淺之輩偷襲方世培,「陡運氣,而五人已僕於殿上,其一則倒跌而下,首幾觸鐵鑊死」,方世培武學造詣之高,林紓能夠登堂入室,雖然其並未名言,但是自然也是有其過人之處的了。

  論武學本身,林紓可能稱不上是獨步,但是林紓卻為武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習武之人大多知道有一本叫《技擊餘聞》的書,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林紓。所謂「餘聞」,即「我」之所見所聞也。林紓將見到、聽到過的武林名家的事跡記錄下來,這些名家或落拓不羈、或儒雅風流、或滑稽玩世,但卻都彰顯了「武道」的精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林紓用筆記下自己看到的武林,其實正是他心裡的正直和道義。

  與新文化陣營論戰的舊文人

  不過習武之人的爽直也為林紓帶來了很多麻煩,著名的《荊生》《妖夢》事件就是其一。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文言文被白話文取代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鑑於林紓譯作的巨大影響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自然就把林紓及其譯作當作是向舊文學開炮的一個靶子。林紓雖然曾經引領了一代中國人認識西方文學,但他畢竟是從舊中國走來,本身就對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這一套不甚感冒,又看到《新青年》等刊物上對自己引以為傲的譯作大肆攻擊,於是,已經是六十多歲老人的林紓又聊發了一次少年狂,寫下了《荊生》《妖夢》等文,對胡適、陳獨秀、錢玄同等人進行了人身攻擊式的謾罵。可是,這一次,林紓站在了時代的反面,他用來攻擊新文化運動的文字卻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反擊包括林紓在內的舊式文人的武器。

  與新文化陣營的論戰給林紓的晚年留下了不太光彩的一筆,雖然時過境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林紓當初對胡適等人的攻擊並不像字面上那樣帶有惡意,但是,那個因循守舊、脾氣古怪的晚清遺老的形象卻也沒有那麼容易改變了。不過,林紓易怒的性格也正是他江湖式率真的體現,也許當林紓、胡適等人於九泉下相見時,相逢一笑,冤讎盡泯,兩個時代的人,心中的赤誠倒是別無二致。

  轉眼間,時過境遷,林紓去世已經九十餘年,捧讀林紓的譯作,雖然這些作品和我們今日所言的「信」「達」「雅」之翻譯標準相去甚遠,但是那些古雅的文字卻別有一番美感。

  人物檔案

  林紓(1852~1924)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長安賣畫翁等。博學強記,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所作古文,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學講席。辛亥革命後,入北洋軍人徐樹錚所辦正志學校教學,推重桐城派古文。後在北京,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

  林紓不會任何一門外語,卻翻譯出十多個國家的一百餘種外國著作。康有為曾稱讚林紓與嚴復是近代中國最出色的兩位翻譯家。

  林紓的代表性譯著有《巴黎茶花女遺事》《魯賓遜漂流記》《黑奴籲天錄》(即《湯姆叔叔的小屋》)《孝女耐兒傳》等。此外,林紓自己也從事小說寫作,主要作品有:《京華碧血錄》《金陵秋》等。

相關焦點

  • 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原標題: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作者:張晶,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紓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譯家和文學家,他不會任何外語,卻翻譯出十多個國家的一百餘種外國著作。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為什麼林紓一門外語都不懂,卻陰差陽錯被稱為譯界之王
    林紓出生的時候家裡比較窮,和當時的人一樣苦讀然後考上功名,奈何多次都考不上進士,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考了個舉人,一心想著可以報效朝廷了,哪知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都屢試屢敗。卻陰差陽錯地譯了一本書大火而進入翻譯界,翻譯了英、法、俄、日、西等十幾個國家數十位作家的小說多達180餘部,不懂外語他就這樣成了當時的「譯界之王」。你可能要問,不懂外語,還是翻譯之王,簡直要笑掉大牙,其實,林紓的譯著全是由幾位助手拿著原版書籍口譯,他來聽寫潤色完成的。
  • 不懂一句外語,卻成為翻譯大師!不造假不抄襲,他是怎麼做到的?
    就像廚師要會用炒菜、司機要會開車一樣,當翻譯至少要精通一門外語。不過,以上僅僅是常態,總有一些天才,從來不按套路出牌,就像開著五菱宏光跑贏法拉利,雖然不可思議,但是,很牛!我國近代最具影響的翻譯家林紓先生,就是這樣的天才,他不懂外語,卻以翻譯世界各國文學名著而著名,並且形成自己的流派,被世人稱為「林譯小說」。
  •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林紓想成為古文家,卻陰差陽錯的成為翻譯鬼才的林紓。意外翻譯《茶花女》大火的林紓。一個不會洋文的翻譯家林紓。早年的林紓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原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後來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首譯《巴黎茶花女遺事》而聲名大噪翻譯《茶花女》是始於林紓好友王壽昌先生等人,王壽昌曾留學法國,所以譯文便是好友王壽昌口譯,林紓再寫出。
  • 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紓:為何不通外文,卻能成為翻譯大家?
    在清末民初風起雲湧的大變局時代,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風潮之下,當許多人打倒「孔家店」的時候,林紓沒有以顛覆傳統的姿態來迎接革命,而是安心於文壇和講壇,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傳統,傳承著傳統,同時,他也並非一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思想開放,與人合作翻譯大量歐美小說,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翻譯大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給遊客當翻譯的可能是機器人
    2017海南綜合招商活動期間,省政府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省科技廳與雙猴科技現場籤訂全面合作備忘錄……人工智慧應用的發展、人工智慧語言服務概念為海南語言環境國際化帶來更多科技元素,讓人們看到了一扇與世界其他文化進行有效溝通的大門。
  • 一個不懂外語的翻譯家,不但譯作眾多還深受好評,這是怎麼一回事
    在中國的翻譯小說界裡有這麼一個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人」。所謂「奇」是指他一門外語不會,卻能翻譯出眾多的外國小說,而且還深受讀者和文化名人的一片好評。甚至還有人說他是中國翻譯小說的奠基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熊貓給大家聊聊。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沒錯,上面那本《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就是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最早版本的中文譯名!19世紀30年代起,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很多翻譯家開始翻譯了大量外國著作。同時,為了迎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趣味,翻譯過來的題目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形式,同時翻譯過來的故事都帶有強烈本土色彩。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據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學前介紹,多年來,該校根據海南12個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有側重地開展外語人才培養工作,目前開設的17個外語專業裡,除了英語系之外,還有韓語、日語、泰語、印尼語、阿拉伯語、越南語等語種在內的東語系,以及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在內的西語系,為省內外輸送了大批小語種人才。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有了「範本」
    >   本報海口8月10日訊(記者周元)記者今天從省外辦獲悉,我省首部公共場所外文標識語「範本」——《海南國際旅遊島公共場所標識語
  • 翻譯家林紓
    [編輯本段]青年林紓 林紓青年時代便關心世界形勢,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中年而後,「盡購中國所有東西洋譯本讀之,提要鉤元而會其通,為省中後起英雋所矜式」。他不懂外語,不能讀原著,只靠「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常向馬尾船政學堂師生「質西書疑義」。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寧將開展全民學外語活動
    本報萬城5月10日電 (記者袁宇 通訊員梁振瑋)5月9日,海南日報記者從萬寧市政府獲悉,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世界空間是由具體的「外語中國」所構成的,沒有某一語種的「中國文化」館藏,就很難有具體外國的「中國文化」。·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
  • 他是近代翻譯界的開山祖師,翻譯外國作品兩百多部,可卻不懂外語
    林紓是近代翻譯界的開山祖師,畢生翻譯外國作品兩百多部,莎士比亞、狄更斯、雨果等文學大咖的名著都是由他首次譯成中文的,魯迅、郭沫若、錢鍾書等時代先鋒都是他的忠實迷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翻譯大家,居然壓根不懂外語,那他又是如何端穩這碗飯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職場「後浪」與英語的熱戀
    文 |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梅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來啦。」6月2日早晨上班時,劉海瓊把一沓「熱騰騰」的中英文對照版《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精選60條》遞到同事毛瓊梅手裡:「一起學英語吧!」
  • 《世紀》專稿|晚清報刊上的林紓軼聞
    《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對稿酬大為惶恐不懂外語的林紓與小說翻譯結緣帶有點偶然性。光緒二十四年,林紓的妻子病故,為幫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壽昌提議合作翻譯法國小仲馬的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這則悲劇故事與林紓當時的心情也正合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幫助別人你會更快樂
    文\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豔  見習記者 趙 優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建強  三亞的外語翻譯志願者中,不僅有科班出身的外語專業者,也有一些非外語專業者,儘管口語並不地道,操的是「中式外語」,但這些「先天不足」,並未沒有削弱他們志願服務的熱情。
  • 蘇福忠 | 《林紓的翻譯》說了些什麼
    林紓不會外語,他是通過助手把原文翻譯成漢語,他改寫成文言文,這中間就有個正常翻譯活動不會有的問題:助手傳達是否準確與他聽寫後的組織能力是否一流。林紓不忠實原文是公開的,讀者似乎也原諒,但是聽寫的邏輯和細節出了問題,那就是譯者的問題了。動物打架的場面被林紓重寫得如此不顧前後,人與人吵架的場面裡又會是什麼情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