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瓊琚
一
前幾日,廣東佛山南海警方接到報警稱,某商場內一名7歲小女孩偷拿玩具。
報警人竟然是小女孩的媽媽。
小女孩曾在店內偷拿過幾個扭扭蛋,再次經過的時候,被店員認出,店員打電話通知了小女孩的媽媽。
媽媽趕到後,無論怎麼詢問小女孩,小女孩都不承認自己偷了東西。為了給女孩一個教訓,媽媽想到了報警。
警察來後,對著小女孩一通拍照,接著詢問小女孩是否聽過犯罪和坐牢,並表示偷竊是一種違法行為,嚴重的話是要坐牢的。
最終,小女孩表示以後再也不會偷東西了。
眾多網友紛紛為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點讚,認為她沒有一味地偏袒自己的女兒,給了孩子一個很好教訓。
但我讀完這則新聞,內心卻很不是滋味。小女孩才7歲,當媽媽報警的時候,孩子該有多麼恐懼和絕望呀,最愛的媽媽不但不保護自己,還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和眾人一起攻擊自己。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期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
為了所謂的教育,媽媽甚至不顧孩子的天性,把小事化大,意圖用警察恐嚇孩子。
但恐嚇教育並不是真正的教育,恐嚇是威脅和控制,恐嚇教育對孩子百害無一利。
二、恐嚇教育後果嚴重
「你再不聽話,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你再搗蛋,叫醫生給你屁股扎幾針!」
「你要是再哭,小心狼來把你叼走!」
這些耳熟能詳的恐嚇言語,幾乎每一位家長教育孩子時,都會脫口而出。方法效果立竿見影,但父母殊不知,這種恐嚇式教育會危害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人提問,童年陰影真的會伴隨一生嗎?
有網友回答說:「是的,一輩子過不去,開心的時候還好,傷心崩潰的時候,它會像蟄伏的野獸出籠,撕碎你最後一點勇氣和希望。」
而恐嚇教育正是造成許多孩子童年陰影的重要因素。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和同事找來了9個月大的寶寶艾伯特進行心理實驗。實驗人員先讓寶寶觸摸毛茸茸的小動物,此時小艾伯特完全沒有任何恐懼。
到艾伯特11個月的時候,實驗人員讓他撫摸一隻小白鼠,在他撫摸的過程中,實驗人員突然使勁敲擊鐵棒,製造出巨響,小艾伯特被嚇哭。
隨後每當艾伯特撫摸小白鼠的時候,就會聽到可怕的巨響,艾伯特一度由於驚嚇而近乎昏迷。
但這個慘絕人寰的實驗並沒有結束。後來,艾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就恐懼尖叫,甚至於看到任何帶毛的東西都會產生恐懼,最終,小艾伯特在5歲的時候去世。
這個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行為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恐嚇對孩子的身心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雖然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恐嚇沒有如此極端,但是不斷地恐嚇孩子造成的後果也不容忽視。
心理學上認為,恐嚇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敏感、低自尊、社交恐懼,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形成控制型人格。
三、和善而堅定,是有效管教的根本所在
恐嚇教育不可取,那該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了有效管教孩子的4個標準,其中「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和善」是指我們對孩子要尊重,「堅定」是指我們要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具體做法,父母可以參照以下3點:
1、就事論事,教育孩子不「上綱上線」。
娛樂圈中,海清的兒子蛋妞十分懂事優秀,而海清對蛋妞的教育方法,堪稱正面管教的教科書。
蛋妞9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在戴矯正器,為了防止他嘴呼吸,海清要求蛋妞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帶上。
但戴矯正器很不舒服,蛋妞不太願意,於是開始問海清:「媽媽,憑什麼我總是要聽你的?」
海清沒有像大多數家長這時候,粗暴地回一句,因為我是你媽,或者這是為你好。
她卡在那裡不知道怎麼回答,她對蛋妞坦誠自己沒有想好,明天回復蛋妞。
第二天海清諮詢了很多人,晚上認真地回復了蛋妞:
「你現在還沒成年,我們是你的監護人,要對你的行為負責,等你以後長大了可以自己負責,可以自己賺學費,可以自己穿衣服洗澡,你也不用聽我的,我們來依靠你就太好了。如果到時候你再需要我的意見,我可以給你參考。」
蛋妞似乎聽懂了,睡覺時候主動戴上了矯正器。
著名心理學家李雪在《有限責任家庭》一書中指出,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無論發生什麼,就簡簡單單、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本身。
心態平和,對自己和他人都不評判、不威脅、不控制。
拋開對錯評判,不威脅孩子,教育孩子不「上綱上線」,不攻擊孩子的人格,只針對事情本身,提出解決辦法。
2、生氣的時候不教育孩子。
腦科學認為:在生氣的時候,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而「原始腦」是無法做出理性思考的,只能做出「戰」或者「逃」的選擇。
父母在生氣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不冷靜的大腦是無法做出理性判斷的,這種時候,教育孩子就會變成撂狠話,恐嚇威脅孩子。
教育是伴隨著漫漫歲月的,並不是在某一時刻下一劑猛藥就可以了,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在跟孩子僵持不下的時候,放下對錯評判,走到另外一個房間,獨自冷靜一下。
教育不必急於一時,對孩子多些耐心,多些等待。因為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而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3、事後復盤法。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先生唯一審閱並指導修訂的書《復盤》指出:復盤可以避免我們犯同樣的錯誤,讓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
8歲的外甥女梓萌曾在早餐店吃飯的時候,偷偷抓了一把零錢,被店主當場抓住。表姐當時一個責怪的眼神都沒有給梓萌,自己直接道歉賠償。
過了幾天,梓萌和表姐一起散步,表姐緩緩地說道,梓萌上次去吃早餐的時候,看到零錢盒敞開放在那裡,就抓了一把。
接著表姐停頓了一下,繼續嚴肅地說道:「把別人的錢財拿走就是偷,偷竊是嚴重不對的,我們需要把錢還給店主,跟他道歉,並且接受店家的處罰。」
最終表姐讓梓萌用零花錢把賠償的錢補上,並和梓萌一起寫了一封道歉信,帶著她去店裡認錯。
我向表姐請教親子教育,表姐回答:
孩子做錯事時,內心一定十分惶恐,當下教育效果未必好。而事後選擇一個更恰當的時機進行復盤,更有利於孩子改正錯誤。
親子教育中的復盤尤為重要,父母可以遵循回顧事件、反思錯誤行為,提出解決方法這三大步驟。
但是,在復盤過程中,記得一定要尊重孩子,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四、除了有愛孩子的心,更要有愛孩子的正確方法
記得有段時間,一些短視頻應用上出現了嚇唬孩子的視頻。
扮演成醫生或警察等角色的人在視頻中厲聲說道:「不睡覺?抓起來!」,「不吃飯,打針!」,甚至有些視頻直接用毆打布偶的方式恐嚇孩子。
誰料這種可憎可恨的視頻,竟然有不少家長轉發到家長群,稱讚這種管教孩子的方式很管用。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
嚇唬的本質是控制和威脅,沒有任何教育的作用。孩子害怕了,暫時不敢這樣做了,但孩子卻不明白自身問題在哪裡,無法連結到事物的本質。
愛孩子,請使用正確的方式。停止恐嚇孩子,教育孩子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不在生氣的時候管教孩子,心平氣和時,和孩子一起復盤整個事件。
祝願每一位父母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