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英語中的漢語成分(下)

2021-02-13 英語發展史

摘要:

在澳中理事會(ACC)成立40周年之際,「英語發展史」微信公眾號推出三篇紀念文章,專門講述澳大利亞英語中跟中國有關聯的一些常用詞彙。下篇內容包括joss, mandarin以及14種亞洲蔬菜的澳大利亞英語名稱。  

前兩篇的內容有dim sim,yum cha和(fair)dinkum的出處; 以及daigou,baijiu和scab的特殊含義。本篇的內容包括joss, mandarin以及14種亞洲蔬菜的澳大利亞英語名稱。

關於Joss, joss house 和 joss stick

新版《麥誇裡詞典》收錄了joss,joss house和joss stick三個詞條。依據《麥誇裡詞典》的解釋,joss house指19世紀華人在澳大利亞建立的「廟」;而joss stick指的是「香」(祭祀祖先或神佛的細條香)。

依據《新牛津英語詞典》,joss house和joss stick中的joss起源於19世紀的澳大利亞,但沒有標明具體出自澳洲何種語言。在美國人編纂的各類英語詞典中,joss多指中國人「室內供奉的神像」。當然,美國也有中國人建的joss house。

位於澳洲Bendigo的Joss House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澳大利亞,華人供奉的「神」被稱為joss。許多人澳大利亞人對此感到迷惑不解,有些人以為joss是漢語方言「神」的音譯。其實,粵語(包括粵語各方言)中「神」的讀音與joss沒有關聯。新版《麥誇裡詞典》的編纂者認為,joss一詞源自華人皮欽語。但是,如果進一步解釋的話,我們可以說joss本是廣東人對葡萄牙語deos(上帝)一詞的訛化。葡萄牙語中「神」即西班牙語的Dios, 二者同出自拉丁語的deus。在印度尼西亞爪哇語中,dejos一詞也是同樣的含義。 

 

葡萄牙人早在16世紀末就開始在澳門建教堂,因此廣東人很早就知道西方的「神」是deos。19世紀來到澳洲淘金的華人,並沒有意識到英語中的「神」和葡萄牙語中的「神」用的是不同的詞。

清朝末年,飄洋過海的華人把葡萄牙語deos訛化成joss並帶到了澳洲。在澳洲,講英語的澳洲白人以為華人口中的joss是個漢語詞。那時的華人,懂英語的寥寥無幾,即使個別人會說一點皮欽英語(洋涇浜英語的前身),但對華人群體來說,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在澳洲與白人的交流過程中,黃人的本意是為了拉近與白人的距離,結果弄巧成拙,黃人用了一個令白人莫名其妙的「神」。Joss是在澳大利亞「新金山」出現的新詞,是「詞彙循環借用」的又一例證。

單詞mandarin最初指滿清時期的「官員」(大人,即官人)。作「官員」講的mandarin現在含有貶義,已不再使用。英語中的mandarin(官員)借自葡萄牙語的mandarim,而葡萄牙語mandarim最初借用的是漢語方言「滿大人」的讀音,又是循環借用。

 

大寫的Mandarin在過去也指「官話」(清朝時期的漢語),現在還有人經常用Mandarin(Mandarin Chinese的簡稱)指漢語普通話。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橙子」叫做orange;「橘子」俗稱「桔子」,全稱是mandarin orange。那麼,為什麼「橘子」被稱為mandarin orange呢?那是因為橘子的原產地在中國。人口的流動,常常意味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同時也意味著新詞的出現。

因為mandarin orange在澳大利亞很常見,皮薄水多,特別好吃,而且很便宜。所以很快,mandarin orange在澳洲就被簡化成mandarin了。在澳大利亞,橘子是mandarin,而它的全稱mandarin orange早已被人們遺忘了。

澳洲橘子mandarin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新版《麥誇裡詞典》還收錄了與單詞mandarin 相關的另外兩個詞條:mandarin collar和mandarin duck,前者指漢族服裝的「立領」,後者指「鴛鴦」。因為這兩個詞在澳大利亞不常見,因此,它們也就沒有像mandarin orange那樣被簡化。

 

依據《麥誇裡詞典》,用mandarin指澳大利亞「橘子」的時候,這個單詞還可拼寫為mandarine(末尾加字母e,但讀音不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mandarin比mandarine更常見。

為便於交流,澳大利亞於2005年11月7日公布了14種蔬菜的標準名稱。為什麼要統一這14種蔬菜的英語名稱呢?原來,這14種蔬菜的原產地都在亞洲,而亞洲移民的語言又有多樣性的特點,結果出現了亞洲蔬菜名在澳大利亞各地不統一的情況。這就是澳大利亞統一亞洲蔬菜英語名稱的原因。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亞洲蔬菜圖片。你肯定吃過這些蔬菜,你也許知道其中一些蔬菜的漢語名稱(包括你家鄉話的稱呼),但是,你肯定不知道它們經澳大利亞統一後的英語名稱。

原產於亞洲的蔬菜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為弄清楚這些蔬菜的漢語名稱,《英語發展史》作者曾經在不同課堂上問過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也請教過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和一些飯店的廚師,其中詢問菜農的情景最有意思:面對明顯不同的三種蔬菜,作者問:這是什麼菜?答:這是白菜。他指著第二種菜問:這是什麼菜?答:這也是白菜。他指著第三種蔬菜問:這是什麼菜?答:這是另一種白菜。

1.在漢語中,「白菜」有不同的名稱:大白菜、黃牙白菜、結球白菜、黃牙菜、黃矮菜、黃白。在澳大利亞,統一後的「白菜」名稱是wombok,源自粵語「黃白」的讀音。

白菜(Wombok)

2.漢語中的「油菜」,也稱「白菜」或「小棠菜」。統一後的「油菜」叫做pak choy,也可以稱作baby pak choy。

油菜(Pak Choy or Baby Pak Choy)

3.漢語中的「矮腳奶白菜」,也叫「小白菜」或「不結球白菜」。統一後的名稱是baby buk choy。

矮腳奶白菜(Baby Buk Choy)

4. 漢語中的「高腳白菜」,有人叫它「白菜」,也有人把它叫做「油白菜」,還有人稱它為「上海白」。統一之後,這種菜叫做buk choy。

高腳白菜(Buk Choy)

5.漢語中的「橄欖菜」,還可以叫做「芥蘭」、「芥藍」或「白花芥藍」。重新命名以後,「橄欖菜」的名稱既可以是gai lan,也可以是Chinese broccoli。單詞broccoli在澳大利亞有兩種讀音:['brɒkəlɪ] 或 ['brɒkəlaɪ]。

橄欖菜(Gai Lan)

6.漢語中的「蓋菜」,也叫「芥菜」或「芥菜頭」。統一之後,它的名稱是gai choy。

蓋菜(Gai Choy)

7.漢語中的「雞毛菜」,也叫「小菜心」。統一後,它的名稱是baby choy sum。

雞毛菜(Baby Choy Sum)

8.漢語中的「菜心」,統一後叫做choy sum。

菜心(Choy Sum)

9.漢語中的「莧菜」有多個不同的名稱:青香莧、紅莧菜、野刺莧、米莧、小米菜。統一之後,這種菜只有en choy這一個稱呼。

莧菜(En Choy)

10.漢語中的「空心菜」,也稱「通菜」。 統一以後,「空心菜」名稱是kang kong。

空心菜(Kang Kong)

11. 漢語中的「白蘿蔔」,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是white radish。

白蘿蔔(White Radish)

12.漢語中的「西葫蘆」,也叫「節瓜」或「毛瓜」。在澳大利亞英語中,「西葫蘆」現在是chi qua。

西葫蘆(Chi Qua)

13.漢語中的「木絲瓜」,也叫「聖瓜」或「無毛瓜」。在澳大利亞英語中,「木絲瓜」現在的名稱是seng qua。

木絲瓜(Seng Qua)

14.漢語中的「八角絲瓜」也有多個不同的名稱:絲瓜、天羅、綿瓜、布瓜、天絡瓜。在澳大利亞英語中,「八角絲瓜」現在被稱作是sin qua。

八角絲瓜(Sin Qua)

統一亞洲蔬菜的名稱,肯定有利於商業流通。如果我訂購100公斤sin qua,而你給我送來100公斤seng qua,那就是你的錯了。當然,我們也可提出質疑,統一名稱的出現到現在已經10多年了,這些新名稱是不是已經被絕大多數澳大利亞人接受了呢?總體來說,澳大利亞統一亞洲蔬菜的英語名稱是一件好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澳大利亞人的良苦用心。

 

如果去了澳大利亞,你還會記住這些蔬菜的英語名稱嗎?在中國,如果你跟講英語的人一起吃飯,遇到這些蔬菜時,你能用英語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致謝: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外語學院西班牙語系李彥老師的幫助!感謝來自西班牙的博士生艾符的幫助!感謝澳門大學翻譯方向博士生高明(Bill)的幫助!對撰寫本文提供幫助的還有澳門朋友霍潤等人。謝謝各位!

引自中文圖書

《英語發展史》

(張勇先,外研社,2014年)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英語中的漢語成分(上)| 修訂版
    」微信公眾號將推出三篇紀念文章,專門講述澳大利亞英語中的漢語成分。澳大利亞英語中的dim sim,yum cha和fair dinkum都跟中國有關,它們都是華人語言文化在澳大利亞歷史上留下的印記。澳大利亞英語詞典中的dim sim是肉餡;美國英語詞典中的dim sum是肉餡和海鮮餡兒;而英國英語詞典中的dim sim是各種各樣的餡兒。
  • 澳大利亞英語中的漢語成分(中)
    」微信公眾號將推出三篇紀念文章,專門講述澳大利亞英語中跟中國相關的詞彙。中篇內容包括daigou和baijiu以及scab在澳大利亞英語中的特殊含義。  上篇講的是「點心」、「洋茶」,以及fair dinkum中dinkum的真正出處,即源自漢語方言的「頂級」,而不是「真金」。 本篇內容包括三個單詞。其中的daigou和baijiu分別借自漢語「代購」和「白酒」。
  • 漢語和英語語法:漢語句子成分和語序到英語簡單句五種基本句型!
    在從「結構+詞類」掌握句子成分及語序那篇圖文中已經介紹了漢語句子成分及其使用判斷方式,最後也介紹了現代漢語標準句子的結構也就是自然語序,本文繼續由此介紹漢語句子成分及自然語序到英語句子成分及英語簡單句五種基本句型的推理。
  •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在當今世界,如果沒有「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旗艦」(flagship)、「民調」(public opinion poll,也稱「民意測驗」)等外來成分,那麼漢語的表達就會失去一些必要的選擇。 漢語中的英語成分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英語借詞(音譯詞、意譯詞和字母詞),另一部分是英語借用語(也稱英式表達)。
  • 澳大利亞英語的特點
    單詞squatter就是一個例子:英語單詞squat的意思是「蹲」,但squatter指的不是「蹲著的人」(歐洲人不擅長「下蹲」,蹲下起不來)。早期殖民者中的強者看中一塊土地,用各種方法據為己有(「蹲下不起來」,佔著不走),澳大利亞英語把這類人稱作squatter,中文現譯為「大牧場主」。
  • 澳大利亞英語特點(修訂版)
    其次,英美人口中的[ei],常被澳大利亞人讀作[ai]。例如:澳大利亞人常用G』day mate(朋友,你好)聽起來像是漢語普通話的「格帶埋特」。在澳大利亞,人們見面打招呼時,不論上午、下午或晚上,都可以說G』day mate。
  • 澳大利亞墨爾本漢語教師:緊密聯繫漢語學習與學生就業
    在普遍寬鬆的西式教育環境下,她大概是學校唯一會因為學生沒做完課上練習而在休息時間把他們留下的教師。校長有時也拿她沒辦法,但學生很愛她,她帶的學生中文總是進步最快。  林金從未去過中國,特別喜歡與從中國來的老師聊天,她對中國的發展速度感到驚喜,並充滿了好奇。  好教師是提升漢語教學質量的關鍵。
  • 同心協力推進澳大利亞漢語教學
    來自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近200多名漢語教師、專家、教授、政府官員和出版界人士參加了本屆會議。南澳州督李文孝(Hieu Van Le,AM)先生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教育公參徐孝先生專程到會祝賀。大會由澳大利亞中文教師聯會副主席李復新博士代表主席林少蓮OAM和南澳中文教師協會主席BelindaDello-Lacovo共同主持。
  • 英語句子成分詳解:句子成分概述
    #單詞辨析#英語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句子結構:「主語+謂語」,這與漢語是相似的。「主語」是句子的話題,是信息傳遞的出發點;「謂語」是對話題所作的說明,是說話人說要傳遞的信息。英語句子的謂語是動詞性的,這就是說,謂語是以動詞為中心的。而在漢語中,謂語有的是:① 動詞性的,如:「我去北京。貓吃老鼠」;但也有:② 名詞性的,如:「那張桌子四條腿。今天星期一。」如果硬說「有三條腿、是星期一」,在漢語中反倒不自然。
  • 漢語中的「字母詞」、「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漢語中還存在「英語借用語」。關於「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的區別,請參見《英語發展史》第八章第五節「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就數量而言,尤其在科技領域和商貿行業,漢語中的「英語借詞」要比「英語借用語」多很多,但「英語借用語」目前的使用頻率比以往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 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當家教 教華人後代學漢語
    澳大利亞東海岸有一個海灘叫「危險角」,那是200年前庫克船長探險南半球大陸時觸礁翻船的地方。我在澳大利亞留學間隙做家教時,課堂就安排在這個海灘上。  我的學生是一家中餐館老闆的兩個孩子。男孩名叫尊尼·蔡,女孩名叫瑪麗·蔡,他們是澳大利亞的第三代華人移民,祖籍福建泉州。  第一天上課,我教了一到十的寫法和念法,並告訴他們漢字的結構規律。
  • 指稱語使用中自指偏誤的成因探究——以英語國家漢語學習者為例
    指稱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指稱現象貫穿語言本體的許多方面, 如詞彙、語義、句法、語用、話語分析等領域。當語言成分所指的特定對象(物理世界或語境預設中所指的「 對象」 在認知者心理世界的語篇表徵中被稱為「 實體」 )存在於語境之中, 對發話人來講是一個特指事物, 且他具有使用該語言成分指稱該特定對象的意圖, 那麼這種指稱用法在語用上是有指的。
  • 英語成語VS漢語成語(插圖版)
    一般來說,在漢語成語文化中,有陰就有陽(陰差陽錯),有水就有火(水深火熱),有小就有大(小題大做),有上就有下(上行下效),有先就有後(爭先恐後),有前就有後(瞻前顧後),有長就有短(長籲短嘆),有日就有月(日新月異),有山就有海(山盟海誓),有天就有地(天翻地覆)……再比如,為了保持平衡和對稱,表示身體部位的名詞會在漢語成語中「成雙成對」地出現。
  • 從用漢語承載中國到用漢語表達世界
    從漫長的歷史進程來看,漢語國際傳播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漢語是中華文化的「全息」載體,保存著豐富的中華文化信息。作為載「道」之「器」,它不僅記錄了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也構建起了中國人的精神空間,已成為重要的中國符號。漢語「走出去」,不僅蘊含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喻義,也在國際間傳遞和擴大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並在促進國際間人文交流中發揮著實際作用。
  • 普通話成澳大利亞第一通用外語 漢語熱持續升溫
    2014年9月25日訊,(記者 張意):近日,澳大利亞研究諮詢委員會發布的最新人口報告顯示,澳國內使用漢語普通話的人數佔總人口的1.5%以上,普通話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一通用外語。  沈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墨爾本好幾個地區只有一家中文學校,現在是一個區有三、四個中文學校,這種學校的不斷湧現,更能夠感受到學習中文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很多的澳大利亞本地的全日制英文學校,也把中文作為必修語言,「其實在澳大利亞很多學校都有第二外語,以前更多的第二外語是義大利語,或者德語、法語,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多的學校把中文,特別是普通話作為必修的第二語言,而且在各個學校當中
  • 英語句子成分劃分口訣 如何劃分句子成分
    英語句子成分劃分口訣 如何劃分句子成分 2019-04-20 12:19:41 來源:網絡資源
  • 趙清波:英語提高必備之英語&漢語的區別點滴
    五、漢語注重「前修飾」,英語注重「後修飾」(尤其是修飾名詞的定語)。漢語的定語(指修飾名詞或代詞的成分,通常由形容詞或同功能詞/句充當)無論多長,常放在中心語(通常是名詞)前。此外,大家還需注意: 漢語常把狀語放在被修飾的成分前面,英語中的狀語(指修飾形容詞/動詞/副詞/介詞短語/全句等的語法成分,通常由副詞或同功能詞/句充當)位置比較靈活。
  • 英語中常見的漢語詞彙
    漢語詞彙很早就進入歐洲的語言。至少從17世紀開始,一些表達中國特有事物的漢語詞彙就通過音譯或者借譯的手段進入英語。全音借入是英語借入漢語詞彙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借入速度最快和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考慮英語與漢語拼音的音似。
  • 英語與漢語知多少~
    最近在啃一些英語專著,學術性強,雖然初讀有點似懂非懂,但腦子裡還是留下了一些意識。今天來記錄一下我最近閱讀的一本書《英漢對比研究》。這本書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漢語與英語的內涵與文化,就像兩個自以為很熟悉的朋友,讀了此書,我才真正有所了解他們。由於文章專業術語較多,在這做了個知識的「搬運工」,把認為可以對以後的教學有所指導的在這做下總結和記錄,以便以後查閱參考。
  • 漢語教師志願者蘇彥伃在澳大利亞,最初的期待,最美的旅程
    從就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第一天起,我就期待著有那麼一天,能成為一名漢語教師志願者。 時至今日,我還清晰地記得,2018年7月9日,在經歷了飛機延誤、航班取消、改籤等一系列突發狀況後,在從煙柳畫橋的杭州起飛後的第50個小時,我終於來到了澳大利亞的珀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