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大窪區上口子高蹺秧歌藝術團成全國先進

2020-12-20 湘湘帶你看社會

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授予全國部分基層文化單位「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遼寧省10家基層文化單位入選,我市大窪區上口子高蹺秧歌藝術團榜上有名。

上口子高蹺隊。

上口子高蹺秧歌有300多年的歷史,作為遼南高蹺秧歌的源流,形成了獨特的粗獷、火爆、喜慶風格與藝術特色,促使遼南秧歌流派的形成和發展。300多年只是歷史的一瞬間,但它卻在中國民間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給後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上口子高蹺隊。

上口子高蹺秧歌鼻祖是蘭小兒(藝名),第一代傳承人是姚亭俊、第二代傳承人是王大手(藝名)、第三代傳承人是蘇寶義、第四代傳承人是杜顯文、第五代傳承人是仉振和、第六代傳承人是張中賢。

1992年,上口子高蹺秧歌代表遼南參加天津「南開杯」賽事,榮獲銅獎,從此一舉成名,被譽為「遼南一枝花」。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擴展項目,並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最高獎項「山花獎」。

上口子高蹺秧歌博物館。

為弘揚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上口子高蹺秧歌這項民間藝術,大窪區西安鎮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注重培養新人、創新藝術形式,不斷提高上口子高蹺秧歌影響力,使之成為向外推廣西安的一張名片,展示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上口子高蹺秧歌博物館。

上口子高蹺秧歌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座村級高蹺博物館。陳列了歷年來的高蹺樂件、服飾、頭飾和道具等,以及各大活動、賽事照片、藝人小傳,並以歷史演繹、薪火相傳、文化底蘊、浪蹺絕技、譽滿中華五大展區全面展示了上口子高蹺秧歌的歷史傳承和繁榮發展。

本著培養新人從娃娃抓起原則,先後在西安學校招收30多名學生演員,組成「娃娃高蹺隊」,在老藝人言傳身教下,他們可以踩蹺表演。隊伍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讓上口子高蹺秧歌落地生根、後繼有人,不失傳、不停傳。

上口子高蹺秧歌博物館。

上口子高蹺秧歌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目前已研發出了22項絕活,在遼南高蹺秧歌領域獨樹一幟。「小翻」「三節樓」「鯉魚打挺」等都融入了雜技表演成分,增加了動作難度,令觀眾嘆為觀止。

上口子高蹺秧歌不斷創新藝術形式,2019年—2020年,在上口子村連續舉辦高蹺藝術節,並與海城高蹺、蓋州高蹺聯袂為百姓送歡樂、宣傳高蹺秧歌,弘揚了非遺文化 。

【來源:盤錦網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非遺」視野下北京地區的高蹺秧歌
    高蹺秧歌老會的昔日輝煌五鬥齋高蹺秧歌誕生在老北京的肇始之地宣武區大柵欄,「五鬥齋」原為大柵欄地區的一條街巷的名稱,今在佘家胡同內,歷史上這裡不僅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還有比較集中的娛樂場所和眾多的民間花會活動。因該花會的創始人居住在五鬥齋,故取名五鬥齋高蹺秧歌。
  • 厲害了,海寧這個集體擬入選全國先進!
    海寧這個村的文化禮堂入選全國先進正在公示中擬入選單位公示的公告為充分體現紮根基層、服務人民宗旨,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確保公開、公平、公正,現將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擬入選單位予以公示。
  • 大家知道踩高蹺麼?竟然是秧歌的一種!
    小時候在北京,我十分愛看「高蹺」臘月裡、正月裡,四郊農民一二十人扮上角色,一堂鑼鼓絲竹,踏上高蹺,扭扭擺擺進城串街走巷表演。北京人家一般都關著大門過目子,聽見外面的鑼鼓絲竹聲,是什麼呢?孩子們最好奇,打開大門一看,哦,踩高蹺的過來了。
  • 「新春走基層」天水武山:踩高蹺 扭秧歌 興高採烈過大年(組圖)
    眼下,城關鎮上溝、清池,灘歌鎮黑池店、漆灣,山丹鎮丁灣、賀店等村,村民們踩起了高蹺、扭起了歌、唱起了讚歌,敲鑼打鼓賀新春,舞龍耍獅過大年,全縣各村的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鼓聲喧天,各具特色的秧歌正在熱鬧上演著……和往年不同,今年的秧歌表演更加精彩紛呈。
  • 【喜報】我市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榮獲全國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
    【喜報】我市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榮獲全國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 2020-11-27 1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關於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擬入選單位...
    為充分體現紮根基層、服務人民宗旨,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確保公開、公平、公正,現將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擬入選單位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2020年9月24日至9月30日,時間7天。
  • 東北秧歌音樂的特點
    東北秧歌的形成距今約有300餘年的歷史。東北秧歌是東北漢、滿兩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流傳於東北三省,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東北秧歌分地秧歌(又稱地蹦子)和高蹺秧歌兩類。地秧歌流傳面積廣,遍及整個東北大地。
  • 靈臺縣文化館獲全國表彰
    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表彰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的決定》(簡稱《決定》),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經過嚴格規範的評選程序,授予四川省天全縣新華鄉綜合文化站等64家單位「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先進集體」稱號,授予江蘇省徐州市馬莊樂團等64家單位「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稱號,授予遼寧省瀋陽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蘇家屯大隊等47家單位「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基層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先進集體
  • 莎車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榮獲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
    莎車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榮獲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2020-11-27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天非遺丨趣味十足的武山高蹺
    在天水武山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每年正月裡的秧歌、社火表演,都是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初三一過,男女老少便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慶佳節,鬧新春,來表達一年來人們收穫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 山西晉中:公祭日《向天而歌》遇見「太谷秧歌」
    因同在晉中,兩地藝人們經常在各種大型活動相遇,劉紅權、王樹偉和孫貴明、白美雲、楊承遷早已是藝術上的知音,生活中的朋友。太谷秧歌名家知道左權縣的朋友們編創了大型開花戲《向天而歌》,9月29日就專程到榆次觀賞了演出,並認為《向天而歌》是左權民歌花戲的新創造。劉紅權、王樹偉在劇中的表現也得到了太谷同行的高度認可。今番《向天而歌》到太谷獻藝,我們全縣人民,尤其是秧歌藝人最為激動。
  • 陝北榆林煤海藝術團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煤海藝術團積極參與了陝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演出,該劇是榆林文化藝術發展的裡程碑,標誌著榆林文化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全國引起轟動,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好評。
  • 我縣電影發行放映有限公司入選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哈哈腔劇團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河北梆子演藝有限公司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評劇團  山西省陽高縣二人臺劇種傳習中心  山西省高平市人民劇團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烏蘭牧騎  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左旗烏蘭牧騎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中心  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上口子高蹺秧歌藝術團
  • 天之水網:甘肅天水李子園社火高蹺鬧新春
    2019年2月8日,正月初四,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鎮李子園花園村緱家莊農民自發組織的社火隊,在山村鄉野為村民帶來傳統的社火高蹺表演。平日寂靜的村落裡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耍獅子、踩高蹺、扭秧歌等傳統喜慶的社火表演給村民帶來一場節日裡的「草根文化大餐」。
  • 「新春走基層」武山:秧歌扭出幸福年
    每日甘肅網武山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劉東亮 通訊員關招宏)在武山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每年正月裡的秧歌、社火表演,都是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初三一過,男女老少便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以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傳統活動,慶佳節,鬧新春
  •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圖/網絡)北方熱情洋溢的秧歌、南方氣派威武的醒獅、少數民族婉約優美的孔雀舞……這些民間舞蹈早已經深入人心,廣為人知。但是,你見過與鶴和鱷魚共舞嗎?(圖/林鎮州)九鱷舞的道具鱷燈,用竹篾紮成鱷頭魚身龍尾形,外蒙絲紙或綢布,燈內有燭火,揮舞不熄。表演九鱷舞,其中四人共同撐舉一條大的「鱷魚」,其餘的單人手持小的「鱷魚」,表演過程中,沿襲著原來舞鰲魚的一些程序,如「打四角」、「四翻」、「跳徑」、「躍龍門」等。
  • 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目前,山西國家級非遺項目105項、保護單位145個,名列全國第三。  據了解,山西省文化廳根據《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的規定,組織開展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和評審工作。
  • ———專訪「海派秧歌」總編導魏芙
    如今,她在上海及全國成功地擔當了近百臺晚會、大型演出的總編導,成果斐然。   我們的話題就從海派秧歌談起:   記者:你對「海派秧歌」在開幕式上的表演印象如何?   魏:從演出效果看,節目是非常成功的,無論是舞蹈的設計、音樂、服飾,還是整個節目的配合以及演員的表現,都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但成績應該歸功於整個團隊。大家都經過了半年的艱苦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