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 但養殖失敗了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 但養殖失敗了 長江江豚數量增加看到希望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介紹館內珍藏的長江白鱘標本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這幾天,白鱘滅絕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流域白鱘比較常見,「那時,經常會看到,有人拖著比板車還長的白鱘,比較常見。」「在長江裡打撈,一次能撈上來上噸重的白鱘。」僅40餘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珍稀動物白鱘從常見走向滅絕,令人心痛。

目前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

收藏有40萬件標本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亞洲收藏淡水魚類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國內收藏白鱘最多的博物館。

1月4日,記者探訪該館。「昨天關於白鱘滅絕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少媒體、市民找我諮詢。」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是一位研究長江珍稀動物近40年的專家。

張先鋒介紹,長江裡的鱘一共有三種——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白鱘最大的一個特徵是,它身體的前段有一個長長的吻,佔身體總長的三分之一。」

對於白鱘滅絕的消息,張先鋒表示「很震驚,但不意外」。他解釋說:「震驚的是,終於有這種說法公開對外發聲了。不意外的是,目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在宣布滅絕之前,我們科研工作者已經十多年沒有白鱘的標本收集和野外觀察記錄了,沒有像其他珍稀動物一樣,至少有一部分研究數據和經驗的積累,真的很遺憾」。

長江裡還有些魚也多年沒見了

漁民有一種說法,「千斤臘子萬斤象」,萬斤象指的就是白鱘。張先鋒介紹,「館藏白鱘標本中最大的4米左右,還不是最大的白鱘標本。我1980年在學魚類學時,看到過書上介紹過7米長的白鱘」。

長江今天滅絕的是白鱘,明天滅絕的是其他物種,那麼後天可能滅絕的又是什麼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王熙回答,中華鱘、長江鱘、鰣、鯮以及刀鱭,有的也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過了。除魚類外,揚子鱷、山瑞鱉等水生動物也危在旦夕,「它們中的某些種類估計是下一個白鱘吧!」而雲南異龍鯉、白鱀豚這些是已經滅絕或功能性滅絕的物種。

同時,科學家們也表示,保護長江瀕危動物不單純是保護該物種,更重要的是要保護瀕危動物生存和繁衍所依賴的環境,就是要保護長江母親河。

留住長江江豚的「微笑」可期

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20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2019年12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分組審議《長江保護法(草案)》。這標誌著這部法律距正式出臺已不遙遠。

「我們雖然看到了白鱀豚、白鱘等一些物種的滅絕,但也要看到希望。」 在20多年對白鱀豚「淇淇」的人工飼養和研究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吸取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並把一些經驗用在了長江江豚的保護上。

數據顯示,2017年野外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勢頭得到遏制,但其瀕危狀況並未根本改變。

生活在幾個遷地保護區和保護基地裡面的長江江豚的數量都在增加。其中,湖北石首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有長江江豚80餘頭,天鵝洲的長江江豚保護被認為是世界上首個鯨類動物遷地保護成功的範例。

張先鋒表示,為保護長江立法是法律界和自然保護界多年努力的結果。「前期的調研,在法律文稿討論過程中,我所的專家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對長江保護法非常關注。我覺得上升到法的高度,對長江的保護可以說是非常有利的。」

長江日報記者陳潔 張晗 通訊員王環珊 王熙 孫慧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張堂林教授到東營考察指導水產品種養殖情況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張堂林教授到東營考察指導水產品種養殖情況 2016-08-23 13:40: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東營頻道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大閘蟹;小龍蝦;黃河口;放養密度;東營市 [提要]8月18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張堂林教授到我市考察指導黃河口大閘蟹和小龍蝦等水產品種養殖情況。
  • 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記者專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是野生水生物種重要的資源庫。作為長江生態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些野生水生物種的存在是長江生態改善的「晴雨表」。保護這些野生水生物種與保護長江有何關聯?長江源頭良好的水質對這些水生物種生存有何意義?
  • 2020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招聘技術人員公告
    2020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招聘技術人員公告(江蘇)已公布,計劃招聘2人。報名截止時間為: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16:00,報名方式:網上報名。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招聘技術人員公告(江蘇)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淮安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研機構。
  • 共建單位巡禮(十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本期介紹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0年在上海正式組建,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建院的15家研究所之一。1954年遷至武漢。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8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簡稱水生所)歷史悠久,積累深厚。座落於湖北省武漢市風景秀麗的珞珈山麓、東湖之濱。它的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4年由上海遷至武漢。2011年水生所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試點工程。2015年被認定為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特色研究所。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未跨入2020年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前述專家在杭州淳安縣舉辦的一個鱘魚國際會議上對上述評估結果進行了報告。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退捕漁船
    為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江「十年禁漁」活動,為記住這段歷史,為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一艘退捕漁船。水生生物博物館將把該船作為珍貴文物,永久收藏,並作專項展示。2020年12月17日下午3時,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辦事處農辦魏修明主任在江夏區金口鎮正式將該漁船移交給水生生物博物館。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研究員代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收該漁船及船名號牌和捕撈證,並向金口街道辦事處頒發「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證書」。隨後,該漁船被運往水生生物博物館。
  • 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後,舌尖美食䲘魚失蹤三年再現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有4300多種,其中魚類有400多種,特有魚類有180多種。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最高峰佔到當時全國淡水捕撈總量60%。2020年初,長江白鱘滅絕的噩耗傳來,意味著「20後」的小朋友,再也見不到這種體型巨大的中國淡水魚之王。
  • 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維修改造項目通過驗收
    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維修改造項目通過驗收 2016-11-14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   11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
  • 2020年第一個噩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論文原文截圖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 長江白鱘未能進入2020年,滅絕動物名單加一
    近日,著名國際學術刊物《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張輝等人的研究論文。研究稱,預計2005-2010年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長江白鱘,成魚體型巨大,可達7~8米,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的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最後發現白鱘是在2003年,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的個體存在,可以推斷已經滅絕。專家指出,白鱘是洄遊魚類,產卵地只在長江上遊。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的消息,令人悲傷
    白鱘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國最後發現白鱘自然繁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沒有發現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個體存留,可以推斷其已滅絕。「白鱘作為長江一個巨型物種,就像山裡的老虎。白鱘是吃活魚的,以魚為生,長江無魚,那白鱘就很難存活。」危起偉說。
  • 這艘退捕漁船被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孫慧)12月17日,為紀念長江「十年禁漁」,同時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了一艘退捕漁船。
  • 「看·綠投」公司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7月23日,公司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主持工作)殷戰,科研業務處副處長李勳,水環境工程中心副主任吳辰熙,研究員劉劍彤;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濤出席籤約儀式。
  • 農業部: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制度 加強水生生物保護
    《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解讀之八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制度 加強水生生物保護漁業是國家戰略產業,在保障優質食物蛋白供給,改善居民膳食營養結構,維護水域生態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
  • 陸龜幼體的飼養
    過高的水溫會導致幼體的緊迫;而過低的水溫會導致幼體活力和抵抗力的下降。陸龜在受到水分和溫度雙重刺激下,促進排便和排尿。與此同時,飼養主就可以觀察大便的形狀來判斷陸龜的健康狀態。單一的食物以及不合理的食譜都會導致幼體出現各種問題。健康的幼龜,一天中會有一定的活動量,在很多時候可以看到他們精神以及透亮的雙眼。而不健康的幼龜則會出現甲殼變軟,一整天都窩在角落中;而缺乏營養的幼龜免疫系統會驟然下降,出現各種感染(特別是眼部疾病)。關於軟殼。
  • ...為您詳解白對蝦習性特點,育苗技術,幼體培育以及後期養殖技術
    1988年7月,南美白對蝦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偉權教授引進我國,1992年8月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並於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產獲得成功。 但南美白對蝦受種蝦成熟及育苗技術的影響,我國至今未能大規模生產種苗,現綜述國內外有關南美白對蝦人工育苗技術如下,僅供參考。
  • 水產養殖+生物安保!「一帶一路」國家321位學員線上學習海水養殖技術
    培訓班開班儀式黃海水產研究所會場本次培訓以「水產養殖生物安保」為主題,邀請了來自FAO、OIE、NACA、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AA)、泰國正大集團、沙特國家水產集團等有影響的大型企業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