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勞贊:一位致力於延續生命價值的「收藏家」

2021-02-11 海洋與漁業雜誌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高級工程師,主持科研項目(省、市級科技項目,國外資助項目和橫向項目)二十多項。

說起廣東海洋大學,不得不提水生生物博物館;說起水生生物博物館,不得不提館長勞贊。自從2016年接任館長一職以來,勞贊堅持以標本建設為主的發展方針,不惜時間、人力到全國各地收集積累水生生物標本,帶領博物館走對外開放的道路,提升影響力。

在短短4年間,勞贊為博物館搜羅到很多珍稀且寶貴的標本。2017年,首條巨型動物大白鯊「進館」;2018年,鯨魚等待處理的五天四夜;2019年,因為硨磲而觸發的跨省行政手續辦理……勞贊向記者分享了他「收集標本的那些事」。

據了解,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覽於一體的水生生物類博物館,以多、全、齊、珍四大特點而享有「融萬裏海疆於一室,聚千種水族於一館」的美譽。其前身是湛江水產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由蔡英亞教授倡導組建,於199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1998年,勞贊是教研室副主任,年輕且對相關業務熟悉,經老館長蔡英亞教授提議,學校任命他為副館長,協助時任館長處理相關工作。日子漸長,勞贊在不知不覺間與博物館結下了情緣。雖然,勞贊在往後的日子裡履新離開了任職三年的副館長崗位,但他依然惦記著博物館的事務,每年都捐贈標本。2016年,館長一職出現空缺,學校決定任命勞贊為博物館館長。

在其位謀其事,勞贊日思夜想,希望能把博物館帶上更大的舞臺。他認為,標本建設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和核心,調整管理方針是突破口。勞贊以標本建設為主線,開展了制度訂立、發展規劃制定等行政工作。

近年來,經過相關工作人員的努力,博物館的實力得到明顯提升,更多不同種類的標本相繼「加盟」。現在,博物館建築面積共5000多平方米,室內三層,首層設有科技成果展示廳、水族廳、露天觀賞魚室等,展覽的水生生物物種超3200個。

2017年的一天,勞贊出任館長還不到半年時間,他得到一個消息:漁民在雷州市東裡鎮發現一條大白鯊擱淺死亡。按照規定,大白鯊屍體交由原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處理。

在勞贊的眼裡,這條死亡的大白鯊是個不可多得的「寶物」,若能成為博物館館藏,可以延續其「生命的價值」。確認具體地點後,勞贊立刻連夜啟程出發。雖然是第一時間掌握消息,但勞贊到達之時,卻發現大白鯊正在裝車,即將被運走。為了爭取大白鯊,他到當地政府、邊防、漁政、環境監測站等多個部門進行反覆溝通交涉。據他介紹,大白鯊重1噸,長約4米。到達湛江市區後,他聯繫到相熟的蝦類加工廠,借用他們的冰庫將大白鯊進行急凍處理。但是,接下來該如何處理?「這是我們第一次遇到大白鯊屍體,本地找不到有處理經驗的專家。」這時,勞贊經多方聯繫找到了一位青島的專家,並向他諮詢難題。後續,通過對大白鯊進行剝皮、脫脂、鞣製等工藝處理,建立假體模型附上「真皮」,大白鯊標本成型。勞贊補充道,除了上述標本,還另外製作了長2米的肝臟標本。製作這些標本前後花費了三個月時間,最終趕在當年6月8日全國海洋日展出。

2018年6月,勞贊接到求助電話,受邀到雷州市紀家鎮參與救助一頭擱淺鯨魚。到達現場後,勞贊發現該鯨魚尚有明顯的生命跡象,肌體能動,還會噴水。可能由於其中一個魚鰭受傷,它被海浪衝至沙灘上,不時被浪所淹沒。根據現場環境分析,事發地風浪較大、離深水區遠,必須藉助工具實施救助。救助人員用繩索將鯨魚包圍固定,結合潮汐動力,利用船隻將其帶回大海。看著鯨魚回到大海,勞贊一行結束任務驅車回程。

然而,他們發車不到半小時,鯨魚再一次出現在原本擱淺的地方。「這一次,它已經是瀕死的狀態,無法實施救助。」勞贊感到深深的惋惜與不舍,經向海洋與漁業管理部門爭取,學校獲得鯨魚標本的處置權。他決定用另外一種方式將鯨魚「永久保存」。據初步測量,這頭布氏鯨全長13.1米,重約16噸。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勞贊無計可施,同樣打了一通電話給青島的專家,對方團隊將在第二天下午達到。當晚,勞贊從附近拉了電,接上照明燈,將車開到鯨魚旁邊,做起了「守衛者」。他解釋道,鯨魚是保護動物,為了確保屍體的完整,必須徹夜看守。「那裡蚊子很多,我讓其他人先行休息,自己留在車裡看著。」在正式開始解剖前,他們整齊站在鯨魚前,奠酒鞠躬,致敬海洋精靈逝去的生命。

第三天晚上9點,流程進入剝皮和取骨架操作。「當地人有忌諱,500元一天都請不到工人,切割的時候味道很大。」通過私人關係,勞贊託人從烏石鎮臨聘了20多名工人配合推土機和挖掘機進行剝皮和取骨架。第四天,解剖告一段落,材料被運回湛江市區。因鯨魚死亡已四天,臭味很重,起初,沒有一家冰廠願接收急凍鯨魚皮,勞贊緊急找人製作出用於封存屍體的大鐵皮箱,並噴灑大量酒精消毒,在確保沒有異味、包裝嚴實且不會汙染其他材料後,終於有一家冰廠同意入庫。同時,他們將鯨魚骨頭埋在了校內空地。

完成這些工作後,已經是第五天的凌晨2點了,勞贊才得以回家休息。他回憶道,五天四夜裡幾乎沒休息,整個人暈頭轉向。

2019年,學校立項出資150多萬元,對鯨魚標本製作進行立項招標,預計將於2021年8月完成工作。

「博物館是我的老師一手創辦的,我有責任將其發揚光大,傳承老一輩的精神。」自勞贊入職以來,致力於增加館藏標本。2019年,為爭取被海南省海警局查扣的硨磲作為標本,他四處奔走,申辦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批文、保護動物經營許可證等。2016年至今,在勞贊和幹部職工的努力下,博物館增加了10多頭鯨豚類標本。

每一個標本都凝聚著團隊人員的心血,勞贊總戲稱自己「是個收破爛的」,但在熟悉的人眼裡,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收藏家。一點一滴的積累,是為了更美好的綻放。2017年,博物館被評為2016年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博物館又被評為2018年廣東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湛江海關一位副關長參觀後評價:博物館不僅是廣東海洋大學的名片,更是湛江市的名片。

近年來,勞贊還積極推動博物館舉辦多項對外開放活動,如全國科普日活動、全國海洋日活動、海洋知識競賽、海洋科普實踐活動等,通過互動性、趣味性的活動傳播水生生物知識,激發群眾的喜愛和保護意識。作為對外展示的窗口,博物館每年接待數十萬人次觀眾,以中小學生為主。疫情期間,博物館還引入了720全景VR技術,觀眾可以通過微信客戶端進行線上「雲」逛館。這些年間,博物館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也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學生講解員。「博物館的門票象徵性收費,按比例提成給勤工儉學的學生講解員作為獎勵。」

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業界權威。勞贊說,中國科技館、南海博物館、深圳博物館等經常邀請博物館代表出席會議。

審核:高曉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退捕漁船
    為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江「十年禁漁」活動,為記住這段歷史,為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一艘退捕漁船。水生生物博物館將把該船作為珍貴文物,永久收藏,並作專項展示。2020年12月17日下午3時,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辦事處農辦魏修明主任在江夏區金口鎮正式將該漁船移交給水生生物博物館。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研究員代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收該漁船及船名號牌和捕撈證,並向金口街道辦事處頒發「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證書」。隨後,該漁船被運往水生生物博物館。
  • 這艘退捕漁船被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孫慧)12月17日,為紀念長江「十年禁漁」,同時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了一艘退捕漁船。
  • 一艘長江漁船被博物館收藏 武漢水生生物博物館將修復陳展
    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漁船證明。水生生物博物館裡長江十年禁漁專題。長江日報記者潘璐攝長江日報訊(記者潘璐 通訊員黃敏)1月7日,在東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一艘木質漁船擺放在院子裡,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道。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看到這個消息坐不住了,他迅速聯繫了武漢市禁捕辦,提出博物館想收藏一艘漁船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市禁捕辦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系列審批操作,去年12月中旬,張先鋒館長在江夏區封存漁船的倉庫裡,找到一艘木質漁船,把它運回了博物館。張先鋒館長認為,由水生生物博物館來收藏一條漁船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 但養殖失敗了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曾採集百餘條白鱘幼體 但養殖失敗了 長江江豚數量增加看到希望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介紹館內珍藏的長江白鱘標本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目前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收藏有40萬件標本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亞洲收藏淡水魚類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國內收藏白鱘最多的博物館。1月4日,記者探訪該館。「昨天關於白鱘滅絕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少媒體、市民找我諮詢。」
  • 廣東三大文化場館館長履新 肖海明任省博物館館長
    記者梳理發現,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直屬四大文化場館中,已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博物館等三大文化場館在近期調整領導班子,新館長已到任履新。今年7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率先調整領導班子。該館官網顯示,王惠君擔任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原館長劉洪輝擔任首席研究館員。此前,王惠君為廣東省文化館館長。
  • 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維修改造項目通過驗收
    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維修改造項目通過驗收 2016-11-14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   11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
  • 收藏家北雁南飛, 「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收藏家北雁南飛, 「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如何進行規範化、精細化管理?1989年以來,廣東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首位。開放的市場和活躍的經濟,不僅吸引了眾多創業者南下,也培育起一支實力雄厚的文物收藏隊伍。  繼吳克順創立璽寶樓青瓷博物館之後,閻焰、丁方忠、蒲重良等一批來自北方的實力藏家紛紛選擇在廣東為自己的藏品安家,建起深圳望野博物館、廣東大觀博物館、廣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館……對於其中許多企業家和收藏家而言,廣東不僅是其事業的起點,也是其文物收藏的起點。
  • 「善待海洋 保護水生動物的家!」
    N海都記者 李薇 見習記者 許毅棟 文/圖 海都訊 「你在海邊巖石上刻字,可能就毀了上百隻小動物的家;你折下一枝珊瑚,可能就是折下了珊瑚蟲辛辛苦苦幾十年或是幾百年的心血……為了挽救海洋生物,喚回海洋生機,我們倡議:不再向海洋排放垃圾、汙水;不購買海洋動物製品;不參與任何非法拖網捕魚、炸魚、電魚、毒魚這樣大面積毀滅海洋生態的捕撈活動……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8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簡稱水生所)歷史悠久,積累深厚。座落於湖北省武漢市風景秀麗的珞珈山麓、東湖之濱。它的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4年由上海遷至武漢。2011年水生所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試點工程。2015年被認定為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特色研究所。
  • 廣東海洋大學師生赴臺參加陸生海洋夏令營活動
    中國臺灣網10月17日湛江消息 日前,廣東海洋大學應臺灣海洋大學邀請,組成30名師生交流團赴臺灣參加「2014年暑期陸生海洋夏令營」。此次活動由臺灣海洋大學主辦,應邀參加此次活動的還有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學院、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福州大學、江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大陸師生交流團。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水生生物真蝦
    11月9日上午,這枚珍貴的「蝦琥珀」正式與公眾見面,並將長期存放在位於中關村圖書大廈內的石探記博物館中,免費對公眾開放。這枚「蝦琥珀」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發現的,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杜寶潔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博士為這篇蝦琥珀專業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館長訪談|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博物館得重傳承,並非遊樂場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羅諾德(Florian Knothe)與會並發表主題演講,研討會期間羅諾德館長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專訪,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思考一所美術博物館存在的意義,為何要建立一個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我非常看重私人博物館如何傳承博物館的使命,為社會帶來新的東西,否則博物館僅僅是私人的遊樂場。」
  • 自然博物館399件生物標本展現「生命之美」
    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動物,挺拔俊俏的植物……千姿百態的生物共用著一片家園,也共同展示著自然界的美麗。「生命之美」展覽近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突破常規的陳列方式,展現該館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昆蟲、飛禽走獸、海貝、植物……自然博物館精選399件生物標本領銜亮相展廳,讓觀眾在目不暇接中,驚嘆「生命之美」。
  • 專訪|V&A副館長:公共教育到當代收藏,回應時代的博物館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採訪了V&A的副館長兼營運長李傅廷 (Tim Reeve),從誕生之初的教育使命,到反映時代需求的「快速回應收藏計劃」 (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他講述了英國V&A博物館的獨特故事以及與設計互聯的合作。
  • 共建單位巡禮(十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0年在上海正式組建,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建院的15家研究所之一。1954年遷至武漢。設有水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魚類生物學及漁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水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生生物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和藻類生物學及應用研究中心等6個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的牽頭單位,擁有公共技術研發與服務部,包括分析測試中心、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淡水藻種庫等;擁有東湖湖泊生態系統試驗站、三峽水庫生態系統試驗站等野外臺站;擁有藻類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
  • 青青島·專訪|青島的百年海洋夢從這裡起航,青島水族館館長齊繼光...
    八十多年來,青島水族館經歷過榮光也遭遇過動蕩,但老一輩科學家深耕海洋科普的精神卻從未中斷。認識海洋從這裡開始,青島新聞網記者近日獨家專訪青島水族館館長齊繼光,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青島水族館背後的那些故事。晚於水族館四年建成的青島海濱生物研究所高二層,同樣採取了仿中國古典建築的設計手法,平面採用軸線布局,為重簷歇山屋頂宮殿式的建築。在隔路相對的歐式建築群襯託下,兩座建築互映生輝,顯得格外燦爛奪目。齊館長告訴記者,在青島水族館的誕生過程中,凝聚著許多近代中國文化人對青島的鐘愛。
  • @2020級GDOUers,我們在廣東海洋大學等你!
    生物科學、水生生物醫學、水產養殖、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四大專業,讓你學會解剖技能,走進實驗室,走進神奇的水產世界,與魚蝦蟹貝相伴,探索水生生物的奧秘。我在水產學院,等你一起乘風破浪!民以食為天,喜歡製作、品嘗美食嗎?如果你喜歡,那就pick食品科技學院吧!
  • 廣東星倫應邀入駐中國消防博物館
    看點紮實推進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奮力趕上偉大的新時代,廣東星倫攜最新硬核消防科技與智慧消防應急解決方案應邀入駐中國消防博物館。與周海濱館長交談中國的消防歷史文化在國家消防博物館-周海濱館長的帶領下,參觀了博物館,館內分別陳列展出了從遠古到現代不同時期消防觀念、消防組織、消防法制等延續發展的歷史進程。同時在周館長的講解下,我們領略了歷史悠久的消防文化。
  • 2019年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
    2019年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優秀本科生夏令營招生啦~》上海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水產、食品學科為特色,農、理、工、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應用研究型大學,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農業農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上海大學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其館藏體系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收藏的一批特色海派文化藏品很好的講述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如「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光緒八年吳友如繪的《靜安寺圖》」、「《聯華畫報》悼阮玲玉號外」等藏品均以生動的歷史細節鉤沉出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