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教會,人數不多,麻煩不少。幾年前,他們想出一個好主意,決定乾脆把財務管理外包,由會計事務所直接管理收,管理支。自此以後,問題雖然沒有根絕,但確實少了很多。辦法不失為創新,只是聽起來有些荒唐。不過,「聽來」如此,想來未必。首先,行政管理不再是新事,時下有流行進修法律博士學位,同時修習工商管理(MBA)碩士,順理成章。有些神學院,教牧博士則兼修管理碩士。其次,另一潮流「外包」(Out-sourcing),工商業行之已久,是為了省費,財務交由專業人士處理,省錢又可靠,哪妨礙其算為好事?如果從「業績」判斷,說來慚愧,教會機構雖錢少,麻煩可多,所以該思考,該學習,進步。教會明悟而講求行政管理,這還不是很久的事。現在既然不影響神學信仰,新,未必是錯。
再從聖經看來,教會行政管理,是從什麼開始,又怎麼開始的?
當然,教會管理必須先有教會。舊約教會是以色列人被主召出埃及,經過四百多年形成的奴隸文化,乍獲得自由的新生活,毛病哪還少得了?在神全家盡忠的領袖摩西,一天到晚坐在帳幕裡,審理會眾的糾紛,多半是雞毛蒜皮的爭競,人數多,長隊排上一整天,有的人因此疲憊不堪。摩西的嶽父是米甸祭司葉忒羅,當然不能給神的子民作信仰指導;但在行政管理方面,摩西絕不以人廢言。
專業的建議,是教導和管理分工,也就是各司教政責任:
「…你要替百姓到神面前,將案件奏告神;又將律例和法度教訓他們,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作的事。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叫他們隨時審判百姓,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裡,小事他們自己可以審判。這樣,你就輕省些,他們也可以同當此任。你若這樣行,神也這樣吩咐你,你就能受得住,這百姓也都平平安安歸回他們的住處。」(出埃及記18:19-23)
基本上,這分層負責的體系,是宗教指導行政。既十分合理,也不是盲目效法世界,而是由神作決定。當然,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參與行政的人,自然是以色列人,所以是分工,並不是外包;候選人的基本條件,非僅重「有才能的人」,還必須同時「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這不僅是教職人員的條件,也是任何公眾服務的條件。如果真找不到這樣的人,就寧缺勿濫。
新約教會是五旬節後,由耶路撒冷開始的,行政管理自然免不了也由那裡開始。起初是不怎麼光彩的局面。廚房裡冒出了紛爭的氣:說希臘話的信徒們,認為在供應寡婦的事上,對他們的族群不公。這引起使徒們注意到牽涉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務太多,影響到主要的事奉:「祈禱傳道」;並為了調適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由使徒簡選七人委員會(使徒行傳6:1-7),受託管理事務。他們都是希臘名字。這不僅滿足表意的要求,也表示希臘式的行政機制。使徒行傳沒有直接使用「執事」為職稱,但泛指「服事」(參馬可福音10:45),保羅自稱為「執事」(羅馬書15:8),用為教會職務(腓立比書1:1;提摩太前書3:12);有時作為教職的統稱(提摩太前書4:6),同於「服務員」,亦可譯作「僕人」。
受託擔任管理教會的資格,首重個人品德,「不貪不義之財,要存清潔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奧秘。」(提摩太前書3:1-13),並且善於管理自己的家,才可行政有效益,治理神的家,達到有條有理。
古裡安
現代以色列的「國父」古裡安(David Ben-Gurion, 1886-1973),為建國首任總理(1948-53)。有位拉比邁蒙(Yehuda Leib Maimon)時任宗教部長,請求恢復古代的大議會。古裡安諷刺的回答,你得先找到合於摩西五經規定資格,「恨不義之財」的人。舌尖嘴利的邁蒙立即說:「給我足夠的錢,我就能找到恨不義之財的人,充任七十一席成員。」也許,這與主張「厚俸養廉」者的理論相似;不過,如果俸太過厚,乾脆該稱為「分贓」(spoil);可惜,這樣作來,把弄錢為服務的目標,就會消滅奉獻精神,更減低公眾信託,不是不嚴重的事。到底還是拉比庫拉(Irwin Kula)說得不錯:「把人民從埃及帶出來容易,把埃及從人裡面驅除更難。」這該不息的努力。
屬世界的人,與屬主的人,歸屬既然不同,價值觀念自然也不同;在技術和法理上,確有共通之處,而且我們也應當順從法律行事,不容有不軌的境況。不論領袖如何花言巧語,或表現屬靈,絕不容把教會財務,作任何私人的ATM。所以,如果教會有合法並有公信的財務管理,自然是好事。只要有低於專業標準的顧慮,必須加以提高,務求保持並超越一般水平。如果由於會友的知識無法作到,常識告訴我們,則需仰賴「今世之子」的智慧,不得已交由專業人員處理,以求達到負責與可信,未始不是可行之道。
說到這裡,時值年終結算,有些教會機構,可能面對困難;也許,該考慮新方法,新出路,早為之計。要記得:不要倚靠自己如何的聰明,作出帳面如何好看,主實在是有的,如果所事奉的是那位公義全知的主,人總是要準備在祂的面前交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