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的一段時間,雖然社會矛盾沒有根本解決,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都還存在,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社會也得到暫時的安定。
於是文人們開始重視文章的實用,追求自由表達的古文,反對過分追求形式、束縛思想內容表達的駢體文。韓愈首先倡導古文這種文體,得到眾多文人的支持,成功在文壇上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體革新運動,這就是在文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古文運動。
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幼時喪父,由其兄撫養長大,從小就努力讀書,十三歲就能寫文章。少年時入京,投遞文章到公卿之間,便得到讚賞,因此也聞名一時。但是他的仕途並沒有一帆風順,他參加4次科舉考試才考上進士,後來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考了三次都沒考上。到796年,才在宣武節度使董晉到推薦下,得秘書省校書郎,並擔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後來又回京,第四次參加吏部得考試,終於通過。之後便開始了他一波三折的官場生涯,同時也開始實現他的抱負。
唐朝中期已經不復初唐盛唐時期兼容並蓄的從容風範,佛道二教勢力猖獗,而儒學削弱。特別是佛教,僧徒日益,佛寺日崇。經濟上,僧侶寺廟佔有大量的土地人力,嚴重損害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思想上,佛教理論與儒家難以相容,儒家提倡進取、追求現實世界、恪守君臣父子的倫理秩序等,而佛教理論卻包含虛幻空無、寂滅清理、生死輪迴、彼岸世界等。因此韓愈提出復興儒道的思想。
當時社會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即駢體文的浮豔空虛、為文造文的流弊和泛濫,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駢體文形式上極為美化,其偶行有韻、講究詞採用事、富於對稱美,就其藝術形式本身來講,它是古代文學走向自覺、成熟的產物。但過分追求,無疑顛倒了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係,束縛思想內容的自由表達,最終使文學與生活脫節,這違背了文學的本質。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駢文一直瀰漫文壇,就連公案文牘都充斥駢儷之風。而在先秦兩漢的時候,散文並不講究駢詞儷句,而是追求散句單行、自由表達,所以出現了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及《史記》、《漢書》之類的著名文史作品。因此韓愈提出復古,復興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
韓愈將復興儒道和文學上的復古聯繫在一起,以文學作為思想運動的載體和突破口,提倡便於傳道的古文,摒棄束縛思想的駢文,終於使古文運動興起,並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韓愈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領袖,他們的古文理論是這場運動的指導思想。第一,他們主張文道合一。文以載道,文以明道。要求文章形式為內容服務,言之有物。第二,強調作家修養。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文以行為本,作家本人的修養決定文章的好壞優劣。第三,反對因襲,主張獨創。他們雖然打著復古的名號,但不是單純復古,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們還獎掖後學,培養新人,使得古文運動聲勢浩大,成績斐然。一直到北宋,歐陽修、蘇軾等人的努力下,最後完成了這場改革,取得勝利。
韓愈致力於古文運動,創作了大量的古文作品。他現存的三百多遍文章,反映了社會不合理的現象,具有濃鬱的時代氣息。他的論說文最具戰鬥性,長於說理、論辯縱橫恣肆,表現了他對現實弊病對深入觀察和毫不妥協的精神。《原道》批判了佛教理論,闡發儒學的思想;《原毀》深刻分析士大夫怠惰、毀謗之惡習的原因;《諱辯》揭露封建社會避諱時俗的荒謬;《師說》是向傳統的師道觀念宣戰的作品,打破愚見,闡明進步的觀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均可為師。他的記敘文,完整嚴密,文筆錯落有致。《張中丞傳後敘》記載許遠、張巡死守睢陽英勇抗敵的事跡。文章前半段痛斥小人的無恥之言;後半段描述英雄的事跡。議論縱橫酣暢,情感憤慨。他的抒情散文感情細膩真摯,文筆委婉見長。《祭十二郎文》悼念亡侄,字字血淚,訴盡內心深處的哀痛之情。這篇文章更是被譽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祭柳子厚文》抒發了對柳宗元對沉重悼念之情,同時對柳宗元的悲劇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憤。他的應用文揭露了社會的不公以及對人生的思考。《送李願歸盤谷序》刻畫了達官貴人矯揉造作之態,小人諂媚逢迎、沒有廉恥的醜態,同時讚揚朋友李願的高潔品行;《柳子厚墓志銘》敘述柳宗元的不幸一生,反映他文學上的才華,譴責冷酷無情的封建官僚社會。
韓愈因為太敢說話,得罪了同僚,得罪皇帝,屢次遭貶。公元824年,因病告假,後在家裡逝世,終年五十七歲。雖然他的仕途不順,但是他倡導的古文運動,影響了整個文壇。宋代蘇軾評價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