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考生偽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一事近日鬧得沸沸揚揚,媒體都在持續報導中,各種傳聞都出現了,孩子也離家出走了。孩子的心理動機很可能就是為了哄父母開心,但他卻不知道開心過後的心理落差有多大。本質上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太深了,溝通也已經割裂,接下來應該如何收場?
一、事件的新聞背景簡述
近日,廣東湛江雷州市調風鎮曹家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因為其兒子曹某偽造了一份清華的錄取通知書,在當地轟動一時,他所在村子甚至拉橫幅、放鞭炮來慶祝,橫幅上寫著「熱烈祝賀曹某山考上清華大學」。
而這份錄取通知書也在當地各個群裡流傳,該鎮的鎮長陳某表示,自己是在群裡看到的這份「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就覺得不對勁,因為上面有明顯的錯別字,「高等學歷」被寫成了「高度」學歷,「本科生錄取通知書」少寫了一個「取」字,「報到時間」被寫成了「報導」時間等,在聯繫教育局核實信息後得知是假的,於是叫停了曹家和村裡的升學宴等慶祝活動。
據了解,這個考生的實際高考成績是235分,以至於很多網友調侃說這個孩子的父親被氣暈後說:他的成績還沒有我血壓高。目前這個孩子因為和父親發生了激烈爭吵而離家出走。
二、事件背後的社會現象
其實這件事的本身並不複雜,就是這個孩子為了某種原因偽造了一份清華的錄取通知書,而自己的成績只有235分,在家屬和全村人準備狂歡的時候,被人拆穿了謊言,進而引起了各方的巨大心理落差和輿論風波,最終導致孩子父母生氣,孩子離家出走。
這件事實質上揭示了農村教育的普遍現象,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是割裂的,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太多的隔閡。因為孩子的成績到底如何,能否考上清華大學,這並不是一個臨時決定的結果,而是父母早就該獲知的信息。但由於父母一直在為生計而忙碌,早出晚歸,根本無心顧及到孩子的學習和狀態,以至於在看到偽造的通知書後並沒有任何質疑。
三、事件該如何收場?
我注意到很多法律界人士在熱議這個孩子是否違法,教育界人士則在呼籲要善待這個孩子,而更多的人是在看熱鬧。在我看來這件事沒有必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不會引起教育公平問題的事件,而且也沒有導致村民更多財產損失的後果,最多也就是惡搞了一把。
孩子目前已經離家出走,或許他才是目前受到最大傷害的人,偽造了一份高不可攀的錄取通知書,其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呢?
近日,有一個網絡大V帳號發布了一個自己製作的視頻,大致的情節是這樣的:
某考生高考失敗後,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和失望,回家謊稱自己考上了一本,並收拾行李去大學報到,但實際上是去復讀了,寒來暑往的奮鬥了一年,晚上在教室學習到半夜,大年夜也在教室內學習,餓了就吃方便麵,而班主任也時常送來可口的飯菜給補一補身體,最終高考考了600多分,全校第一。
當這個孩子拉著行李回家準備開口道歉的時候,父母沒有讓孩子開口,而是說自己一切都明白。原來,這個孩子的父母早就知道了這是一個謊言,一直都有和班主任溝通的,就連平時班主任送去的可口飯菜也是父母背地裡準備的,但是父母從頭到尾都沒有拆穿這個謊言,讓人真的很感動,很溫暖。
那麼此次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的這個孩子,或許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呢?我們理應善待高考失敗後的學子們,聽一聽他們怎麼說,看一看他們準備怎麼做,一份善意或許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哪怕不上大學他也可以做一個有用的人。
我們看到的高考的失敗者在造假,感受到的家長和村民的心理落差,可是這種實際上並不高明的造假為何能引起軒然大波,關鍵還是在於孩子和父母的隔閡太深了,這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社會現象,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積極意識到這個問題,去做出適度的改變,讓孩子不用「偽造清華通知書」也能感受到溫暖、關懷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