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

2020-12-11 讀閱評說

文:讀閱評說

2012西泠秋拍中,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原刻初印本以16.1萬價格成交。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

此書的譯者就是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lín shū]。

林紓翻譯西洋文字極為偶然。

當時,林紓的母親剛剛去世,緊接著妻子病故。林紓的情緒非常低落,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了幫林紓緩解情緒,邀請林紓一同翻譯西洋書籍。

起先,林紓再三推脫,認為自己不懂英文根本無法參與其中。在朋友的多次邀請之下,林紓最後才勉為其難接受了請求。

這之後,精通外文的王壽昌手持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則是一邊傾聽,一邊書寫。就這樣,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誕生了。

《巴黎茶花女遺事》書成稿後,當時只印了100部。書版由福州名手吳玉田雕刻,只是分送給林、王、魏三家的親友之間傳閱。

誰知,這本《巴黎茶花女遺事》短時間內被廣泛傳閱,大受歡迎,一時洛陽紙貴,風行大江南北。

錢鍾書先生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感嘆:「接觸了林譯,我才知道西洋小說會那麼迷人」。

胡適也曾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文中寫道:「古文不曾做過長篇的小說,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一百多種長篇的小說。古文裡很少有滑稽的風味,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歐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和《迦因小傳》等書。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績。」

林紓的譯文風格獨特,採取古文的形式,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同時,林紓不固守原本的作品命名,有多部譯作被林紓按照自己的相法換了名字——

《吟邊燕語》《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

《拊掌錄》《見聞札記》;

《現身說法》《童年·少年·青年》;

《黑奴籲天錄》《湯姆叔叔的小屋》;

《離恨天》《保爾和薇吉妮》;

《撒克遜劫後英雄略》《艾凡赫》;

最後,來看看這一個:

《塊肉餘生錄》《大衛·科波菲爾》

怎麼樣,對大師林紓先生是不是多了一些不一樣的了解呢?!

附一小段譯文:「Whether I shall turn out to be the hero of my own life or whether that station will be held by anybody else these pages must show. To begin my life with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 I record that I was born (as I have been informed and believe) on a Friday, at twelve o'clock at night. I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in to cry, simultaneously.」-- Charles Dickens

「餘在此一部書中,是否為主人翁者,諸君但逐節下觀,當自得之。餘欲自述餘之生事,不能不溯源而筆諸吾書。餘誕時在禮拜五夜半十二句鍾,聞人言,鐘聲丁丁時,正吾開口作呱呱之聲。」——林紓譯《塊肉餘生錄》

相關焦點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作者 | 愁容騎士l 孔網店鋪:愁容騎士l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好書推薦#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能夠風靡一時?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
  • 前清舉人用文言文翻譯第一部引進中國的外國小說
    第一部被翻譯引進到中國的外國小說,竟然是一個不懂任何外文、沒有出過一天國門的人翻譯的。這個人,是前清舉人林紓,字琴南,這本小說的名字是世界名著《茶花女》,當時林紓是用文言文翻譯的,叫《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 追憶林紓:中國首位翻譯《茶花女》的文學人(圖)
    他們似乎將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看得神聖,尤其那本《巴黎茶花女遺事》更讓來者肅然起敬。那是一套兩冊線裝木板刻書籍,封面存原籤,扉頁淺綠色色紙,上有林紓手書「巴黎茶花女遺事,冷紅生自署」,背面刻「己亥正月板藏畏廬」。卷末刊「福州吳玉田鐫字」。  或許福州得功名的人很多,讀書人更是無數,因此人們不太記得身邊這位村秀才,更不知道這套價值6位數的書的主人居然就與他們近在咫尺。
  • 不懂洋文的翻譯專家——林紓
    首譯《巴黎茶花女遺事》而聲名大噪翻譯《茶花女》是始於林紓好友王壽昌先生等人,王壽昌曾留學法國,所以譯文便是好友王壽昌口譯,林紓再寫出。林紓用優美悽婉的文筆,十分打動人心。《茶花女》的翻譯,在林紓一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他翻譯生涯的起點,也是他全部譯著中對於他來說非常經典的一部。據說,林紓翻譯《茶花女》之時,髮妻去世不久。有關林紓的通俗讀物認為:他之所以翻譯此書,因為翻譯此書可以寄託他對髮妻的哀思,他在翻譯之時之每每擲筆慟哭,也是《茶花女》觸動了他對髮妻的真情。
  • 從不懂外語到翻譯180餘部外國小說,這位牛人是如何做到的?
    在我國翻譯史上,曾經有位翻譯家,他只懂一門語言,就是中文,但他卻翻譯了180餘部西洋小說。他就是林紓,被人譽為「譯界之王」。他告訴林紓,現在西方小說很流行,很精彩,只可惜自己的文筆不夠好。如果有林紓的文筆翻譯成中文,一定讓中國人開開眼界。 林紓是一枚古文死忠粉,對他說的根本沒興趣。
  • 中國正式翻譯西方文學第一人,居然不通外文
    1897年,一本《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書,風行全國,競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這部法國小仲馬的作品,是中國正式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翻譯者是誰?《大衛·科波菲爾德》,《魯濱遜漂流記》……都是他第一次翻譯到中國的這樣牛B的人,說是中國新文化先驅,翻譯界的「泰山北鬥」,那是公認的。
  • 「翻譯文化」,蕩起近代思想啟蒙的浪潮
    30來歲的王壽昌,手裡捧著一本法國小說,逐字逐句、繪聲繪色地朗讀,魏瀚亦不時朗讀。旁邊一個與魏瀚年齡相仿的男子叫林紓,把王壽昌的朗讀轉為文言。林紓「耳受手追」,王壽昌聲落林紓筆止,不加點竄,脫手成篇,譯筆蕩人魂魄。 嚴復、王壽昌、魏瀚,都是沈葆楨主持的馬尾船政學堂的學生,也都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地位的人。魏瀚促成了王壽昌與林紓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
  • 一個不懂外語的翻譯家,不但譯作眾多還深受好評,這是怎麼一回事
    在中國的翻譯小說界裡有這麼一個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人」。所謂「奇」是指他一門外語不會,卻能翻譯出眾多的外國小說,而且還深受讀者和文化名人的一片好評。甚至還有人說他是中國翻譯小說的奠基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熊貓給大家聊聊。
  • 不懂一句外語,卻成為翻譯大師!不造假不抄襲,他是怎麼做到的?
    就像廚師要會用炒菜、司機要會開車一樣,當翻譯至少要精通一門外語。不過,以上僅僅是常態,總有一些天才,從來不按套路出牌,就像開著五菱宏光跑贏法拉利,雖然不可思議,但是,很牛!我國近代最具影響的翻譯家林紓先生,就是這樣的天才,他不懂外語,卻以翻譯世界各國文學名著而著名,並且形成自己的流派,被世人稱為「林譯小說」。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林譯小說精選十種》(下文簡稱「新精選」)由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張治主編,入選作品包括林紓成名譯著、小仲馬的《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華盛頓·歐文的《大食故宮餘載》(即《阿爾罕伯拉》),斯威佛特(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西萬提司(塞萬提斯)的《
  • 翻譯家林紓:不懂外語翻譯200多作品,嚴復、魯迅是他書迷
    翻譯在文化交流與國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誰能想到我國現代的「翻譯第一人」林紓卻不懂外語呢?文學界的新貴翻譯界的泰鬥林紓有一個潦倒的童年,他於1852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窮人是讀不起書的,林紓沒有辦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讀生」。
  • 翻譯家林紓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紓捧著《閩中新樂府》和讓洛陽"一時紙貴"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開始了他遲來且豐碩的著譯生涯。然而,林紓涉入譯界卻是極為偶然的事,他的譯作如此暢銷也在意料之外。當時恰逢林紓母親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林紓起先再三推脫,最後才接受了這一請求。
  • 曾宗鞏家族往事:被忽略的翻譯大家 曾譯第一部足本《魯濱遜漂流記》
    1905年,林紓的八部小說中,有三部是和曾鞏合譯的。   《斐洲煙水愁城錄》,1905年1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蠻荒誌異》,1906年出版。   還有一部就是著名的《魯濱遜漂流記》。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黑奴籲天錄》《塊肉餘生述》……僅憑林紓譯作的名字,現在的讀者肯定不會猜到這些篇什到底是以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為底本的。事實上,所謂《黑奴籲天錄》指的是那部間接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湯姆叔叔的小屋》,而《塊肉餘生述》指的則是狄更斯的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 翻譯家軼事:誰最先用「莎士比亞」之名?《賊史》是哪部小說?
    3 林紓翻譯小說譯名常「劇透」  英文小說對於中國讀者來說耳熟能詳,這種發端於十八世紀早期的文學形式現在已經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文學創作實踐之意。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Jane Eyre)通常被認為是第一部真正的現代小說。這部小說是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於1847年出版,署以男性筆名「柯勒·貝爾」。
  • 中國翻譯人物介紹
    他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奠基者,依國主立佛法的倡導者,佛門釋姓的統一者,中國僧制的首創者,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的編纂者,淨土信仰的倡導者,六家七宗之首「本無宗」的創立者。他為創立中國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鳩摩羅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世代為相。
  • 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紓:為何不通外文,卻能成為翻譯大家?
    在清末民初風起雲湧的大變局時代,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風潮之下,當許多人打倒「孔家店」的時候,林紓沒有以顛覆傳統的姿態來迎接革命,而是安心於文壇和講壇,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傳統,傳承著傳統,同時,他也並非一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思想開放,與人合作翻譯大量歐美小說,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翻譯大家。
  • 翻譯家一定要懂外文嗎?未必,有個叫林紓的人就不懂
    林紓是近代著名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文小說。很多近代名人都讀過林紓翻譯的小說,他們給林紓翻譯的小說起了個名字叫「林譯小說」。有人甚至說,林紓是近代介紹西方文學第一人。林紓他是一個傳統文人,曾經中過舉人。後來由於時代更迭,科舉取消,他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 他是近代翻譯界的開山祖師,翻譯外國作品兩百多部,可卻不懂外語
    林紓是近代翻譯界的開山祖師,畢生翻譯外國作品兩百多部,莎士比亞、狄更斯、雨果等文學大咖的名著都是由他首次譯成中文的,魯迅、郭沫若、錢鍾書等時代先鋒都是他的忠實迷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翻譯大家,居然壓根不懂外語,那他又是如何端穩這碗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