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驅動的矽-鋁地球化學共循環及其所涉礦物界面作用研究獲進展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礦物表界面作用學科組袁鵬研究組關於硅藻生物矽(硅藻的無機殼體)影響矽-鋁地球化學循環機制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鋁通過類質同象置換矽的形式進入湖泊硅藻的氧化矽骨架中,其鋁含量遠高於海水中的硅藻生物矽。基於全球海洋和湖泊生物矽的沉積率數據,該研究提出,賦存於湖泊沉積生物矽骨架中的鋁構成了地球的一個重要鋁匯,其年沉積量的規模堪比海洋生物矽所構成的鋁匯。該研究還指出,湖泊硅藻生物矽的溶解率因其高鋁含量而顯著降低,有利於提高湖泊硅藻驅動的「生物泵」固碳效率;該效應對揭示湖泊體系的固碳作用機制及其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鋁是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其地球化學循環與多種成巖成礦作用密切相關,是地球物質循環的重要環節。硅藻廣泛分布於地球水體環境,是地球上最「成功」的浮遊光合生物之一。其光合作用的生物固碳量逾地球生態系統的五分之一,超過全球熱帶雨林固碳量的總和。硅藻還是少數能夠攝取矽元素建造自身細胞壁(礦物成分為A型蛋白石)的代表性水生生物,故其生命活動和其矽質遺骸的歸趨構成了全球矽-碳共循環的主要環節。海水中的溶解鋁對硅藻生長的影響及其與海洋硅藻生物矽之間的界面反應已吸引了廣泛研究關注。而實際上,海洋水體中溶解鋁的濃度遠低於淡水湖泊中的鋁濃度;但關於湖泊生物矽在相對高鋁濃度條件下的結構-成分「響應」及其所致地球化學效應,一直未得到應有的研究關注。

  為此,袁鵬研究組從礦物-微生物界面作用的角度入手,以我國太湖、烏梁素海等淡水湖泊中的硅藻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了具代表性的梅尼小環藻和穀皮菱形藻(全球淡水湖泊中分布最廣泛的兩種硅藻);開展了不同鋁濃度下的硅藻培養實驗,對採集和培養所獲硅藻及其生物矽進行了系統的微區結構-成分分析,將高分辨微區分析(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等;圖1)與基於豐富硅藻及生物矽樣品的成分分析(圖2)相結合,獲得了湖泊硅藻及其生物矽中鋁賦存特徵的全面認識。研究發現,鋁通過類質同像置換矽的形式賦存於硅藻生物矽中;湖泊生物矽中的鋁含量達到海洋生物矽中鋁含量的六倍以上;地球上每年因湖泊硅藻生物矽沉積所形成的鋁匯達109kg量級,其規模與海洋生物矽沉積所致鋁匯相近。該發現證明湖泊環境中硅藻的生長、溶解和沉積構成了一個重要的矽-鋁共循環體系,其結果是全球湖泊沉積物形成了巨大的生物鋁匯。該鋁匯佔陸源生物鋁總量的相當比例,影響著全球海洋鋁的陸源輸入量,對鋁循環所涉地球化學過程(如反風化作用)具有多方面的潛在影響(詳見論文)。這啟示我們,在構建全球鋁、矽等元素循環模型時,必須考慮湖泊硅藻生物矽所致鋁匯的作用。

  鑑於硅藻在水圈、生物圈乃至巖石圈中對地球物質循環的影響廣泛,該工作所獲發現對硅藻「生物泵」固碳作用、硅藻沉積成礦機制等相關科學問題的研究亦具有參考價值,有望「激發更多的研究工作和討論」(錄自論文的終審意見)。例如,在硅藻「生物泵」作用中,「倖存(即未在沉降過程中溶解)」的硅藻生物矽抵達沉積層是硅藻生物泵實現有效固碳的關鍵環節。湖泊硅藻生物矽因高鋁含量致其溶解性下降,應是湖泊生物矽沉積比海洋生物矽沉積更高效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提示人們需重新思考湖泊體系在地球生物固碳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再者,硅藻生物矽沉積對其形成礦產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硅藻大量沉積、成巖所形成的硅藻土礦(硅藻蛋白石與共生礦物的聚集體)的全球儲量以十億噸計;硅藻土因其諸多優異性質已成為工業用途最廣泛的非金屬礦之一。我國目前發現的硅藻土礦均源於湖相沉積作用,這與該研究關於湖相硅藻沉積更高效的研究結果相符。袁鵬研究組近期的另一研究(Yuan et al., American Mineralogist, 2019)曾發現硅藻土中的硅藻蛋白石——硅藻沉積作用的終產物——具有「鋁鐵質表面薄膜及結構含鋁」的特殊微結構和微區成分,提出該特性應源於生物礦化階段或反風化作用中硅藻生物矽的界面反應。本次《自然-通訊》所報導的研究則回溯至硅藻在其生長階段與鋁的界面反應,並由其進一步證實了鋁在硅藻生長時即已被獲取並參與構建了硅藻骨架。這些結果表明,研究硅藻土的成礦模式,不僅需考慮水體沉積條件和後期埋藏條件等,還須深入探查硅藻生物矽沉積成巖過程中的微觀礦物界面反應機制(如生物矽-元素界面反應及生物矽的溶解等)。

  值得一提的是,鋁並非硅藻生長的必需元素;相反,溶解鋁在一定條件下對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因此,硅藻攝取並「固定」鋁這一獨特現象,值得在討論鋁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歸趨及其生態效應(如微生物毒性)時予以考慮。總的來說,在硅藻生長期、生命活動期乃至生命終止期,其矽質多孔骨架構建、生物矽溶解和沉降、沉積成巖等過程均伴隨著有機質-礦物基體-溶解元素間的界面反應。鑑於硅藻種類、生長環境條件的高度多樣性,其生物礦化和生物地球化學行為或可產生複雜而影響深遠的環境和生態效應,有待不同學科研究者們共同關注並持續開展研究。

  該研究成果以Lake sedimentary biogenic silica from diatoms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global sink for aluminium 為題以全文(Article)形式發表。劉冬、袁鵬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袁鵬為通訊作者,田倩、劉紅昌、鄧亮亮、宋雅然、周軍明等九位研究人員和研究生為論文的共同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項目、中科院青年促進會優秀會員項目、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和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用戶開放課題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梅尼小環藻生物矽的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圖(a和b);以及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的元素分布圖(矽分布的俯視和側視圖:c和d;鋁分布的俯視和側視圖:e和f)

圖2. 不同鋁濃度下培養的梅尼小環藻(圖a)和穀皮菱形藻(圖b)及其生物矽中的鋁矽原子比

相關焦點

  • 含鋁矽礦物預脫矽工藝研究進展
    鋁生產採用的是含鋁礦物,由於鋁和矽的性質相近,礦物在含鋁的同時也含有矽。矽的存在,對鋁的生產有很大影響。如果矽含量過高,則在除矽過程中會造成大量鋁的流失,而且產渣量也非常大。因此,從含鋁礦物中提取鋁要求礦物有較高的鋁矽比。含鋁礦物主要為鋁土礦和粉煤灰。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世界頂尖鋰電池研究團隊及其研究進展
    目前,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已經從起步階段轉向實質性發展。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電池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上。在正極方面主要研究富鋰正極材料,高鎳正極材料和硫正極材料。在負極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錫負極,矽負極和鋰金屬負極上。目前也有不少團隊致力於固態電解質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液態的電解液易燃問題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此外在鋰金屬負極的研究中,引入並使用固態電解質可以抑制鋰枝晶的生長。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其失效機制如圖3所示, 由於脫嵌鋰過程中矽體積的持續變化, 暴露在電解液中新的矽表面SEI膜厚度持續增加, 最終導致界面阻抗升高。研究表明, 亞穩態矽鋰合金及矽與電解液發生化學反應, 造成鋰離子的消耗, 增加了鋰離子的擴散距離, 阻礙鋰離子的順利脫嵌, 最終造成矽基負極材料容量的損耗。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Li/Li+ )且與電解液反應活性低(不與電解液發生溶劑共嵌入反應),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一旦矽負極的研究取得實質性突破進展,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電池的成本,而且極大地提高了電池的體積比能量密度和續航能力。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研究解析硅藻PSI-FCPI超級複合物2.38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硅藻是海洋中的主要浮遊藻類之一,在地球碳氧等元素循環中起重要作用。硅藻含有巖藻黃素、葉綠素c、矽甲藻黃素等與綠色光合生物不同的光合色素,具有特殊的光能捕獲、能量傳遞和光保護機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團隊致力於光合膜蛋白三維結構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破解羽紋綱硅藻-三角褐指藻的FCP(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捕光天線二聚體的1.8埃解析度晶體結構(Science,2019),描述FCP中葉綠素a,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的精確結構信息。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
    硅藻是一種真核單細胞藻類,它的細胞最外層是矽質(主要是二氧化矽)細胞壁,因此硅藻細胞常常形成美麗、規則的幾何形狀。根據硅藻殼的結構和形狀,可分為輻射對稱的中心綱和兩側對稱的羽紋綱。同時,由於其在海洋中巨大的生物量,每年可以為地球提供20%左右的初級生產力,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元素循環(碳、氮、氧、矽等元素)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海洋中,可見光的穿透作用會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越來越弱,而其中藍綠光和綠光的穿透力最強。為了捕獲和利用更多的太陽光能,浮遊藻類各顯其能,藍藻和紅藻等進化出藻膽體來捕獲綠光,而硅藻、甲藻和褐藻等演化出特有的捕光天線體系。
  • 植物所等解析硅藻PSI-FCPI超級複合物2.38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硅藻是海洋中的主要浮遊藻類之一,在地球碳氧等元素循環中起重要作用。硅藻含有巖藻黃素、葉綠素c、矽甲藻黃素等與綠色光合生物不同的光合色素,具有特殊的光能捕獲、能量傳遞和光保護機制。近期,植物所團隊與隋森芳團隊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硅藻PSI-FCPI超級複合物2.38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研究發現,硅藻PSI-FCPI的反應中心有12個亞基,新發現的PsaR和PsaS亞基可能分別參與穩固外圍FCPI天線和從FCPI亞基向PSI核心的能量傳遞。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3.2 土壤元素循環的微生物驅動機制(1)土壤關鍵元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土壤碳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氮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磷轉化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碳、氮、磷轉化的微生物關聯機制及其微生物組特徵;土壤中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微生物耦合循環機理;土壤關鍵元素微生物過程的生態計量化學特徵及規律。(2)土壤關鍵過程的微生物生理驅動機制。
  • 廣州地化所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黏土礦物是一類具有納米結構的含水層狀矽酸鹽礦物,廣泛分布於地球表層系統,對關鍵帶的物質循環具有重要影響。與此同時,黏土礦物的形成與演化不僅能很好地指示古氣候、古環境的演變,而且很可能是早期生命孕育和演化的催化劑和反應器。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I」
    硅藻是一種真核單細胞藻類,它的細胞最外層是矽質(主要是二氧化矽)細胞壁,因此硅藻細胞常常形成美麗、規則的幾何形狀。根據硅藻殼的結構和形狀,可分為輻射對稱的中心綱和兩側對稱的羽紋綱。圖1 硅藻(圖片來自網絡)硅藻可以在海水、淡水、半鹹水和潮溼的土壤中生存,特別是在海洋中,數量巨大,多達10萬種,是海洋浮遊藻類的主要組成。同時,由於其在海洋中巨大的生物量,每年可以為地球提供20%左右的初級生產力,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元素循環(碳、氮、氧、矽等元素)中發揮重要作用。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2019年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5家編輯部共推薦了320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皆是在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2019年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5家編輯部共推薦了320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皆是在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 基於不同分析方法研究磷酸根在礦物表面吸附機制的進展
    作者:嚴玉鵬,王小明,熊  娟,王  慧,胡  震,劉  凡,譚文峰,馮雄漢單位: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下遊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卷期:《土壤學報》2020年第57卷第1期磷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也是聯繫生態系統中生物與非生物作用的關鍵元素
  • 中國科學家完成「奇葩」光合物種硅藻首個光合膜蛋白結構解析研究
    硅藻的細胞結構和葉綠體形態。a:中心綱硅藻(中心對稱的矽質細胞壁);b:羽紋綱硅藻(兩側對稱的矽質細胞壁);c:三角褐指藻細胞中緊湊的細胞核(靛藍色)、線粒體(紅色)和葉綠體(綠色)排布;d:南極海冰中的硅藻。
  • 界面超導體系與拓撲半金屬體系的表面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研究獲進展
    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在凝聚態物理中極為重要,不僅與材料的熱力學、載流子動力學等宏觀物理性質密切相關,還在超導電子配對、電荷密度波的形成等微觀物理現象中起到重要作用。該譜儀可以對表面元激發進行高分辨、高效率的測量,能夠給出電子、晶格及其集體激發的綜合信息,是研究低維材料體系電子-聲子等多體相互作用的利器。  近年來,利用此2D-HREELS系統,SF06組在界面超導體系FeSe/SrTiO3的晶格動力學和電子-聲子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項進展。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然而, 固態電解質的本徵電化學性能及其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限制了全固態電池的實際應用。尤其在正極結構中,包括活性物質、導電劑和固態電解質等在內的不同組分之間固-固界面的穩定性限制了電池的容量發揮和循環壽命,是阻礙電池性能 提升的主要瓶頸。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儘管多數水會在150-200 km的深度從洋殼中釋放出來,但在冷的俯衝環境下,水還可通過儲存在硬柱石(lawsonite)和高密度含水鎂矽酸鹽(DHMSs)等礦物,或者以含羥基(OH)的名義無水礦物(NAMs)形式進入地幔更深處(Iwamori,2007;鄭永飛等,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