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V&A副館長:公共教育到當代收藏,回應時代的博物館

2020-12-12 澎湃新聞
位於英國的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簡稱英國V&A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應用及裝飾藝術與設計博物館。博物館脫胎於19世紀英國的設計學院,並從創建伊始便關注當代設計。由設計互聯發起並策劃、與英國 V&A 博物館合作出品的展覽「設計的價值在中國」日前在設計互聯的V&A展館中舉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採訪了V&A的副館長兼營運長李傅廷 (Tim Reeve),從誕生之初的教育使命,到反映時代需求的「快速回應收藏計劃」 (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他講述了英國V&A博物館的獨特故事以及與設計互聯的合作。

英國V&A博物館的故事與眾不同,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837年,當時英國政府在倫敦成立了一個設計學院,學校有一批數量不多的教學收藏品。1851年英國萬國工業博覽會舉辦後,設計學院的教學收藏品更名為工藝品博物館(Museum of Manufactures)。而博覽會組織者之一的科爾(Henry Cole),則成為博物館於1852年創立時的首任館長,博物館以維多利亞女王與艾爾伯特親王的名字命名。科爾宣稱博物館要成為「每個人的教室」,其目標是通過教育設計師、生產者與消費者,來提高英國工業的標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開始擴大收藏,來呈現藝術與設計的範例。這些收藏日益壯大,目前博物館擁有227萬餘件藏品,收藏橫跨5000年歷史。

V&A歷史照片

大約一個月前,澎湃新聞記者郵件採訪了英國V&A博物館的副館長兼營運長李傅廷(Tim Reeve),從英國V&A博物館與招商局集團合作創辦設計互聯開始,李傅廷講述了V&A不同於傳統博物館的定位,作為一家關注設計的博物館,V&A從誕生之初就將普及藝術與設計作為使命,將教育視為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近年的發展中,V&A引入了「快速回應收藏計劃」,將當代的實用設計納入其收藏體系,開設了攝影中心,在公共項目中普及這一媒介的發展史。

李傅廷

V&A的快速回應收藏體系與當下的疫情產生了聯繫。負責該項目的首席策展人科琳娜·加德納(Corinna Gardner)說道,博物館目前正在「觀察和審視」新冠疫情的全球變化,尚未對於「怎樣的設計能夠反映當下」做出定論。加德納表示,在當下瞬息萬變的情況下,要確定何時出手進行收藏並非易事,不僅如此,這一項目的關鍵在於了解這些當代藏品何時可以展出,而這在當下對於博物館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事實上,就在李傅廷接受記者採訪後不久,3月17日,V&A向觀眾宣布閉館,兩天後,員工也被告知在家辦公。李傅廷在文章中寫道,閉館的挑戰不是實際運營上的,而是「情感上的」,「關閉博物館在技術上並不難,但是這違背了博物館存在的目的」,因為V&A的意義在於「打開被關上的事物,轉譯複雜的內容,創造並傳播新的知識」。即便如此,V&A在過去的幾周找到了維持運轉的方式,甚至相比過去出現了一些改善,機構的工作方式從平緩轉向高效,「會議文化得到了精簡,如今的工作展現了幽默、技巧和出色的專業性、創造性。溝通變得簡單,而多出的時間和注意力則轉向對於同事健康狀況的檢查。」 他寫道,在他看來,這是危機結束後也應該記得並實行的。

V&A博物館

在疫情期間,V&A通過播放平臺BBC iPlayer推出了六集紀錄片《博物館的秘密》(Secrets of the Museum),並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呈現數字導覽。此外,觀眾可以在其官網上找到歷年展覽的幕後故事。

李傅廷提到了博物館在二戰結束後的情況,「直到1948年,所有國內的收藏才物歸原位,博物館方才得以重新開放」。而在2020年,他指出,「對於整個國家的文化行業來說,網站成為了『建築』,社交頻道取代了遊客中心」。

澎湃新聞

:V&A從2017年起與設計互聯合作,能否透露你們合作的下一步計劃?接下來會有那些合作的展覽與活動?

李傅廷

:在設計互聯開幕的兩年以後,作為開幕展 「設計的價值」的延伸,這次展覽標誌著我們與招商蛇口合作的重要時刻,設計互聯正在建立自己的策展特色和敘事,並成為中國日益興起的設計界權威。

除了展至2020年12月的「設計的價值在中國」之外,V&A的展覽「源於自然的時尚」也將於今年來到設計互聯巡展,作為兩個機構合作的延續。

2017年設計互聯開幕展 「設計的價值」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

:根據你的觀察,兩年來的合作對於兩家機構而言意味著什麼?

李傅廷

:我們的合作基於我們都相信設計和創造力作為普世語言的力量,能夠連接不同的國家,聚集來自各地的人們。我們之間的對話是關於經驗與知識交換和共享,以及透過設計的稜鏡所形成的觀察世界的角度。

澎湃新聞

:此前有新聞報導V&A收藏了中國的微信,除此之外在中國還有什麼進入V&A館藏的當代設計嗎?

李傅廷

:V&A從誕生之初就開始在中國進行收藏,我們與中國相關的收藏活動涉及不同部門和各個領域。

在籌備設計互聯的開幕展「設計的價值」時,V&A的團隊在深圳及其周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由此擴大了我們的收藏,在兩年的研究的過程中增加了45件新的藏品,從而反映出與更廣大的設計世界的對話。其中除了微信以外,還包括大疆的幻影無人機,他們對無人機技術進行了改革,使其價格更加親民,使用更加簡單;此外還有矽遞科技的微控制器,他們一直倡導中國的創客文化。

「設計的價值在中國」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

:說到當代設計,你們在收藏體系的發展上有怎樣的標準?

李傅廷

:我們尋找藝術、設計與表演的傑出案例,通過收集當代藏品,來講述廣闊而多元化的設計與社會全球史,與此同時擴展我們的歷史收藏。

2014年,我們在V&A引入了「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這是一種新的收藏活動,以回應在近期歷史中與設計和製造業有關的重要時刻。其中許多物品都具有新聞價值,它們不僅推動了設計的發展,更揭示了我們生活的真相。

快速回應收藏展示空間

澎湃新聞

:V&A在今天的設計界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對於現代設計有怎樣的影響?

李傅廷

:V&A成立於1852年,目標是讓藝術和設計貼近所有人的生活,教育和鼓勵英國的設計師與製造商。今天,它的功能已經不再局限於此,而是在充當一家設計實踐者的教育機構的同時,啟發下一代人。

在我們的計劃中,我們委任那些設計新星和國際知名的設計師進行創作,為他們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平臺。我們定期舉辦的「Fashion in Motion」系列呈現T臺表演,讓公眾免費參與。2019年,為了慶祝該系列成立20周年,博物館呈獻了中國時裝設計師郭培裡程碑式的作品展示。此外,我們與設計師合作完成一年一度的「聖誕樹」項目,其中包括埃斯·德夫林(Es Devlin)與加勒斯·普(Gareth Pugh)等傑出設計師。我們還與不少建築師合作,如隈研吾、阿曼達·萊維特(Amanda Levete)與伊莉莎白·迪勒(Liz Diller)等等。

此外,V&A也是倫敦設計節的合作夥伴及官方的活動舉辦場所。設計互聯也會參與今年的倫敦設計周,呈現「設計的價值在中國」的內容。

V&A攝影中心內景

澎湃新聞

:2018年,V&A開設了新的攝影中心,作為一家致力於應用及裝飾藝術與設計的機構,攝影在V&A的整個館藏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李傅廷

:我們的收藏並不局限於應用裝飾藝術和設計。從1852年成立以來,V&A就開始收藏照片,此外,我們擁有英國國家攝影藝術收藏(the National Collection of the Art of Photography),這是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攝影收藏之一。

目前,我們的攝影收藏已經超過80萬件攝影收藏,涵蓋了整個攝影史,囊括歷史與當代最重要的攝影師。2018年開放的V&A攝影中心是我們的第一階段,它讓我們得以重新構想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媒介,並且在我們的公共項目中變得越發重要和普及。

除了攝影中心以外,我們的家族中還有V&A鄧迪分館(V&A Dundee)、在建的V&A倫敦東部分館(V&A East)以及改建中的V&A兒童博物館(V&A Museum of Childhood),這都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如何呈現我們的收藏,將豐富的資源分享給大眾。

V&A鄧迪分館

澎湃新聞

:如今教育在博物館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公共教育方面,你認為中國的博物館能夠從V&A獲得怎樣的經驗?

李傅廷

:教育是我們博物館成立的使命之一,V&A本身就孕育自19世紀上半葉英國國家設計學校運動(Design School Movement),它在誕生之初的目的就是普及藝術與設計。教育是V&A策展和公共項目的核心,我們一直在探索能夠讓我們的藏品面向更多觀眾的新渠道,比如數字檔案、海內外的展覽以及一系列新的項目,其中包括DesignLab Nation,這一項目將材料與教育資源帶到全英國的學校。設計互聯學院與設計互聯開發的《設計思維》課程也是與V&A合作的成果。許多中國的新興博物館已經展開了學校與機構之間的對話,可以說我們在許多方面要向他們學習。

「設計的價值在中國」海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館長訪談|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博物館得重傳承,並非遊樂場
    由成都知美術館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開放的東方——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近日在知美術館舉辦,論壇圍繞「開放的東方:全球當代藝術語境下的亞洲藝術」這一主題進行演講與討論。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羅諾德(Florian Knothe)與會並發表主題演講,研討會期間羅諾德館長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專訪,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思考一所美術博物館存在的意義,為何要建立一個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我非常看重私人博物館如何傳承博物館的使命,為社會帶來新的東西,否則博物館僅僅是私人的遊樂場。」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冀寶齋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
    在過去十年裡,民營美術館陣營裡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代表,但伴隨著藝術投資、收藏熱潮,冀寶齋之類的博物館也開始被曝光。到底該如何看待民營美術館的現狀和發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前不久出現的冀寶齋,那真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如果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發展成這個樣子,是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
  • 數字時代美術館的機遇與挑戰
    此次大會設立了校長論壇、設計論壇、建築論壇、藝術史論壇、藝術管理論壇、美術館論壇這6個分論壇,借著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分館開館之機,出席美術館分論壇的嘉賓從「美術館在當代藝術史中的作用」和「高校美術館與公共美術館在藝術教育上的異同」兩大議題出發,探討了「數字時代美術館的機遇與挑戰」。
  • 五十年鑄就的傳奇:專訪漢諾瓦斯普格爾博物館館長Reinhard Spieler...
    2019年7月24日,藝術中國專訪德國漢諾瓦市斯普格爾博物館(Sprengel Museum)館長Reinhard Spieler博士(以下稱Spieler博士)。漢諾瓦市政府決定藉此機會,把城市公共藝術機構收藏的藝術品重新分類,把下薩克森州(漢諾瓦市是州首府)和漢諾瓦市屬藝術機構館藏的1900年後的藝術品集中交給新籌建的斯普格爾博物館,將1900年前,特別是中世紀藝術品集中交給漢諾瓦州立博物館(Landesmuseum Hannover,與斯普格爾博物館一牆之隔)。此後的10年,斯普格爾博物館經過設計競標、建造、布展,於1979年8月向公眾開放。
  • 館長專題丨陳瑞近:在傳統與現代間打造博物館中的「例外」
    「蘇州博物館的各項工作都將以有利於傳統文明、地域文明的傳承,有利於城市形象、城市品位的提升,有利於百姓的文化享受、社區居民的民生需求為使命,要努力將蘇州博物館打造成值得觀眾尊重的博物館。」陳瑞近館長認為這是蘇博工作的出發點,這樣的理念幾乎貫穿了博物館的收藏、展覽、公共服務與教育職能的始終。
  • 八大公共博物館的館長齊聚演播室 共話「金華古人是怎麼精緻生活的」
    11月6日晚,「金報有V奇妙夜」的演播室迎來了一群特別的主播——他們是來自金華全市八大公共博物館的館長;介紹的主角則是8件稀世珍寶——各大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八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從新石器時代起穿越萬年,通過「仕」古人當官的故事、「食」古人吃喝很講究、「飾」古人愛美真精緻、「寺」古人注重儀式感四部分,展開「金華古人是怎麼精緻生活的」。這是「讓文物走入百姓生活」特別活動之「博物館奇妙夜」直播節目的錄製現場。
  • 「博物館的歷史」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分論壇在南通舉辦
    南通市政府黨組成員朱晉主持分論壇開幕式,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浩,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法國軍事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德·塞裡奇將軍,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等先後致辭。來自德國、法國、美國等11個國家的23位知名博物館館長和包括首都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博物館館長在內的24位國內嘉賓以及當地15個博物館館長參加了本次論壇。
  • 臺灣美術館館長:美術館不該設門票這道檻(圖)
    ○臺灣公共藝術很成功。在高雄,地鐵形成了一個「移動博物館」。  在臺灣美術界赫赫有名的黃才郎(見上圖),昨日攜臺灣策展團隊來到廣東美術館,舉辦展覽「感官拓樸:臺灣當代藝術體感測」。這也是作為臺灣最高藝術殿堂的臺灣美術館首次與廣東美術館聯袂策劃舉辦的展覽。館長黃才郎親自掛帥,攜陶亞倫、王德瑜等11位臺灣本土藝術家前來廣州,帶來了一個氣息鮮活、新穎年輕的展覽。
  • 首次公開 7年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都收藏了哪些作品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1日報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近7年來,首次系統梳理並對公眾展示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舉辦了那麼多展覽的PSA,又有哪些館藏呢?記者看到,此次展出了近4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總計60餘件作品,內容涵蓋影像、攝影、繪畫、雕塑、裝置、文獻等多種形式。
  • 「當代藝術是留給未來的遺產」: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慶祝成立25周年
    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賽克勒藝術、科學與人文基金會理事長吉利安·塞克勒女勳爵表示,該博物館的設立有助於創造兩種不同文化間的良好關係,促進雙方加深彼此間的理解,並有益於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來自中國、美國、印度、伊朗、墨西哥、厄瓜多、德國等國家的14名當代藝術家在館慶展覽上展出了作品,並就如何加強跨文化交流進行了研討。「展覽聚焦於展現藝術與文化如何在我們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造成的衝擊性影響。」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賽克勒藝術、科學與人文基金會理事長吉利安·賽克勒女勳爵在展覽開幕式上表示。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名人輩出,今日記者採訪了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愛心公益模範,山東鄒平徐廷傑,出生於1970年,青陽鎮化莊村人,現任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負責講解,文物保護,修復,教學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碑刻拓片研發教學基地傳拓老師
  • 20名館長主任清華科博縱論「科學博物館建設」
    前者以世界科技史為背景,以清華百年來科技歷程為主線,展出了從清華園各歷史時期各教學科研實驗室及校外徵集而來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科學儀器;後者從古代簡單的手動計算工具,到近代複雜的機械計算裝置,再到現代先進的電子計算設備,既呈現了人類計算觀念的演進,又折射了人類生活模式和世界圖景的變遷。
  • 專訪|東京富士美術館館長:日本何以擁有這些西方藝術收藏
    上海寶龍美術館與上海天協文化近日邀請東京富士美術館館長、展覽策展人五木田聰先生在滬進行了講座 。在講座前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了東京富士美術館館長五木田聰先生,談及美術館的館藏、日本與西方繪畫的關係等問題。
  • 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易凱:構建一條理想的觀展路線
    關於越南青銅器時代的廣角式展示櫃 圖片©Pierre Antoine舉個例子,在展覽的開始部分,青銅器時代,我們同時陳列了中國與越南兩個青銅器時代的展示櫃,觀眾能立刻在視覺上注意到兩者的不同之處:顏色不同、材質不同。再者就是通過重要作品間的區別:比如中國的青銅大鼎與越南的大型青銅鼓(這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也很著名)。
  • 陝西師範大學考察團一行到清渭樓美術博物館參觀交流
    8月3日下午,陝西師範大學考察團一行8人來清渭樓美術博物館參觀調研,郭剛副館長陪同參觀。陝師大考察團到清渭樓美術博物館參觀郭剛副館長對陝師大考察團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詳細介紹了清渭樓美術博物館的發展概況、取得的成績及未來規劃。
  •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世界性的當代藝術收藏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是坐落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座非盈利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其建於1935年,是美國西岸第一座收藏當代藝術的博物館。當前,博物館收藏了超過 33,000多件作品,涉及繪畫、雕塑、建築、攝影、設計及影像作品。
  • 廣東三大文化場館館長履新 肖海明任省博物館館長
    記者梳理發現,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直屬四大文化場館中,已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博物館等三大文化場館在近期調整領導班子,新館長已到任履新。今年7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率先調整領導班子。該館官網顯示,王惠君擔任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原館長劉洪輝擔任首席研究館員。此前,王惠君為廣東省文化館館長。
  • 振興中華瓷器 國家博物館收藏華光陶瓷
    由華光國瓷自主設計製作的《國彩天姿》、《鳳舞和鳴》、《彩雲追月》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並將在國博展出12天。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清華美院教授張守智等出席了此次收藏儀式。「淄博陶瓷 當代國窯」再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圖為《國彩天姿》  華光作品被國博收藏並非首次,早在2007年華光創作的「和諧2007咖啡具」和2008年創作的「和諧五洲壺」就已被國博收藏。
  • 從文字中挖掘文化力量——訪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南方科技大學...
    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行開館十周年紀念活動,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際根接受了記者專訪。他表示,國人應主動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從中挖掘更加厚重、持久的文化力量,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鑑和不斷進步。唐際根曾紮根安陽二十餘年,主持殷墟發掘與研究工作,對中原大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河南一直以來都很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建館之初便形成了 「書藏樓」——以近現代水墨為核心主題的系列收藏體系。呂美儀表示「寶龍美術館在收藏領域會持續下去,希望能夠把最好的作品收藏回來,讓大家能在這裡看到藝術精品。這裡不僅有齊白石等大家的傳統水墨作品,也有當代藝術家的各個流派作品。我們希望在「書藏樓」收藏展中能讓觀眾把心情沉澱下去」。  在呂美儀看來,公共教育將會是寶龍美術館重點打造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