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澳中理事會(ACC)成立40周年之際,「英語發展史」微信公眾號推出三篇紀念文章,專門講述澳大利亞英語中跟中國有關聯的一些常用詞彙。下篇內容包括joss, mandarin以及14種亞洲蔬菜的澳大利亞英語名稱。
前兩篇的內容有dim sim,yum cha和(fair)dinkum的出處; 以及daigou,baijiu和scab的特殊含義。本篇的內容包括joss, mandarin以及14種亞洲蔬菜的澳大利亞英語名稱。
關於Joss, joss house 和 joss stick
新版《麥誇裡詞典》收錄了joss,joss house和joss stick三個詞條。依據《麥誇裡詞典》的解釋,joss house指19世紀華人在澳大利亞建立的「廟」;而joss stick指的是「香」(祭祀祖先或神佛的細條香)。
依據《新牛津英語詞典》,joss house和joss stick中的joss起源於19世紀的澳大利亞,但沒有標明具體出自澳洲何種語言。在美國人編纂的各類英語詞典中,joss多指中國人「室內供奉的神像」。當然,美國也有中國人建的joss house。
位於澳洲Bendigo的Joss House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澳大利亞,華人供奉的「神」被稱為joss。許多人澳大利亞人對此感到迷惑不解,有些人以為joss是漢語方言「神」的音譯。其實,粵語(包括粵語各方言)中「神」的讀音與joss沒有關聯。新版《麥誇裡詞典》的編纂者認為,joss一詞源自華人皮欽語。但是,如果進一步解釋的話,我們可以說joss本是廣東人對葡萄牙語deos(上帝)一詞的訛化。葡萄牙語中「神」即西班牙語的Dios, 二者同出自拉丁語的deus。在印度尼西亞爪哇語中,dejos一詞也是同樣的含義。
葡萄牙人早在16世紀末就開始在澳門建教堂,因此廣東人很早就知道西方的「神」是deos。19世紀來到澳洲淘金的華人,並沒有意識到英語中的「神」和葡萄牙語中的「神」用的是不同的詞。
清朝末年,飄洋過海的華人把葡萄牙語deos訛化成joss並帶到了澳洲。在澳洲,講英語的澳洲白人以為華人口中的joss是個漢語詞。那時的華人,懂英語的寥寥無幾,即使個別人會說一點皮欽英語(洋涇浜英語的前身),但對華人群體來說,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在澳洲與白人的交流過程中,黃人的本意是為了拉近與白人的距離,結果弄巧成拙,黃人用了一個令白人莫名其妙的「神」。Joss是在澳大利亞「新金山」出現的新詞,是「詞彙循環借用」的又一例證。
單詞mandarin最初指滿清時期的「官員」(大人,即官人)。作「官員」講的mandarin現在含有貶義,已不再使用。英語中的mandarin(官員)借自葡萄牙語的mandarim,而葡萄牙語mandarim最初借用的是漢語方言「滿大人」的讀音,又是循環借用。
大寫的Mandarin在過去也指「官話」(清朝時期的漢語),現在還有人經常用Mandarin(Mandarin Chinese的簡稱)指漢語普通話。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橙子」叫做orange;「橘子」俗稱「桔子」,全稱是mandarin orange。那麼,為什麼「橘子」被稱為mandarin orange呢?那是因為橘子的原產地在中國。人口的流動,常常意味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同時也意味著新詞的出現。
因為mandarin orange在澳大利亞很常見,皮薄水多,特別好吃,而且很便宜。所以很快,mandarin orange在澳洲就被簡化成mandarin了。在澳大利亞,橘子是mandarin,而它的全稱mandarin orange早已被人們遺忘了。
澳洲橘子mandarin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新版《麥誇裡詞典》還收錄了與單詞mandarin 相關的另外兩個詞條:mandarin collar和mandarin duck,前者指漢族服裝的「立領」,後者指「鴛鴦」。因為這兩個詞在澳大利亞不常見,因此,它們也就沒有像mandarin orange那樣被簡化。
依據《麥誇裡詞典》,用mandarin指澳大利亞「橘子」的時候,這個單詞還可拼寫為mandarine(末尾加字母e,但讀音不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mandarin比mandarine更常見。
為便於交流,澳大利亞於2005年11月7日公布了14種蔬菜的標準名稱。為什麼要統一這14種蔬菜的英語名稱呢?原來,這14種蔬菜的原產地都在亞洲,而亞洲移民的語言又有多樣性的特點,結果出現了亞洲蔬菜名在澳大利亞各地不統一的情況。這就是澳大利亞統一亞洲蔬菜英語名稱的原因。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亞洲蔬菜圖片。你肯定吃過這些蔬菜,你也許知道其中一些蔬菜的漢語名稱(包括你家鄉話的稱呼),但是,你肯定不知道它們經澳大利亞統一後的英語名稱。
原產於亞洲的蔬菜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為弄清楚這些蔬菜的漢語名稱,《英語發展史》作者曾經在不同課堂上問過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也請教過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和一些飯店的廚師,其中詢問菜農的情景最有意思:面對明顯不同的三種蔬菜,作者問:這是什麼菜?答:這是白菜。他指著第二種菜問:這是什麼菜?答:這也是白菜。他指著第三種蔬菜問:這是什麼菜?答:這是另一種白菜。
1.在漢語中,「白菜」有不同的名稱:大白菜、黃牙白菜、結球白菜、黃牙菜、黃矮菜、黃白。在澳大利亞,統一後的「白菜」名稱是wombok,源自粵語「黃白」的讀音。
白菜(Wombok)
2.漢語中的「油菜」,也稱「白菜」或「小棠菜」。統一後的「油菜」叫做pak choy,也可以稱作baby pak choy。
油菜(Pak Choy or Baby Pak Choy)
3.漢語中的「矮腳奶白菜」,也叫「小白菜」或「不結球白菜」。統一後的名稱是baby buk choy。
矮腳奶白菜(Baby Buk Choy)
4. 漢語中的「高腳白菜」,有人叫它「白菜」,也有人把它叫做「油白菜」,還有人稱它為「上海白」。統一之後,這種菜叫做buk choy。
高腳白菜(Buk Choy)
5.漢語中的「橄欖菜」,還可以叫做「芥蘭」、「芥藍」或「白花芥藍」。重新命名以後,「橄欖菜」的名稱既可以是gai lan,也可以是Chinese broccoli。單詞broccoli在澳大利亞有兩種讀音:['brɒkəlɪ] 或 ['brɒkəlaɪ]。
橄欖菜(Gai Lan)
6.漢語中的「蓋菜」,也叫「芥菜」或「芥菜頭」。統一之後,它的名稱是gai choy。
蓋菜(Gai Choy)
7.漢語中的「雞毛菜」,也叫「小菜心」。統一後,它的名稱是baby choy sum。
雞毛菜(Baby Choy Sum)
8.漢語中的「菜心」,統一後叫做choy sum。
菜心(Choy Sum)
9.漢語中的「莧菜」有多個不同的名稱:青香莧、紅莧菜、野刺莧、米莧、小米菜。統一之後,這種菜只有en choy這一個稱呼。
莧菜(En Choy)
10.漢語中的「空心菜」,也稱「通菜」。 統一以後,「空心菜」名稱是kang kong。
空心菜(Kang Kong)
11. 漢語中的「白蘿蔔」,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是white radish。
白蘿蔔(White Radish)
12.漢語中的「西葫蘆」,也叫「節瓜」或「毛瓜」。在澳大利亞英語中,「西葫蘆」現在是chi qua。
西葫蘆(Chi Qua)
13.漢語中的「木絲瓜」,也叫「聖瓜」或「無毛瓜」。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木絲瓜」現在的名稱是seng qua。
木絲瓜(Seng Qua)
14.漢語中的「八角絲瓜」也有多個不同的名稱:絲瓜、天羅、綿瓜、布瓜、天絡瓜。在澳大利亞英語中,「八角絲瓜」現在被稱作是sin qua。
八角絲瓜(Sin Qua)
統一亞洲蔬菜的名稱,肯定有利於商業流通。如果我訂購100公斤sin qua,而你給我送來100公斤seng qua,那就是你的錯了。當然,我們也可提出質疑,統一名稱的出現到現在已經10多年了,這些新名稱是不是已經被絕大多數澳大利亞人接受了呢?總體來說,澳大利亞統一亞洲蔬菜的英語名稱是一件好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澳大利亞人的良苦用心。
如果去了澳大利亞,你還會記住這些蔬菜的英語名稱嗎?在中國,如果你跟講英語的人一起吃飯,遇到這些蔬菜時,你能用英語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致謝: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外語學院西班牙語系李彥老師的幫助!感謝來自西班牙的博士生艾符的幫助!感謝澳門大學翻譯方向博士生高明(Bill)的幫助!對撰寫本文提供幫助的還有澳門朋友霍潤等人。謝謝各位!
引自中文圖書
《英語發展史》
(張勇先,外研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