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林紓:中國首位翻譯《茶花女》的文學人(圖)

2020-12-25 中國僑網

  人各有命,也有運。雖有富貴貧賤,但都不枉此生。

  165年前的福州人林紓,用了半輩子時間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屢試屢敗,不得不憤然放棄。哪想到,他事後的一個「激靈」,由此有了民國版「洛陽紙貴」……

  一

  如今福州的蓮宅村,早不是當年的農村,位於市中心六一中路西側,雖然在路口豎著牌坊,但裡面沒有一畝田,齊刷刷的都是居民樓,只是在建築群中有著一塊空地,在一座紅亭子的後面有著一幢古民居,那就是林紓的出生地,也是他的紀念館,更是全國唯一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築。

  住宅區的人很多,來來去去的人都急匆匆路過,仿佛這座坐西朝東、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由石門框、插屏門、廳堂、廂房、天井、披榭的建築只不過是一座普通房子而已。

  反而是遠道而來的外地人,如同「朝聖」一般的崇敬。他們似乎將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看得神聖,尤其那本《巴黎茶花女遺事》更讓來者肅然起敬。那是一套兩冊線裝木板刻書籍,封面存原籤,扉頁淺綠色色紙,上有林紓手書「巴黎茶花女遺事,冷紅生自署」,背面刻「己亥正月板藏畏廬」。卷末刊「福州吳玉田鐫字」。

  或許福州得功名的人很多,讀書人更是無數,因此人們不太記得身邊這位村秀才,更不知道這套價值6位數的書的主人居然就與他們近在咫尺。

  二

  林紓,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別署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其實很多別稱筆名都是後半生成名之後才有,每個雅號都有緣由,不僅是人生經歷的階段,更是對事物的感悟與思慮。

  家境不好的他,晚上讀書只能和縫補衣褲的母親共用一盞油燈,越是這樣,越想讀書中舉,用仕途改變命運。他發奮誦讀《毛詩》《尚書》《左傳》,酷愛《史記》,並節衣縮食購閱殘破古籍,至20歲以前,校閱不下2000餘卷。在得到福建督學孫詒經的賞識後,破格錄入縣學讀書,28歲的他終於告別「童生」為秀才。1882年秋,他鄉試中舉。

  至此,林紓以為離人生目標不遠,於是信誓旦旦赴京趕考,結果「七上春官,屢試屢敗」。那時福州交通閉塞,赴京考試路途艱難,少則幾個月,多的一年半載,不僅耗時,更是耗資不菲。幾次的赴京趕考就耗盡了半輩子的時光,由此可見讀書不易,考狀元更不易。

  不僅如此,就在那幾年家裡的親人也接連病逝,在他髮妻劉瓊姿去世後,他以錐心之痛寫下《亡氏劉孺人哀辭》,將「孺人(劉氏)竟不終事餘」歸結為天意,痛悔劉氏生前他們夫妻或有爭執之時自己不知謙讓。

  三

  之後有人說,林紓成為中國第一個翻譯外國文學人,他翻譯的《茶花女》,是因為小說觸動了他對亡妻劉氏的思念,融入了對亡妻劉氏的真情。也有人說,《茶花女》很可能觸動了林紓的另一條神經,或者說在翻譯《茶花女》的過程中,很可能融入了他對另一位女子的情感:這人是蒼霞洲歌妓謝蝶仙,這位色藝俱佳女人想給林紓續弦,屢屢贈送禮物表達心跡,寫信邀他前往相會。

  出於自身與家庭的種種現實考慮,林紓最終還是拒絕了。之後,謝蝶仙嫁給一個廣東茶商,僅3年便抑鬱而死。林紓寫過自我小傳《冷紅生傳》,便有此類記載,創作的自傳體小說《秋悟生》更有詳細描寫。更有人將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與謝蝶仙聯繫,覺得兩者有著相似的故事,因此在聽到好友王壽昌介紹名著《茶花女》時,感情瞬間迸發,決意用中國文言文將此故事記載下來,至少給自己一個存念。

  現在看一本外國名著不難,但在100多年之前封閉的中國,那可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可以說,在林紓之前,中國還沒有一本「中文」版的外國小說,正是這個「金榜不題名」的林紓,在情感交融之際,無意開啟了一個先河。

  四

  如果林紓還在,一定會對「外國文學翻譯家」這個稱呼感到糾結。他雖略知文學,但不懂外語,他的翻譯作品全都是藉助別人的翻譯,然後用自己的「文言文」將其記錄,更何況加入了自己對事物的理解,以及賦予自己的感情,因此有人對林紓提出了「譯文不忠」看法。

  如林紓翻譯的狄更斯《滑稽外史》第17章中:那格……始笑而終哭,哭聲似帶謳歌。曰:「嗟乎!吾來十五年,樓中鹹謂我如名花之鮮妍。」——歌時,頓其左足,曰:『暖夫天!』又頓其右足曰:「嗟夫天!十五年中未被人輕賤。竟有騷狐奔我前,辱我令我肝腸顫!」

  這樣的翻譯效果見仁見智,「學院派」人士可能認為「譯文不忠」,但文學家卻有認同感:胡適說「林紓是介紹西洋近世文學的第一人」;郭沫若說「林紓的小說,是我嗜好的一種讀物。」;錢鍾書說「我發現自己寧可讀林紓的譯本,不樂意讀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簡單,林紓的文筆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筆高明得多。」

  在《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20多年後,林紓感慨寫下了「不向情田種愛恨,畫樓寧負美人恩」的詩句。他在意自己的情感世界,不在意怎麼翻譯,何況他是翻譯「第一人」。

  五

  1884年,法國軍隊突襲福州馬尾港,福州海軍潰敗。聽到這個消息,林紓與好友相抱而哭。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林紓憤然疾呼:「籲嗟乎!堂堂中國士如林,犬馬寧無報國心?」

  1895年,康有為發動了「公車上書」,林紓也與陳衍、高鳳岐等人「叩闕上書,抗爭日本佔我遼陽、臺灣、澎湖諸島事」,但俱被都察院駁回。

  1898年,林紓等人往都察院上書,抗議德國借教案強佔膠州灣,請清帝「下罪己之詔」,並寫《將出都與某御史書》抒發內心憤懣。

  可見,「不向情田種愛恨」的林紓,並非不喜歡傾慕他的謝蝶仙,更不是「不聞窗外事」的賢士,他在近200部翻譯作品裡,以及在祖國危難關頭,恰恰是充滿深深的愛、深深的恨。

  192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最後一本《書畏廬三集》後,林紓逝世,終年73歲。

  ……

  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林紓的故居依然矗立在蓮宅村裡,與附近的車水馬龍共處,兩者仿佛在隔世相望。

  時代在變化,命運在變化,情感世界的愛恨卻是永恆。(福建僑報 林小宇)

相關焦點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作者 | 愁容騎士l 孔網店鋪:愁容騎士l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好書推薦#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能夠風靡一時?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
  •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林紓想成為古文家,卻陰差陽錯的成為翻譯鬼才的林紓。意外翻譯《茶花女》大火的林紓。一個不會洋文的翻譯家林紓。林紓用優美悽婉的文筆,十分打動人心。《茶花女》的翻譯,在林紓一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他翻譯生涯的起點,也是他全部譯著中對於他來說非常經典的一部。據說,林紓翻譯《茶花女》之時,髮妻去世不久。
  • 翻譯家林紓
    後來他與朋友王壽昌、魏易、王慶驥、王慶通等人合作,翻譯外國小說,曾筆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臘、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譯甚豐,翻譯小說達二百餘種,為中國近代譯界所罕見,曾被人譽為「譯界之王」。 林紓自幼嗜書如命,五歲時在私塾當一名旁聽生,受塾師薛則柯的影響,深愛中國傳統文學,從此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
  • 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
    文:讀閱評說2012西泠秋拍中,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原刻初印本以16.1萬價格成交。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此書的譯者就是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lín shū]。林紓翻譯西洋文字極為偶然。當時,林紓的母親剛剛去世,緊接著妻子病故。林紓的情緒非常低落,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了幫林紓緩解情緒,邀請林紓一同翻譯西洋書籍。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
  • 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紓:為何不通外文,卻能成為翻譯大家?
    1882年,21歲的林紓參加鄉試,中舉人,後來六次赴京趕考,均未考上進士。後來,他遍讀中國古籍,尤其對唐宋小說,鑽研頗深,為後來翻譯小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林紓真正開始翻譯小說,開始於1897年,當時,他年輕喪偶,鬱鬱寡歡,為幫助他排遣鬱悶,好友王壽昌提了個別開生面的建議,與他合作翻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而讓狄更斯與中國結緣的林紓,也不由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 林紓「不諳風情」
    在中國近代文壇,林紓開啟了歐洲文學「西風東漸」之先河,無人能與其比肩。在近30年的時間裡,林紓一鼓作氣地翻譯了180餘部外國文學作品,風靡一時,為混沌初開的國人打開了一扇眺望寰宇的絢麗窗口。  眾所周知,林紓的發軔之作《巴黎茶花女逸事》(今譯《茶花女》)是其在喪妻之後,友人王壽昌為排解其愁苦,慫恿二人配合(王壽昌口譯,林紓記錄、撰寫),才得以完成的。不曾想,這個消遣性的讀物,後來竟爆紅天下……而發生在林紓喪妻之後的另一件事,更耐人尋味。林紓因為翻譯西洋小說名揚閩縣(今福州),一些類似茶花女的女子對其甚為傾慕。
  • 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康有為曾稱讚林紓與嚴復是近代中國最出色的兩位翻譯家,那麼他是如何翻譯的呢? (林紓的畫) 1897年,林紓首次翻譯小說,他與人合作翻譯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這是中國首次出現西方小說,因而在國內引起極大轟動,林紓也一炮打響。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一個不懂外文的文盲翻譯了《茶花女》,還被稱為翻譯界權威人物
    林紓可是翻譯界的名人,他的才識一般人難以媲美。林紓完全不懂外文,可是他卻能夠將很多外文名著翻譯得精妙絕倫,原因不僅僅是他有翻譯的天賦,更是因為他願意為翻譯事業奉獻出畢生的精力。林紓每次都是聽商客們講著在路上聽到的外國故事,經過自己的整合和研究,把故事的原型弄清楚之後,晚上就充分發揮他的特長,開始孜孜不倦地翻譯,林紓能夠在一個小時裡面翻譯出千字,這樣的速度可謂是讓人望塵莫及。《茶花女》這本書可謂是聞名遐邇,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筆下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悲劇。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19世紀30年代起,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很多翻譯家開始翻譯了大量外國著作。同時,為了迎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趣味,翻譯過來的題目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形式,同時翻譯過來的故事都帶有強烈本土色彩。就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哈姆雷特》翻譯過來的《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其實就是仿照《三國演義》中第十回「報父仇曹孟德興師」。
  • 《世紀》專稿|晚清報刊上的林紓軼聞
    林紓不懂外文,他依靠與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說翻譯家。他是將外國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的先行者,其譯作也暢行天下。關於林紓的研究論著已有不少,但論述多圍繞其譯作,其實還有些相關記載散見於近代報刊易被忽略,擷取考察,亦可對林紓及其翻譯有更多的了解。
  • 錢鍾書論林紓的翻譯
    它挑動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們對原作無限嚮往,仿佛讓他們嘗到一點兒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沒有解饞過癮。他們總覺得讀翻譯象隔霧賞花,不比讀原作那麼情景真切。歌他對所譯的作品不再欣賞,也不甚感覺興趣,除非是博取稿費的興趣。換句話說,這種翻譯只是林紓的「造幣廠」承應的一項買賣[34],形式上是把外文作品轉變為中文作品,而實質上等於把外國貨色轉變為中國貨幣。林紓前後期翻譯在態度上的不同,從這一點看得出來。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是即世界眾生之行樂圖,無古無今,悉為此老寫盡矣。嗚呼!」「迭更司,古之傷心人也」,在卷首作為譯序的長篇短評中,林紓對狄更斯一錘定音,這似乎意味著這部名為「滑稽」的小說又將會是一本像他翻譯的第一本西洋著作,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一樣「斷盡支那蕩子魂」的悲情故事。然而接下來,他又寫道:「按其本傳,蓋出身貧賤,故能於下流社會之人品,刻畫無復遺漏,筆舌所及,情罪皆真,爰書既成,聲影莫遁,而亦不傷於刻毒者。」
  • 為什麼林紓一門外語都不懂,卻陰差陽錯被稱為譯界之王
    林紓出生的時候家裡比較窮,和當時的人一樣苦讀然後考上功名,奈何多次都考不上進士,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考了個舉人,一心想著可以報效朝廷了,哪知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都屢試屢敗。卻陰差陽錯地譯了一本書大火而進入翻譯界,翻譯了英、法、俄、日、西等十幾個國家數十位作家的小說多達180餘部,不懂外語他就這樣成了當時的「譯界之王」。你可能要問,不懂外語,還是翻譯之王,簡直要笑掉大牙,其實,林紓的譯著全是由幾位助手拿著原版書籍口譯,他來聽寫潤色完成的。
  • 近代翻譯家、文學家林紓書畫展
    作為「第一翻譯家」的林紓林紓(1852-1924),號畏廬,福州蓮宅人,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書畫家、教育家,以「林譯小說」聞名於世。添香圖書畫身價曾超齊白石作為文人書畫家的林紓,一直不為今人所知。
  • 前清舉人用文言文翻譯第一部引進中國的外國小說
    第一部被翻譯引進到中國的外國小說,竟然是一個不懂任何外文、沒有出過一天國門的人翻譯的。這個人,是前清舉人林紓,字琴南,這本小說的名字是世界名著《茶花女》,當時林紓是用文言文翻譯的,叫《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林譯小說精選十種》(下文簡稱「新精選」)由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張治主編,入選作品包括林紓成名譯著、小仲馬的《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華盛頓·歐文的《大食故宮餘載》(即《阿爾罕伯拉》),斯威佛特(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西萬提司(塞萬提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