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愁容騎士l 孔網店鋪:愁容騎士l的書攤)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好書推薦#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能夠風靡一時?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當然這個「蕩子」,其實它有一個自嘲之意,自嘲之意是指維新變法,忤逆祖宗遺訓和聖賢傳統的人。那麼對他們來說,叫作「斷盡支那蕩子腸」,意思就是說這個小說是一個情感上的慰藉,還有像南社的詩人高旭他有三首「讀《巴黎茶花女遺事》」,其中第一首說「此中總有難言處」,這樣一說其實是讓我們想到裡面可能有另外一些意思。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茶花女》的情節。《茶花女》主要講的是一個公子哥愛上一個風塵女子,但是因為父親的阻攔,最後釀成悲劇,茶花女最後病死。小仲馬原本的目的是要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性,有那樣一些議論,他指責當時的社會沒有寬容的心,一味鄙視懲罰這些不幸的所謂交際花這樣的女子,渾然不顧背後的男性的問題,就是這種不道德因素的原因,所以這些嚴厲的人好像是嚴防茶花女瑪格麗特嫁給阿爾芒那樣的一些人,好像是在維持一種道德風化,但實際上他們本身就是不道德因素的製造者。林紓的翻譯其實刪除了一部分這種內容,它和原來的主題就不一樣了。林紓翻譯的小說奇聞奇情,它都是傾注在瑪格麗特的悲慘遭遇上,特別是表現她在病中的悲苦之情,被誤解,被迫投入到他人懷抱,至死不能和愛人見面傾訴衷腸。所以林紓是一個非常重真摯情感的人,我剛才也提到了他的亡妻之痛,他是有一些情感是要抒發出來的。
當時有人看到林紓和王壽昌在翻譯的時候,王壽昌懂法語,他就拿著法文小說念一段,然後講給林紓聽這是什麼意思,然後林紓就用毛筆在筆錄大概的意思,最後再整理出文言小說。他們在對譯的過程中,有些地方他們讀得感動了,就會抱頭痛哭。這個抱頭痛哭其實就不再是妻子去世這一件具體的事情引起的。那麼為什麼大家會讀到另外一番心腸,就像高旭說的,「此中總有難言處」?其實這個時間點——1898、1899年,變法失敗以後,很多愛國人士遭到慈禧或者朝廷這種保守派的打壓,比如戊戌六君子裡邊的林旭,他跟林紓是非常好的朋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有才華的詩人,林旭——林暾谷不幸就義。林紓他們對福州那些事非常悲痛,所以就是一個大賺眼淚的言情小說,你在那樣一個很真摯的情感裡邊,其實是讓大家忘記當時剛剛過去的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沉浸在他人的悲痛裡邊得到一種解脫。就類似80年代初我們經歷過的傷痕小說的慰藉作用。
《茶花女》裡邊流露出的這種對真摯愛情的勇敢追求,和當時思想界逐漸興起的個性解放的呼聲也是相合的。與這樣一種國事,這樣一種引起的心緒和當時時代的背景下,一種逐漸鬆動了的或者說一種個性化的聲音,它都相合的,所以這些因素就一同造成《巴黎茶花女遺事》受到廣泛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