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4日訊 日前, 生態環境部發布發布了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公告2020年11號)及其技術報告。生態環境基準是在特定條件和用途下,環境因子(汙染物質或有害要素)對人群健康與生態系統不產生有害效應的最大劑量或水平。生態環境基準研究以環境暴露、毒性效應和風險評估為核心,揭示環境因子對人群健康和生態安全影響的客觀規律,研究結果是制修訂生態環境質量標準、評估生態環境風險以及進行生態環境管理的科學依據,也是構建國家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的重要基石。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國際上對苯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的研究已近半個世紀,美國等國家發布的苯酚基準值及相關毒性研究,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制定過程中的參考依據之一。
-
...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及其技術報告
日前, 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公告2020年24號),這是繼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公告2020年11號)發布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生態環境基準。
-
共建單位巡禮(十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設有水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魚類生物學及漁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水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生生物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和藻類生物學及應用研究中心等6個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的牽頭單位,擁有公共技術研發與服務部,包括分析測試中心、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淡水藻種庫等;擁有東湖湖泊生態系統試驗站、三峽水庫生態系統試驗站等野外臺站;擁有藻類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退捕漁船
為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江「十年禁漁」活動,為記住這段歷史,為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一艘退捕漁船。水生生物博物館將把該船作為珍貴文物,永久收藏,並作專項展示。2020年12月17日下午3時,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辦事處農辦魏修明主任在江夏區金口鎮正式將該漁船移交給水生生物博物館。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研究員代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收該漁船及船名號牌和捕撈證,並向金口街道辦事處頒發「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證書」。隨後,該漁船被運往水生生物博物館。
-
ZebrafishAdvance | 北師大夏星輝團隊研究發現攝食作用對不同營養級水生生物富集多環芳烴的動力學特徵
這項工作研究了攝食對淡水浮遊食物鏈上不同營養級水生生物富集多環芳烴的影響機制,揭示了攝食作用對不同營養級水生生物富集多環芳烴的動力學特徵,提出攝食作用是從無(對浮遊植物)到有(對浮遊動物和魚類),從近似連續(對浮遊動物)到離散(對魚類),且隨魚類營養級的增高離散性增強的特徵,並構建了相應的生物富集動力學模型框架。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in Daphnia pulex using proteomics 」的研究成果,通過表型分析和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納米塑料會對蚤狀溞生長和繁殖產生不利影響,提出了納米塑料毒性的有害結局路徑。
-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8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水生所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是,面向國家在水環境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微藻生物能源利用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領域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著力重大理論創新和核心技術突破,強化創新價值鏈的延伸,在水環境保護、淡水漁業和微藻生物能源領域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
生態環境部完成雙酚A環境風險評估:雙酚A環境風險可接受
2017年,生態環境部在擬定第一批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草案)時提議將雙酚A納入風險評估範圍。為科學客觀地評價雙酚A對我國大陸生態環境的風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委託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開展雙酚A的環境風險評估,以探究是否需要採取風險管控。
-
水生所在藍藻多樣性特徵影響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取得進展
生物多樣性如何決定生態系統功能水平是生態學領域長期以來的核心議題之一。物種多樣性概念由多維度的特徵組成,除物種數量(豐富度)以外,還包括群落組成、系統發育進化及相互作用關係等諸多方面。目前,生態學家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從多維度的角度來預測生物多樣性下降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的影響,因為不同層面的多樣性特徵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相互疊加或者相互抵消。這個問題限制了基於生物多樣性理論指導生態修復等實踐的努力與成效。
-
重慶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技術
1 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現狀當前,池塘養殖仍以集約化高密度養殖為主,在追求高產量的同時,過量投放的漁藥、飼料、化學品以及大量的排洩物等容易造成水體汙染和富營養化,直接導致水生動物的爆發性疾病,甚至大面積死亡,養殖產品質量和產量下降。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碩士生入學考試專業課考試大綱
此大綱適用於水生生物學、遺傳學和環境生物學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一、考試內容構成生命的有機大分子;細胞的結構、分裂與分化;新陳代謝;動植物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類群;生物的進化;生物與環境。
-
硅藻驅動的矽-鋁地球化學共循環及其所涉礦物界面作用研究獲進展
其光合作用的生物固碳量逾地球生態系統的五分之一,超過全球熱帶雨林固碳量的總和。硅藻還是少數能夠攝取矽元素建造自身細胞壁(礦物成分為A型蛋白石)的代表性水生生物,故其生命活動和其矽質遺骸的歸趨構成了全球矽-碳共循環的主要環節。海水中的溶解鋁對硅藻生長的影響及其與海洋硅藻生物矽之間的界面反應已吸引了廣泛研究關注。
-
既要「引進來」,也要「管得好」 | 讀懂外來水生生物
然而,在外來水生生物助力漁業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入侵」的問題。「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物種由原生境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進入到另一個生境中,並在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建群和擴散而逐漸佔領新棲息地並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一種生態現象。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中國已發現半數以上。
-
這艘退捕漁船被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孫慧)12月17日,為紀念長江「十年禁漁」,同時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了一艘退捕漁船。
-
水生植物營造的三種生態系統,治理汙水效果好
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對水體能起到很好的淨化作用,被認為是維護水生生態系統的關鍵。利用水生植物淨化汙水,常用的處理方式有三種:1、淨化塘 淨化塘是以某種水生植物佔絕對優勢而組成的特殊水生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通過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濾、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體的吸收、積累等作用而達到對汙水的淨化效果,常用的有鳳眼蓮淨化塘、再力花淨化塘、香蒲植物淨化塘等。
-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成立
中國日報12月17日電(記者 王曉東)12月16日,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體系工作會議,全面部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宣布成立「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會議並講話。
-
城市公園的小池塘——小型水生生物保育的新機遇?
城市公園小池塘的價值與功能本土小型水生生物的庇護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所帶來的棲息地破壞,汙染等等問題常常威脅到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儘管它們在華北的淡水池塘中同樣常見,但若是想到公園外頭就是塵土飛揚的大馬路,就會覺得它們或許在此一直過著與人世無緣的桃園生活,有些浪漫。這些當然都是相當感性的認識,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城市綠地中的水域也確實為水生生物的存續提供了幫助。
-
除草劑硝磺草酮對土壤微生物生態效應研究
結果表明,土壤過氧化氫酶和蔗糖酶活性隨硝磺草酮濃度增加呈現先增加後降低的趨勢,但比對照處理都有所升高,分別增加了22.6%~41.0%和3.4%~54.2%,且在硝磺草酮濃度為50mg/kg時達到最大。與之相反,脲酶活性則降低了12.0%~18.6%,但差異性不明顯(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