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不同分析方法研究磷酸根在礦物表面吸附機制的進展

2021-02-13 土壤學報

作者:嚴玉鵬,王小明,熊  娟,王  慧,胡  震,劉  凡,譚文峰,馮雄漢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下遊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

卷期:《土壤學報》2020年第57卷第1期

磷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也是聯繫生態系統中生物與非生物作用的關鍵元素。對磷酸根在礦物表面吸附反應機制的深入認識,有助於了解其在陸地和水環境中的形態、遷移、轉化和生物有效性。

論文總結了磷酸根在常見(土壤)礦物表面吸附機制的研究進展。各種分析技術或方法,如OH-釋放量分析、Zeta電位分析(電泳遷移率測試)、等溫滴定量熱法、原子力顯微鏡X射線光電子能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波譜、X射線吸收光譜、表面絡合模型、量子化學計算等,均以不同方式揭示磷酸根在不同礦物體系的吸附機制。磷酸根的吸附量與OH-釋放量之間的化學計量關係可用來揭示吸附過程。原子力顯微鏡可直接「觀察」磷酸根在礦物表面形成鐵磷、鈣磷沉澱的過程,原位揭示可溶性磷在礦物表面固定、沉澱形成及其溶解等動力學過程和微觀機制。紅外光譜對磷酸鹽配位環境和分子對稱性非常敏感,可以揭示磷酸根的吸附機制,區分內圈和外圈絡合物,其原理是基於不同絡合物的分子對稱性不同,紅外吸附峰存在差異。固態單脈衝核磁共振技術(31P NMR)可以基於化學位移來區分內圈絡合物、外圈絡合物和表面沉澱物,核磁雙共振技術能夠對磷酸根在礦物表面的分子構型、質子化狀態做出更深入的分析(1)。利用磷K邊XANES/EXAFS可定量分析磷在礦物組分上的吸附分配,定性分析磷在礦物表面的配位機制、磷酸根的吸附-沉澱轉化(2)。表面絡合模型是一類使用平衡吸附數據在分子水平描述雙電層的化學模型,採用表面活性位點與吸附質之間發生的絡合反應來描述吸附過程(3)。

圖1 雙齒和單齒的磷表面絡合物結構模型

圖2 基於P-EXAFS數據提出的磷酸根在針鐵礦表面吸附模型

圖3 磷酸根在水鐵礦表面形成內圈絡合物

磷酸根在礦物(尤其是鐵、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通常伴隨著水基和羥基的交換。一般認為磷酸根在礦物表面主要形成雙齒雙核、單齒單核內圈絡合物,且受pH的影響較大。pH以及磷酸根在礦物表面的吸附密度影響內圈絡合物的質子化狀態。在低pH、高磷濃度、較高反應溫度、較長吸附時間,以及弱晶質礦物吸附等條件下礦物表面吸附的磷可在礦物表面轉化形成含磷的表面沉澱,造成礦物溶解轉化以及磷生物有效性的進一步降低。

今後的研究重點應更多地關注:(1)吸附歷程的速率及機制研究;(2)磷酸根在弱晶質與晶質礦物體系的吸附差異,單一礦物、多相與真實環境體系的吸附差異;(3)加強對吸附與沉澱反應的界定與區分,明確兩者在不同體系的差異。

南方紅壤丘陵區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進展

土壤-水環境中二苯砷酸汙染及其修復研究進展


《土壤學報》工作微信

相關焦點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黏土礦物——天生的吸附材料
    黏土礦物通常由矽氧四面體片和鋁氧八面體片以不同比例通過共用氧連接起來的層狀結構,具有比表面積大、陽離子交換能力強、能夠對重金屬及有機質吸附等特性,是理想的汙染物吸附材料。1、膨潤土膨潤土是一種以蒙脫石為主要成分的含水層狀矽酸鹽礦物,天然膨潤土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其自身具有較強的膨脹性和吸附能力,作為一種吸附材料,在我國有著豐富的儲量,具有價格低廉、性質穩定的特點。近幾年,許多學者對膨潤土進行改性,提高其吸附淨化能力,為未來製備新型的汙水處理材料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 武漢巖土所基於土水密度的黏土吸附水確定方法取得進展
    在黏土或膨脹土中,毛細作用和吸附作用是土顆粒與水相互作用的主要組成部分。毛細作用由氣液界面的表面張力控制,主要取決於孔隙的幾何尺寸進而依賴於邊界條件。吸附作用主要由短程範德華力和長程庫侖力控制,依賴於礦物的表面特性如比表面積和陽離子交換能力等。如何科學的定義及定量確定吸附水的含量是巖土工程及水文地質多個領域中的難點問題。
  • 廣州地化所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高嶺石化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2:1型黏土礦物向1:1型黏土礦物轉變的反應,但目前對其反應過程與機制還存在不同認識,即固相轉變(solid-state transformation)和溶解-再結晶(dissolution-recrystallization)。
  • 粘土礦物重金屬吸附材料
    粘土礦物結構間包含著可以自由交換的無機陽離子,並且有一部分氧原子電子露在晶體表面上,從而使得粘土礦物具有了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具有自淨能力兩種截然相反的能力。同時,顆粒細小、不飽和電荷、比表面積巨大和層間域存在吸附水和陽離子這些特性決定了粘土礦物理想的吸附性。2、粘土礦物在重金屬吸附中的應用大量研究表明,直接使用粘土礦物(如蛭石、膨潤土、海泡石等)或者經過簡單活化處理後,都顯示了對重金屬離子較好的吸附效果。
  • 環境礦物材料在土壤汙染治理方面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另一方面土壤汙染與流動性較強的水體汙染和大氣汙染不同,其最大的特徵就是易積聚性,長期的積累令土壤汙染很難被輕易去除。解決這一難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強土壤的自淨化能力,令土壤能夠以一定的速率自行處理汙染物,達到一種動態平衡,而賦予土壤這種自淨化能力的物質正是其中的環境礦物材料。
  • 含鋁矽礦物預脫矽工藝研究進展
    目前常採用的含鋁礦物預脫矽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一、物理法物理方法脫矽的特點是:以天然形態除去含矽雜質礦物,降低鋁土礦礦石中SiO2的含量。物理脫矽是鋁土礦預脫矽的主要方法,但是用這種方法對粉煤灰預脫矽目前尚未見相關報導。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團隊將分子動力學模擬(MDS)與密度泛函理論(DFT)應用於土壤汙染界面化學過程的研究,從分子水平分別揭示了草甘膦和甲基汞與土壤固相組分互作的微觀機制。土壤作為一種複雜的多相體系,含有豐富的粘粒礦物和有機質等固相組分,它們是比表面大、表面活性高的細小顆粒,可與外源汙染物相互作用,進而影響汙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遷移和最終歸宿。
  • 論文推薦|閔凡飛等:基於水化膜弱化促進煤泥脫水的機理及試驗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1)基於量子化學/分子動力學,從原子/分子層面揭示了煤泥顆粒界面疏水調控藥劑與分子競爭吸附作用機制。(2)理論計算與試驗驗證相結合,提出了通過弱化煤泥顆粒表面水化膜促進煤泥高效脫水新方法。
  • [論文薦讀]肌原纖維蛋白對揮發性風味物質吸附作用研究進展
    不同程度的氧化會使肌原纖維蛋白摺疊、伸展和聚集程度發生不同變化,造成不同氧化程度的肌原纖維蛋白與風味化合物的結合常數、吸附效率也有較大差異。肌原纖維蛋白的功能特性與其結構直接相關,肌原纖維蛋白結構的變化間接影響其對風味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但肉製品加工過程中,有些肌原纖維蛋白的功能特性無法滿足實際生產需求,因此需要通過物理、化學等方法對其進行相應的改性,從而形成產品的獨特風味。
  • 生物樣品中生物素的酶聯免疫吸附分析兩種包被方法的比較研究
    生物樣品中生物素的酶聯免疫吸附分析兩種包被方法的比較研究 2014-09-18 17:07:00 來源: 瀏覽: 次 生物樣品中生物素的酶聯免疫吸附分析兩種包被方法的比較研究通過對用豬肺炎黴漿菌包被或用其兔抗體包被兩種方法的比較研究
  • 多孔單晶扭曲表面增強乙烷脫氫研究獲進展
    多孔單晶晶格結構清晰、化學組分精準、終止表面明確,可構築連續高度扭曲活性表面及精細結構,對於研究各類實際催化反應中的表面結構及催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重點專項、國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聯合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B等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謝奎課題組通過晶格重構策略生長出了2 cm尺寸具有三維連通孔道結構的介孔Nb4N5和MoN單晶,精準控制了晶面取向,並在扭曲表面上構築了清晰的不飽和活性位點包括Nb-N1/5、Nb-N2
  • 分子尺度觀察水分子在二氧化鈦表面上的吸附活化和反應研究獲進展
    為了實現在原位環境電鏡中直接觀察到水分子在二氧化鈦表面的吸附結構和反應過程,浙江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在二氧化鈦001型重構表面進行實驗該重構表面有序分布著高活性凸起陣列,吸附在其上的水分子的有序排列為電鏡觀察提供了充分的襯度。
  • 腐殖酸吸附行為的研究
    腐殖酸吸附行為的研究進展[J]. 化肥工業, 2016,43(6):5-8.吸附是遷移抗生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腐殖酸有機質可以有效吸附抗生素,減少其對環境的危害。張晶等研究了針鐵礦-腐殖酸的複合物對泰樂菌素的吸附。針鐵礦與腐殖酸通過成鍵的方式結合,形成的複合物雖然改變了針鐵礦表面的化學特性,但並未改變針鐵礦的晶體結構。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黏土礦物高嶺石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礦物學家》。  黏土礦物是一類具有納米結構的含水層狀矽酸鹽礦物,廣泛分布於地球表層系統。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Angew: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王洪宇副教授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在微納米體系表面彈性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在微納米體系表面彈性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中國高校之窗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9-08   今日/總瀏覽:1/3270
  • 多相光催化甲苯選擇性氧化研究進展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尹雙鳳課題組從光催化反應機制、催化劑類型(包括TiO2基、Bi基、CdS基、g-C3N4基等)等方面進行綜述和總結, 分析了近10年來甲苯光催化選擇性氧化的研究進展, 最後結合課題組在該方面的研究積累和認識, 對甲苯光催化選擇性氧化高效催化劑設計、製備以及光催化反應機制和高效光催化反應器的研發等方面進行了展望。
  • 硅藻驅動的矽-鋁地球化學共循環及其所涉礦物界面作用研究獲進展
    基於全球海洋和湖泊生物矽的沉積率數據,該研究提出,賦存於湖泊沉積生物矽骨架中的鋁構成了地球的一個重要鋁匯,其年沉積量的規模堪比海洋生物矽所構成的鋁匯。該研究還指出,湖泊硅藻生物矽的溶解率因其高鋁含量而顯著降低,有利於提高湖泊硅藻驅動的「生物泵」固碳效率;該效應對揭示湖泊體系的固碳作用機制及其影響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