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恰逢上海市教育工會成立的第七十個年頭,七十年櫛風沐雨,七十年砥礪前行,我們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攜手走過壯麗七十載。回望來時路,鬱郁滿芳華,奮鬥路上,每個人的努力與付出都值得銘記。上海市教育工會邀請其中的七十位嘉賓,向我們述說他們與教育工會的往事,集結成《話說七十年——上海市教育工會發展訪談錄》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傳承他們的精神,感受上海市教育工會七十年的光榮歷程。
陳國強
1963年11月出生,腫瘤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曾任上海市勞動模範協會科技教育系統分會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會成員,上海市教育系統勞模協會第三屆理事會會長。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他分別於2004年和2005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帶領所在學科團隊分別於2007年和2016年榮獲「上海市勞模集體」和「全國工人先鋒號」。
訪談實錄
2004年,我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2005年,被上海市教育工會和上海市總工會推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那時,四十歲出頭的我與教育工會結緣,並由此開始了與教育工會共成長的故事。
結緣
2005年,在上海市勞動模範協會科技教育系統分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上,作為理事會成員的我現場作了一席即興發言,給在場許多勞模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與會勞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多後來告訴我,她就是在那次會上第一次認識我,她說我的發言很真誠、坦率,富有激情,是個敢於講真話的人。
這是我在教育工會的第一次「亮相」,讓我與許多勞模結下不解之緣。自此之後,我經常參加教育工會組織的各種會議,根據會議的主題每次我都會作即興發言,比如我積極參與每年教師節期間舉行的「勞模座談會」,以科學家和勞模的身份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在教育工會每年組織的「新教師入師教育」大會上,我以為師為學的親身經歷,鼓勵新教師們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做學生喜歡的、讓學生難以忘懷的教師……在寬鬆、開放、活躍的氛圍中,全市科教系統的勞模們暢所欲言,老一輩教育家和年輕教師們真誠對話,年輕教師教書育人的熱情與激情也會由此被點燃。
我覺得教育工會為年輕教師搭建這樣的平臺非常有意義,對於年輕教師而言,聆聽前輩們的教育教學經歷進而被感化的過程特別重要,我自己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同行
2006年,我被任命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2010年,開始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併兼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回顧自己從一名教師和科技工作者走上領導崗位的經歷,在與教育工會一路同行發展的這十餘年曆程裡,我從中汲取了許多「精神養料」,並深受其影響。
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時任教育工會主席夏玲英在「教育工會建會60周年座談會」上作的《繼承、創新、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主題發言:學習光榮歷史、繼承優良傳統,這是激勵我們進一步發展彌足珍貴的財富,要把握當下、走向明天,必須先要了解昨天;在繼承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不斷追求工作理念、工作載體、工作機制、工作方式的創新;「共建共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核心內涵,「中國特色」的出路在共建,成果在共贏。
如果說繼承是基礎,創新是動力,堅持「共建共贏」則是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的關鍵,我把這些理念深入地貫徹到自己的管理實踐中,在醫學院推行了一項又一項的「改革」。當然,只要是「改革」必然會遭遇質疑與批評,比如「76後政策」,即1976年以後出生的青年教師和醫生無海外連續工作一年經歷的人員不能晉升高級職稱,「為什麼一定是1976年」「為什麼要推行這樣的改革」等各種聲音不絕於耳,但我堅信只有秉承「共建共贏」的理念,倒逼青年人才拓展國際視野、自我加壓,樂意成長,才能通過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醫學院乃至醫學事業未來發展的基石。如果沒有「共建共贏」的理念,就很難把小我融入大我,天天想的都是「我」怎麼樣,某個個體很難成長,某個學校、學科或團隊也很難有發展。
正是在「共建共贏」理念的支撐下,以「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胸懷,我帶領的學科團隊分別於2007年和2016年榮獲「上海市勞模集體」和「全國工人先鋒號」;2017年,我所在實驗室的黃雷教授榮幸地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從科學家到領導者,從勞模個人到勞模集體,身份轉變、榮譽加身讓我更加深知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在愈加功利和浮躁的社會堅守初心,絕不迷失自我,同時也激勵著我身邊的人共同前行。
鑄魂
2011年,我開始擔任上海市教育系統勞模協會第三屆理事會會長。在此之前,以勞模身份與教育工會相伴同行的這些年,我深切體會到教育工會營造的如同「家」一樣的溫暖氛圍,教育工會領導要求:「工會就是勞模的家,要為勞模服務好」,在我扛起勞模協會會長的重任後,總是想把勞模之「家」的氛圍營造得更加濃鬱。
之後,每半年左右勞模協會都會舉行一次非正式的勞模活動,因為「勞模」是一輩子的榮譽,即使已經從工作崗位退休的老一輩勞模,我也常常請他們來參加這樣的活動,以活潑輕鬆的方式「傳經送寶」,充分發揮勞模協會「傳幫帶」的作用,弘揚勞模精神,彰顯勞模風採。
在與勞模們「近距離」相處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深受勞模榜樣作用的影響,並對勞模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17年,在上海市教育系統勞模和優秀教師座談會上,我作為「資深勞模」曾對「勞模精神」作了一番詮釋:勞模精神是捨我其誰的主人翁精神,就是愛崗敬業,在甘於奉獻中追求有靈魂的、卓越的、捨我其誰的主人翁精神;勞模精神也應該是淡泊名利,在甘於寂寞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精神」;勞模精神更是艱苦奮鬥的拼博精神;勞模精神還是與時俱進,在勇於創新中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
這種理解除了來自我個人經歷的感悟,同時也受到老一輩勞模們言傳身教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在勞模們身上受到的影響,已經凝練在我的內心深處,不斷地在改造我的思想,在他們的引領下,我的心靈可以說都得到了淨化。
回顧這十多年來與教育工會之間共成長的故事,我深切體會到教育工會對我的成長起到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我的心中有著很重的分量,不僅讓我的言行舉止「紮根」了,更有一種「鑄魂」的力量,讓我始終堅持以「傳承一種信仰、一種精神」為己任,並堅信「弘揚勞模精神,彰顯勞模風採」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印記。
【來源:教師博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