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的上映,不僅引發觀眾的廣泛關注,更是登上了《新聞聯播》,這樣的情形並不多見,《奪冠》就做到了。
9月25日,電影《奪冠》在全國上映。當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電影〈奪冠〉今日上映 再現中國女排精神》為題進行了報導:「電影《奪冠》今天正式登陸全國電影院線,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詮釋了幾代中國女排人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報導中大量引用了精彩感人的電影畫面。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中國女排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但以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展現中國女排的故事,還並不多見。去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曾經用一個簡短的篇幅講述了上世紀中國人見證女排奪冠的感人場景,如今,電影《奪冠》用更完整的篇幅講述了一個更打動人心的勵志故事。影片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人的故事,從1981年到2019年,從首奪世界冠軍到第十個世界冠軍,一路走來,中國女排獲得過勝利和榮耀,經歷過失敗與挫折,她們勝不驕、敗不餒,憑藉不服輸的拼勁、打不垮的韌勁,一再登上巔峰屢次創造輝煌。影片突出展現了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中國女排精神。
從小的層面上來講,《奪冠》講的是個人的奮鬥、團隊的奮鬥,講的是中國的體育人為國爭光、追求夢想的故事,但從更高的層面來講,《奪冠》講的是一個國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奮鬥歷程。眾所周知,近代中國並不是一個體育強國,甚至一度被譏諷為「東亞病夫」。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派出了69人的代表團。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撐杆跳高選手進入複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據說,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並題為「東亞病夫」。 1972年,李小龍主演的原創電影《精武門》上映,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引得數億中國人熱血沸騰。
但真正將中國推向體育強國的,是中國在奧運會獎牌榜上從落後到領先的奮鬥歷程。特別是在雪梨奧運會以後的歷屆奧運會上,中國在獎牌榜上牢牢佔據前三的位置,進一步確立了在競技體育賽場上的強勢地位。
不僅如此,伴隨著女排走向輝煌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飛躍,從國民身體素質到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在國際交往中舉足輕重,擲地有聲。
理解了這一層面,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奪冠》能夠燃起中國觀眾的熱情,因為電影傳達的濃濃愛國情懷,早已融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成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