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安(公元312—385年)東晉時高僧,翻譯家。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冀州)人。是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東晉高僧。釋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創譯場制度,採用「會譯」法來研究翻譯。他主張嚴格的直譯,並總結漢末以來的譯經經驗,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論,指出五種使譯文失去原來面目的情況和三種不易處理的情況。他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奠基者,依國主立佛法的倡導者,佛門釋姓的統一者,中國僧制的首創者,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的編纂者,淨土信仰的倡導者,六家七宗之首「本無宗」的創立者。他為創立中國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鳩摩羅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世代為相。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鳩摩羅什繼釋道安之後創立了一整套譯場制度,開集體翻譯、集體審校之先河。羅什傾向意譯,其譯經重視文質結合,既忠於原文的神情,讀起來妙趣盎然,能「以實出華」,傳達原經的文體美和修辭美。他反對前人譯經時用「格義」的方法,創立了一整套佛教術語。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貞觀年間遠渡印度,歷經17年學佛求經,帶佛經回國後,主持了比過去在組織制度方面更為健全的譯場。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他不但把佛經從梵文譯成漢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他還制訂了「五不翻」的原則,即:秘密故、含多義故、無此故、順古故以及生善故。印度柏天樂和我國張建木在對勘玄奘的譯文時指出其在譯經過程中成功地運用了種種技巧:補充法、省略法、變位法、分合法、譯名假借法和代詞還原法。
嚴復,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維新啟蒙思想家。近代翻譯史上學貫中西、劃時代意義的翻譯家,是第一個系統介紹西方學術名著的翻譯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於1989年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林紓,近代文學家、古文家、翻譯家。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林紓自己不懂外文,主張意譯,但有時意譯得有些過了,因此作品少有問津。但其所譯小說語言優美,有時讀起來比原作還好,對文學界和社會風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文學家,如魯迅、郭沫若等也受到了林譯小說的影響。譯作:1899與王壽昌合譯《巴黎茶花女遺事》,是第一部產生重大影響的翻譯小說,林紓的第一部譯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文人對外國小說的錯覺,開拓了中國人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