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高級工程師,主持科研項目(省、市級科技項目,國外資助項目和橫向項目)二十多項。
說起廣東海洋大學,不得不提水生生物博物館;說起水生生物博物館,不得不提館長勞贊。自從2016年接任館長一職以來,勞贊堅持以標本建設為主的發展方針,不惜時間、人力到全國各地收集積累水生生物標本,帶領博物館走對外開放的道路,提升影響力。
在短短4年間,勞贊為博物館搜羅到很多珍稀且寶貴的標本。2017年,首條巨型動物大白鯊「進館」;2018年,鯨魚等待處理的五天四夜;2019年,因為硨磲而觸發的跨省行政手續辦理……勞贊向記者分享了他「收集標本的那些事」。
據了解,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覽於一體的水生生物類博物館,以多、全、齊、珍四大特點而享有「融萬裏海疆於一室,聚千種水族於一館」的美譽。其前身是湛江水產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由蔡英亞教授倡導組建,於199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1998年,勞贊是教研室副主任,年輕且對相關業務熟悉,經老館長蔡英亞教授提議,學校任命他為副館長,協助時任館長處理相關工作。日子漸長,勞贊在不知不覺間與博物館結下了情緣。雖然,勞贊在往後的日子裡履新離開了任職三年的副館長崗位,但他依然惦記著博物館的事務,每年都捐贈標本。2016年,館長一職出現空缺,學校決定任命勞贊為博物館館長。
在其位謀其事,勞贊日思夜想,希望能把博物館帶上更大的舞臺。他認為,標本建設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和核心,調整管理方針是突破口。勞贊以標本建設為主線,開展了制度訂立、發展規劃制定等行政工作。
近年來,經過相關工作人員的努力,博物館的實力得到明顯提升,更多不同種類的標本相繼「加盟」。現在,博物館建築面積共5000多平方米,室內三層,首層設有科技成果展示廳、水族廳、露天觀賞魚室等,展覽的水生生物物種超3200個。
2017年的一天,勞贊出任館長還不到半年時間,他得到一個消息:漁民在雷州市東裡鎮發現一條大白鯊擱淺死亡。按照規定,大白鯊屍體交由原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處理。
在勞贊的眼裡,這條死亡的大白鯊是個不可多得的「寶物」,若能成為博物館館藏,可以延續其「生命的價值」。確認具體地點後,勞贊立刻連夜啟程出發。雖然是第一時間掌握消息,但勞贊到達之時,卻發現大白鯊正在裝車,即將被運走。為了爭取大白鯊,他到當地政府、邊防、漁政、環境監測站等多個部門進行反覆溝通交涉。據他介紹,大白鯊重1噸,長約4米。到達湛江市區後,他聯繫到相熟的蝦類加工廠,借用他們的冰庫將大白鯊進行急凍處理。但是,接下來該如何處理?「這是我們第一次遇到大白鯊屍體,本地找不到有處理經驗的專家。」這時,勞贊經多方聯繫找到了一位青島的專家,並向他諮詢難題。後續,通過對大白鯊進行剝皮、脫脂、鞣製等工藝處理,建立假體模型附上「真皮」,大白鯊標本成型。勞贊補充道,除了上述標本,還另外製作了長2米的肝臟標本。製作這些標本前後花費了三個月時間,最終趕在當年6月8日全國海洋日展出。
2018年6月,勞贊接到求助電話,受邀到雷州市紀家鎮參與救助一頭擱淺鯨魚。到達現場後,勞贊發現該鯨魚尚有明顯的生命跡象,肌體能動,還會噴水。可能由於其中一個魚鰭受傷,它被海浪衝至沙灘上,不時被浪所淹沒。根據現場環境分析,事發地風浪較大、離深水區遠,必須藉助工具實施救助。救助人員用繩索將鯨魚包圍固定,結合潮汐動力,利用船隻將其帶回大海。看著鯨魚回到大海,勞贊一行結束任務驅車回程。
然而,他們發車不到半小時,鯨魚再一次出現在原本擱淺的地方。「這一次,它已經是瀕死的狀態,無法實施救助。」勞贊感到深深的惋惜與不舍,經向海洋與漁業管理部門爭取,學校獲得鯨魚標本的處置權。他決定用另外一種方式將鯨魚「永久保存」。據初步測量,這頭布氏鯨全長13.1米,重約16噸。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勞贊無計可施,同樣打了一通電話給青島的專家,對方團隊將在第二天下午達到。當晚,勞贊從附近拉了電,接上照明燈,將車開到鯨魚旁邊,做起了「守衛者」。他解釋道,鯨魚是保護動物,為了確保屍體的完整,必須徹夜看守。「那裡蚊子很多,我讓其他人先行休息,自己留在車裡看著。」在正式開始解剖前,他們整齊站在鯨魚前,奠酒鞠躬,致敬海洋精靈逝去的生命。
第三天晚上9點,流程進入剝皮和取骨架操作。「當地人有忌諱,500元一天都請不到工人,切割的時候味道很大。」通過私人關係,勞贊託人從烏石鎮臨聘了20多名工人配合推土機和挖掘機進行剝皮和取骨架。第四天,解剖告一段落,材料被運回湛江市區。因鯨魚死亡已四天,臭味很重,起初,沒有一家冰廠願接收急凍鯨魚皮,勞贊緊急找人製作出用於封存屍體的大鐵皮箱,並噴灑大量酒精消毒,在確保沒有異味、包裝嚴實且不會汙染其他材料後,終於有一家冰廠同意入庫。同時,他們將鯨魚骨頭埋在了校內空地。
完成這些工作後,已經是第五天的凌晨2點了,勞贊才得以回家休息。他回憶道,五天四夜裡幾乎沒休息,整個人暈頭轉向。
2019年,學校立項出資150多萬元,對鯨魚標本製作進行立項招標,預計將於2021年8月完成工作。
「博物館是我的老師一手創辦的,我有責任將其發揚光大,傳承老一輩的精神。」自勞贊入職以來,致力於增加館藏標本。2019年,為爭取被海南省海警局查扣的硨磲作為標本,他四處奔走,申辦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批文、保護動物經營許可證等。2016年至今,在勞贊和幹部職工的努力下,博物館增加了10多頭鯨豚類標本。
每一個標本都凝聚著團隊人員的心血,勞贊總戲稱自己「是個收破爛的」,但在熟悉的人眼裡,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收藏家。一點一滴的積累,是為了更美好的綻放。2017年,博物館被評為2016年全國優秀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博物館又被評為2018年廣東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湛江海關一位副關長參觀後評價:博物館不僅是廣東海洋大學的名片,更是湛江市的名片。
近年來,勞贊還積極推動博物館舉辦多項對外開放活動,如全國科普日活動、全國海洋日活動、海洋知識競賽、海洋科普實踐活動等,通過互動性、趣味性的活動傳播水生生物知識,激發群眾的喜愛和保護意識。作為對外展示的窗口,博物館每年接待數十萬人次觀眾,以中小學生為主。疫情期間,博物館還引入了720全景VR技術,觀眾可以通過微信客戶端進行線上「雲」逛館。這些年間,博物館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也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學生講解員。「博物館的門票象徵性收費,按比例提成給勤工儉學的學生講解員作為獎勵。」
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業界權威。勞贊說,中國科技館、南海博物館、深圳博物館等經常邀請博物館代表出席會議。
審核:高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