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2020-12-25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 愁容騎士l 孔網店鋪:愁容騎士l的書攤)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好書推薦#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能夠風靡一時?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當然這個「蕩子」,其實它有一個自嘲之意,自嘲之意是指維新變法,忤逆祖宗遺訓和聖賢傳統的人。那麼對他們來說,叫作「斷盡支那蕩子腸」,意思就是說這個小說是一個情感上的慰藉,還有像南社的詩人高旭他有三首「讀《巴黎茶花女遺事》」,其中第一首說「此中總有難言處」,這樣一說其實是讓我們想到裡面可能有另外一些意思。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茶花女》的情節。《茶花女》主要講的是一個公子哥愛上一個風塵女子,但是因為父親的阻攔,最後釀成悲劇,茶花女最後病死。小仲馬原本的目的是要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性,有那樣一些議論,他指責當時的社會沒有寬容的心,一味鄙視懲罰這些不幸的所謂交際花這樣的女子,渾然不顧背後的男性的問題,就是這種不道德因素的原因,所以這些嚴厲的人好像是嚴防茶花女瑪格麗特嫁給阿爾芒那樣的一些人,好像是在維持一種道德風化,但實際上他們本身就是不道德因素的製造者。林紓的翻譯其實刪除了一部分這種內容,它和原來的主題就不一樣了。林紓翻譯的小說奇聞奇情,它都是傾注在瑪格麗特的悲慘遭遇上,特別是表現她在病中的悲苦之情,被誤解,被迫投入到他人懷抱,至死不能和愛人見面傾訴衷腸。所以林紓是一個非常重真摯情感的人,我剛才也提到了他的亡妻之痛,他是有一些情感是要抒發出來的。

當時有人看到林紓和王壽昌在翻譯的時候,王壽昌懂法語,他就拿著法文小說念一段,然後講給林紓聽這是什麼意思,然後林紓就用毛筆在筆錄大概的意思,最後再整理出文言小說。他們在對譯的過程中,有些地方他們讀得感動了,就會抱頭痛哭。這個抱頭痛哭其實就不再是妻子去世這一件具體的事情引起的。那麼為什麼大家會讀到另外一番心腸,就像高旭說的,「此中總有難言處」?其實這個時間點——1898、1899年,變法失敗以後,很多愛國人士遭到慈禧或者朝廷這種保守派的打壓,比如戊戌六君子裡邊的林旭,他跟林紓是非常好的朋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有才華的詩人,林旭——林暾谷不幸就義。林紓他們對福州那些事非常悲痛,所以就是一個大賺眼淚的言情小說,你在那樣一個很真摯的情感裡邊,其實是讓大家忘記當時剛剛過去的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沉浸在他人的悲痛裡邊得到一種解脫。就類似80年代初我們經歷過的傷痕小說的慰藉作用。

《茶花女》裡邊流露出的這種對真摯愛情的勇敢追求,和當時思想界逐漸興起的個性解放的呼聲也是相合的。與這樣一種國事,這樣一種引起的心緒和當時時代的背景下,一種逐漸鬆動了的或者說一種個性化的聲音,它都相合的,所以這些因素就一同造成《巴黎茶花女遺事》受到廣泛歡迎。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
    文:讀閱評說2012西泠秋拍中,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原刻初印本以16.1萬價格成交。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此書的譯者就是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lín shū]。林紓翻譯西洋文字極為偶然。當時,林紓的母親剛剛去世,緊接著妻子病故。林紓的情緒非常低落,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了幫林紓緩解情緒,邀請林紓一同翻譯西洋書籍。
  • 追憶林紓:中國首位翻譯《茶花女》的文學人(圖)
    他們似乎將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看得神聖,尤其那本《巴黎茶花女遺事》更讓來者肅然起敬。那是一套兩冊線裝木板刻書籍,封面存原籤,扉頁淺綠色色紙,上有林紓手書「巴黎茶花女遺事,冷紅生自署」,背面刻「己亥正月板藏畏廬」。卷末刊「福州吳玉田鐫字」。  或許福州得功名的人很多,讀書人更是無數,因此人們不太記得身邊這位村秀才,更不知道這套價值6位數的書的主人居然就與他們近在咫尺。
  •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林紓想成為古文家,卻陰差陽錯的成為翻譯鬼才的林紓。意外翻譯《茶花女》大火的林紓。一個不會洋文的翻譯家林紓。早年的林紓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原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後來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首譯《巴黎茶花女遺事》而聲名大噪翻譯《茶花女》是始於林紓好友王壽昌先生等人,王壽昌曾留學法國,所以譯文便是好友王壽昌口譯,林紓再寫出。
  • 翻譯家林紓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紓捧著《閩中新樂府》和讓洛陽"一時紙貴"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開始了他遲來且豐碩的著譯生涯。然而,林紓涉入譯界卻是極為偶然的事,他的譯作如此暢銷也在意料之外。當時恰逢林紓母親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林紓起先再三推脫,最後才接受了這一請求。
  • 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紓:為何不通外文,卻能成為翻譯大家?
    在清末民初風起雲湧的大變局時代,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風潮之下,當許多人打倒「孔家店」的時候,林紓沒有以顛覆傳統的姿態來迎接革命,而是安心於文壇和講壇,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傳統,傳承著傳統,同時,他也並非一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思想開放,與人合作翻譯大量歐美小說,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翻譯大家。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世紀》專稿|晚清報刊上的林紓軼聞
    《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對稿酬大為惶恐不懂外語的林紓與小說翻譯結緣帶有點偶然性。光緒二十四年,林紓的妻子病故,為幫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壽昌提議合作翻譯法國小仲馬的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這則悲劇故事與林紓當時的心情也正合拍。
  • 為什麼林紓一門外語都不懂,卻陰差陽錯被稱為譯界之王
    林紓出生的時候家裡比較窮,和當時的人一樣苦讀然後考上功名,奈何多次都考不上進士,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考了個舉人,一心想著可以報效朝廷了,哪知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都屢試屢敗。卻陰差陽錯地譯了一本書大火而進入翻譯界,翻譯了英、法、俄、日、西等十幾個國家數十位作家的小說多達180餘部,不懂外語他就這樣成了當時的「譯界之王」。你可能要問,不懂外語,還是翻譯之王,簡直要笑掉大牙,其實,林紓的譯著全是由幾位助手拿著原版書籍口譯,他來聽寫潤色完成的。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林紓「不諳風情」
    在中國近代文壇,林紓開啟了歐洲文學「西風東漸」之先河,無人能與其比肩。在近30年的時間裡,林紓一鼓作氣地翻譯了180餘部外國文學作品,風靡一時,為混沌初開的國人打開了一扇眺望寰宇的絢麗窗口。  眾所周知,林紓的發軔之作《巴黎茶花女逸事》(今譯《茶花女》)是其在喪妻之後,友人王壽昌為排解其愁苦,慫恿二人配合(王壽昌口譯,林紓記錄、撰寫),才得以完成的。不曾想,這個消遣性的讀物,後來竟爆紅天下……而發生在林紓喪妻之後的另一件事,更耐人尋味。林紓因為翻譯西洋小說名揚閩縣(今福州),一些類似茶花女的女子對其甚為傾慕。
  • 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
    原標題: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根本不懂外語,他是如何翻譯那麼多書的呢?康有為曾稱讚林紓與嚴復是近代中國最出色的兩位翻譯家,那麼他是如何翻譯的呢? (林紓的畫) 1897年,林紓首次翻譯小說,他與人合作翻譯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這是中國首次出現西方小說,因而在國內引起極大轟動,林紓也一炮打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而讓狄更斯與中國結緣的林紓,也不由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 林紓與庫恩的翻譯家機緣
    ·文化弈局·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就學術傳播論,當以嚴復引領風氣;以文學翻譯論,林紓則無疑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文化流播軌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文化交流正是在互動意義上才顯示出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如此,考察歐洲(乃至西方)的東方接受,尤其是中國文化播傳德國之過程,思想翻譯固然重要,文學翻譯對西人認知中國則更有實證的意義。
  • 不懂一句外語,卻成為翻譯大師!不造假不抄襲,他是怎麼做到的?
    就像廚師要會用炒菜、司機要會開車一樣,當翻譯至少要精通一門外語。不過,以上僅僅是常態,總有一些天才,從來不按套路出牌,就像開著五菱宏光跑贏法拉利,雖然不可思議,但是,很牛!我國近代最具影響的翻譯家林紓先生,就是這樣的天才,他不懂外語,卻以翻譯世界各國文學名著而著名,並且形成自己的流派,被世人稱為「林譯小說」。
  • 前清舉人用文言文翻譯第一部引進中國的外國小說
    第一部被翻譯引進到中國的外國小說,竟然是一個不懂任何外文、沒有出過一天國門的人翻譯的。這個人,是前清舉人林紓,字琴南,這本小說的名字是世界名著《茶花女》,當時林紓是用文言文翻譯的,叫《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林譯小說精選十種》(下文簡稱「新精選」)由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張治主編,入選作品包括林紓成名譯著、小仲馬的《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華盛頓·歐文的《大食故宮餘載》(即《阿爾罕伯拉》),斯威佛特(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西萬提司(塞萬提斯)的《
  • 一個不懂外語的翻譯家,不但譯作眾多還深受好評,這是怎麼一回事
    開始林紓只把這當作玩笑話聽,根本無動於衷,但兩人卻一點也不像開玩笑的樣子,為了說動林紓,兩人還把他請去同遊鼓山,架不住兩人的軟磨硬泡,林紓才答應和王壽昌合譯小仲馬的文學名著《茶花女》。雖然答應是答應了,可是林紓一想到自己半句外國話都不會,現在卻要翻譯外國人的名著,心中也是一陣打鼓。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19世紀30年代起,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很多翻譯家開始翻譯了大量外國著作。同時,為了迎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趣味,翻譯過來的題目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形式,同時翻譯過來的故事都帶有強烈本土色彩。就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哈姆雷特》翻譯過來的《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其實就是仿照《三國演義》中第十回「報父仇曹孟德興師」。
  • 「翻譯文化」,蕩起近代思想啟蒙的浪潮
    即使嚴肅的思想家的著作,如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也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鼓動人心。至於林紓翻譯的西方小說,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擔當起了教育與改造國民性之大任。 中國近代的變化,是從沈葆楨開辦西式教育船政學堂,嚴復翻譯西方思想著作,林紓等人翻譯西方小說開啟的。
  • 錢鍾書論林紓的翻譯
    因為翻來覆去地閱讀,我也漸漸對林譯發生疑問。我清楚記得這個例子。哈葛德《三千年豔屍記》第五章結尾刻意描寫鱷魚和獅子的搏鬥,對小孩子說來,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緊張得使他眼瞪口開、氣也不敢透的。林紓譯文的下半段是這樣: 「然獅之後爪已及鰐魚之頸,如人之脫手套,力拔而出之。少須,獅首俯鰐魚之身作異聲,而鰐魚亦側其齒,尚陷入獅股,獅腹為鰐所咬亦幾裂。如是戰鬥,為餘生平所未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