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退捕漁船
為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江「十年禁漁」活動,為記住這段歷史,為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一艘退捕漁船。水生生物博物館將把該船作為珍貴文物,永久收藏,並作專項展示。2020年12月17日下午3時,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辦事處農辦魏修明主任在江夏區金口鎮正式將該漁船移交給水生生物博物館。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研究員代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收該漁船及船名號牌和捕撈證,並向金口街道辦事處頒發「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證書」。隨後,該漁船被運往水生生物博物館。
-
這艘退捕漁船被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孫慧)12月17日,為紀念長江「十年禁漁」,同時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了一艘退捕漁船。
-
一艘長江漁船被博物館收藏 武漢水生生物博物館將修復陳展
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漁船證明。水生生物博物館裡長江十年禁漁專題。長江日報記者潘璐攝長江日報訊(記者潘璐 通訊員黃敏)1月7日,在東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一艘木質漁船擺放在院子裡,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道。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看到這個消息坐不住了,他迅速聯繫了武漢市禁捕辦,提出博物館想收藏一艘漁船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市禁捕辦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系列審批操作,去年12月中旬,張先鋒館長在江夏區封存漁船的倉庫裡,找到一艘木質漁船,把它運回了博物館。張先鋒館長認為,由水生生物博物館來收藏一條漁船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勞贊:一位致力於延續生命價值的「收藏家」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高級工程師,主持科研項目(省、市級科技項目,國外資助項目和橫向項目)二十多項。
-
共建單位巡禮(十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0年在上海正式組建,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建院的15家研究所之一。1954年遷至武漢。設有水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魚類生物學及漁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水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生生物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和藻類生物學及應用研究中心等6個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的牽頭單位,擁有公共技術研發與服務部,包括分析測試中心、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淡水藻種庫等;擁有東湖湖泊生態系統試驗站、三峽水庫生態系統試驗站等野外臺站;擁有藻類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8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簡稱水生所)歷史悠久,積累深厚。座落於湖北省武漢市風景秀麗的珞珈山麓、東湖之濱。它的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4年由上海遷至武漢。2011年水生所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試點工程。2015年被認定為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特色研究所。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 但養殖失敗了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 但養殖失敗了 長江江豚數量增加看到希望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介紹館內珍藏的長江白鱘標本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目前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收藏有40萬件標本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亞洲收藏淡水魚類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國內收藏白鱘最多的博物館。1月4日,記者探訪該館。「昨天關於白鱘滅絕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少媒體、市民找我諮詢。」
-
城市公園的小池塘——小型水生生物保育的新機遇?
城市公園小池塘的價值與功能本土小型水生生物的庇護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所帶來的棲息地破壞,汙染等等問題常常威脅到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這些當然都是相當感性的認識,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城市綠地中的水域也確實為水生生物的存續提供了幫助。
-
專訪:崔利鋒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崔利鋒: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種或親體的活動,這裡面有幾個要點,第一是採用人工的方式來放流,第二,放流的苗種應是原種或是經過人工繁育的苗種,第三就是放流的水域應該是公共天然水域,如海洋、江河、湖泊和一些大型水庫,比如往養殖池塘裡面放苗種就不是增殖放流,而是人工養殖了。
-
既要「引進來」,也要「管得好」 | 讀懂外來水生生物
廣東省是我國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許多外來水生生物在江河中均有分布,其中以福壽螺、巴西龜和羅非魚的分布最為廣泛。防範外來水生生物入侵,是確保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至關重要的工作。為此,廣東省積極開展防治工作。
-
外來入侵水生生物治理案例
外來入侵水生生物治理案例2020-12-17 10:3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捕撈行動由白雲湖水利工程管理處組織開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外來水生生物防控團隊提供技術支撐,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具體實施。2019年2月13日,捕魚行動進入實施階段,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專業隊伍採用「圍網法+拖網法」為主、「拋網法」為輔的捕撈方案,把湖區劃分為3段,然後分段進行拖網圍捕。同時加強人員巡查,一旦發現此魚的蹤跡,立即出動拋網船輔助捕撈。
-
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記者專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是野生水生物種重要的資源庫。作為長江生態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些野生水生物種的存在是長江生態改善的「晴雨表」。保護這些野生水生物種與保護長江有何關聯?長江源頭良好的水質對這些水生物種生存有何意義?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真蝦
11月9日上午,這枚珍貴的「蝦琥珀」正式與公眾見面,並將長期存放在位於中關村圖書大廈內的石探記博物館中,免費對公眾開放。這枚「蝦琥珀」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發現的,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杜寶潔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為這篇蝦琥珀專業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成立
中國日報12月17日電(記者 王曉東)12月16日,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體系工作會議,全面部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宣布成立「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會議並講話。
-
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水生入侵物種的「剋星」
千江水公司技術總監陳方燦告訴記者,技術人員利用現有的理論基礎,定製開發出多種清除外來入侵水生生物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公司成立三年來,不斷加深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基礎上,加快成果轉化,為治理水域生態環境貢獻一份力量。加速理論到應用的轉化據了解,千江水公司成立於2017年,是華南地區首家對外提供外來水生動物防控專業技術服務的企業。
-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本報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鬱靜嫻)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水生入侵物種的「剋星」
陳方燦指出,廣東省對外來水生生物入侵的關注度正不斷加強,在華南地區已經有不少科研院所展開相關的項目研究,並形成理論成果。因此,廣東在開展防範工作上具有一定的基礎優勢。早些年,陳方燦偶然得知有單位在尋找清理外來入侵物種的方案。於是,千江水公司的外來物種清除技術應運而生。
-
研究確定4.11億年前的水生節肢動物,是陸生千足蟲的水生祖先
今天,雖然其中許多人生活在水中,但他們的祖先曾經是水生生物。倍足綱(Millipedes):馬陸,又稱千足蟲、千腳蟲、馬、馬蚿、馬珿,為倍足綱節肢動物的通稱,陸生。大多數馬陸的活動速度都比蜈蚣慢。身體有多節,頭部有觸角,頭四節為頭胸部,餘下皆為腹部。生活在潮溼地方,大多以枯枝落葉為食。有時會啃食植物幼苗。
-
科學家提出自然水生環境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新方法
生物體通過代謝廢物、脫落的皮膚細胞等行為向周圍環境排出DNA,這種遺傳物質被稱為環境DNA(eDNA)。由於eDNA可以直接從水、土壤或空氣中收集,並使用分子工具進行分析,而不需要捕獲生物本身,因此,這種遺傳信息可以用來報告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例如,通過對水中的eDNA進行取樣和測序,可以確定多個魚類物種的存在,同時避免採用各種有害的捕撈方式。
-
...對95%的中國淡水水生生物及其生態功能不產生有害效應的最大濃度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 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