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現果蠅檢測水味道的受體PPK28

2020-12-22 生物谷

專題:Nature系列

動物必須能夠在它們環境中找到水才能生存,但它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卻仍不清楚。現在,作為退化蛋白/上皮鈉通道家族中一員的PPK28,被發現是果蠅的水味道受體。

這個家族的其他蛋白已經被發現與機械刺激和鹽刺激的檢測有關。(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doi:10.1038/nature09011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water taste in Drosophila
Peter Cameron1, Makoto Hiroi1, John Ngai2 & Kristin Scott1,3

1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and Helen Wills Neuroscience Institute, 16 Barker Hall,
2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Helen Wills Neuroscience Institute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Laboratory, 142 Life Sciences Addition,
3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Berkeley, California 94720, USA

The detection of water and the regulation of water intake are essential for animals to maintain proper osmotic homeostasis1. Drosophila and other insects have gustatory sensory neurons that mediate the recognition of external water sources2, 3, 4,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water taste detection. Here we identify a member of the degenerin/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family5, PPK28, as an osmosensitive ion channel that mediates the cellular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 to water. We use molecular, cellular, calcium imag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approaches to show that ppk28 is expressed in water-sensing neurons, and that loss of ppk28 abolishes water sensitivity. Moreover, ectopic expression of ppk28 confers water sensitivity to bitter-sensing gustatory neurons in the fly and sensitivity to hypo-osmotic solutions when expressed in heterologous cells. These studies link an osmosensitive ion channel to water taste detection and drinking behaviour, providing the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water detection in other animals.

相關焦點

  • 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頂級華人科學家駱利群在1月9日2009年第一期《細胞》(Cell )上發表文章,在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 Nature:果蠅大腦內存在「熱敏元件」
    生物谷報導:蒼蠅不像人類可以改變環境溫度,為了生存它們需要選擇溫度合適的地方活動,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大學研究認為果蠅體內有類似熱敏元件的組織。研究結果發表在11日《自然》雜誌上。生物學家Paul Garrity和他的同事們發現,果蠅大腦內有4個大型熱感應神經元細胞,它們將在環境溫度高於理想溫度的時候被激活,溫度改變通過細胞膜上的dTrpA1離子通道,該離子通道本身就擔任著溫度傳感的職責。果蠅能使用腦內的傳感器測量環境溫度。大型動物使用外圍神經元監控周圍環境溫度,而普遍的看法是像果蠅這樣的小型生物也是如此。
  • 神經所研究發現果蠅行為靈活性的神經機制
    8月23日,《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郭愛克研究組題為「調節果蠅視覺逆轉學習的一個伽馬氨基丁酸能的抑制性神經環路」的研究論文。
  • 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在深圳先進院腦科學實驗室,放著一臺電飯煲。
  • Nature 中文摘要 16 July 2015
    裂谷環境中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分化模式的抵消表明,相對於乾裂谷「火山巖」來說,「深成巖」巖漿的含水量更高,含水矽酸鹽巖漿的噴發能力較低。這項工作說明,在兩種構造環境中,造成中間巖漿和長英質巖漿生成的主要機制都是分離結晶,而不是地殼熔融。
  • Nature:葉酸受體的結構
    「正常」細胞表達數量相對較少的三個葉酸受體,它們在癌細胞中普遍過度表達;為此,它們是新的化療方法和癌症造影劑的潛在目標。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解決了人葉酸受體在它介導葉酸向細胞中的吸收與葉酸結合在一起的形式的X射線晶體結構。作者測定了它的「配體結合袋」,並且提供了對於以該受體為目標的新型小分子的開發來說應當會有用的數據。
  • Nature:識別茉莉素植物激素的受體
    幾種重要植物激素的受體最近幾年已被發現,包括植物生長素(茁長素)、赤黴素和脫落酸的受體,而且結構-功能研究也顯示了它們的作用機制。現在,植物細胞識別「茉莉素植物激素」(生長調控、發育和防衛響應中的關鍵成分)也已被發現。
  • Nature 中文摘要 28 April 2016
    通過分析一個研究氮氣分子庫倫爆炸的泵浦-探測實驗得到的噪聲數據集,我們發現了一些由僅有15飛秒的分波合成的振動波包,且有更快的變化,後者還需進一步研究。外部熱量和水分管理系統中添加了質量和尺寸參數,因此在以小系統尺寸為重點的應用中,這種薄膜中保水的內在機制和持續離子運輸尤為重要。例如,在質子交換薄膜燃料電池中,在高溫且無外部增溼作用時,薄膜的保水性對水合離子的有效運輸起是非常關鍵的。這種情況下,薄膜通過電化學反應所產生的水達到自增溼效果。
  • Cell Research|一種新型飽覺感受器可調節果蠅進食行為
    篩選結果揭示,果蠅速激肽(DTK, Tachykinin)及其受體TAKR99D通路是果蠅進食行為的抑制因子。激活DTK神經元會抑制果蠅的進食,反之,抑制DTK神經元則會促進果蠅的進食。我們因此可以假設果蠅的DTK神經元是飽覺感受器,它能夠調控飽腹果蠅的進食行為。
  • 研究發現雄果蠅「失戀」後更青睞含酒精的食物
    核心提示:美科學家發現如果雄性果蠅在交配被拒絕之後,選擇泡過酒的食物的可能性更大,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社交活動能夠影響果蠅未來的行為。這可能跟果蠅大腦中一種化學物質有關,這種物質決定它們是否喜歡酒精所帶來的快樂感。
  • 用果蠅檢測水質
    可別小看這一現象,最近英國約克大學的生物學家拉塞爾.格蘭特就靠這獲得一項發明專利,他利用果蠅昆蟲發明了一種超謙價的檢測水中是否含有害化學物質(如農藥)的技術。他聲稱:如果水中有某種極骯髒的物質,果蠅就可以告訴你,水中的骯髒物質有多少!
  • 神經遞質能助果蠅快速進行氣味識別
    來自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哈佛大學Rowland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遞質釋放的不對稱性能幫助果蠅快速的進行氣味識別 ,並且嗅覺受體神經元ORN激發時間和速率上的細微差異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 超越視覺 —— 果蠅 果蠅,蠅如其名,一種經常能在水果上看到的小昆蟲。不同於邊吃邊吐邊排洩還傳播疾病的蒼蠅,果蠅被認為相對無害,只在水果成熟並開始腐爛時才會被發酵的味道所吸引。即便如此,因為它的一些習性和繁殖快、難消滅的特點,果蠅在生活中也一直被人嫌棄。
  • Nature:絳色細胞對果蠅性吸引力的影響
    現在,Billeter等人通過基因方法去除了黑腹果蠅表皮中產生烴類信息素的細胞(即絳色細胞),從而形成用以研究化學溝通的一種「空白狀態」。令人吃驚的是,沒有絳色細胞的果蠅不管是公是母對於雄性果蠅來說都極有性吸引力,甚至對來自一個不同種的雄性也有吸引力。用不同的合成化學藥劑噴灑這些果蠅,可以恢復正常的社會和物種界線。
  • 中國科學家發現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的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果蠅學習記憶中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GABA能神經元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神經元。在果蠅大腦有一對GABA能神經元投射到蘑菇體,並且與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樞蘑菇體神經元形成負反饋調控環路。這個GABA能負反饋調節對於果蠅辨彆氣味至關重要,然而激活這些GABA能神經元對嗅覺學習記憶起到負向調控作用。
  • 果蠅卵巢至腸內類固醇信號轉導有助於其生存
    果蠅卵巢至腸內類固醇信號轉導有助於其生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9 16:47:03 德國海德堡大學Bruce A. Edgar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Aurelio A.
  • 【盤點】近期Nature十大研究亮點
    對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組所做的這項分析,沒有發現連續橫向基因轉移,對真核基因組的演化具有可以檢測累積影響。相反,這項研究認為,真核生物是在廣泛的差異基因(differential gene)丟失之後,在相應於線粒體和質體起源的兩次「演化湧入」事件中,獲得其原核生物基因的。這一歷史性事件,在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留下了內共生的重大印記。
  • Nature:體內TRPA1蛋白質主導果蠅病痛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布蘭代斯大學國家中心行為基因組學的生物學家Paul Garrity和他的研究團隊報告說,果蠅使用TRPA1在辛辣的芥末醬中區分夏日的溫暖,TRPA1是一種人類相關的蛋白質,是用來控制疼痛和炎症的關鍵。研究人員使用檢測熱和化學品的方法來研究果蠅的一種蛋白質,可能終有一天會給人類疼痛和控制蚊蟲傳播疾病提供解決方案。
  • 果蠅為何挑食?《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被稱為費米子的基本粒子群包括含有電子、繆子、陶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輕子。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發現,輕子中存在CP對稱性破缺。
  • 果蠅大腦暗藏人類睡眠「玄機」
    △深圳先進院腦科學實驗室據悉,團隊最新成果是與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合作,利用果蠅發現了大腦中調節睡眠質量的神經環路,為應對睡眠問題提供了新的治療幹預靶點及潛在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