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是2015年底去過一次臺北,時隔兩年再去卻像是回家一樣,略顯平靜和隨意。一路上一個人,能感受到自己面無表情或者微微皺起眉頭的樣子,帶著漫不經心又保持警惕的冷感。不過在到達臺北時很快就被打破。
和當地人說話,從裡到外沒辦法不溫柔起來。口音不是關鍵,大概是碰見的人說話方式都很禮貌體貼。
有天深夜我匆促又狼狽地跑到711買衛生用品,收營員是位大伯。當時只想快點結帳走人,卻在掃碼商品時聽他說了句「辛苦了」,就是低頭工作時順嘴一句的問候,沒有不合時宜的微笑更沒有多看一眼的尷尬。我禮貌性地回應:「您也辛苦了。」 他說,「不會不會,你們女孩子比較辛苦」。 仿佛第一次感受到這個世上男人最溫雅的一面。
在臺北故事館,一位看起來四十歲左右的工作人員和我交流了一會兒,我們聊到北投圖書館,她說她和朋友們曾在那裡玩耍,「圖書館門口有條小水溝,裡面都是溫泉水,我們幾個女生就坐在那裡一邊喝著清酒一邊把腳泡在裡面 」,笑得像孩子一樣。起初聽到她說「女生」這個稱謂時我有些驚訝,可我看著她那麼自然地笑著說著,就愈發覺得美好。無齡感的天真,像是對自己的體貼。
他們溫和的語言方式不僅體現在口頭上,在大街小巷看得見的字裡行間中也會有所察覺。小天堂、好好看、午後來電、微風廣場、幸福小憩……類似小確幸這樣的詞比比皆是,讀著看著常常莫名想笑,但會忍不住跟著閒情逸緻起來。
這些語言放在別的城市場合或許會覺得矯揉造作,但在臺北就是日常,很妥當。他們很喜歡在詞語前加「小」字、喜歡疊音、在說謝謝時會說「謝謝你」......細碎不過的字眼,卻時刻透露著人們謙遜溫和、怡然自得的內裡,讓人心平氣和。
所以到了這裡,你不太會像往常一樣帶著調侃的心態看待原本覺得溫溫嗲嗲的字語,反而會對這樣保有餘地、沒有一絲攻擊性的說話方式升起敬意。也覺得它們真實又真誠,其實誰都會嚮往鬆弛樂活的「小日子」,但似乎只有在臺北才覺得如此狀態或表達是心安理得的。
在臺北遊蕩了幾天,除了李志的演出是事先計劃好的事,其他沒有任何規劃也沒有特別的心緒。孤獨感多少會有一點,不過幸好在這座城市,面前是善良溫柔的陌生人,呼吸飄著滷肉飯香味的空氣,讓人在抵達那刻就好像又一次歸鄉。
或許是因為臺北的文創產業已經瀰漫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有關旅行的推薦大多數是以漫步、散步街巷為主題的玩法。這很容易忽視同樣資源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比如我第一次去臺北時,除了臺北故宮和比較大的文創園區,未曾留意其他。
這一次我有所留心,也在各種巧合或當地人推薦下,發現了幾個包括美術館、文學館、故事館的展覽空間。喜歡去這類地方,除了滿足精神消遣,還因為把它們作為一個點再輻射到周邊、很容易發現與之相配套的城市美好風景。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臺北故事館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1號
紀州庵文學森林
臺北市同安街 107 號
不只是圖書館
臺北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區
1
臺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離住的臺北車站很近,步行就到。看到館外西洋式紅磚建築和門口的椰子樹,第一感覺和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太像了。
它的前身也是學校——在日據時期的貴族小學「建成小學」。內部沒有開放式的空間,都是一間間教室大小的房間作為展廳。看展體驗上有些壓抑,但它又正好適合不同藝術家作品同時展出的情景。
圖片截自市立美術館官網
比如當時的展覽主題「2017年臺北美術獎」。屬於藝術作品競賽展,共由13位藝術家參與。創作形式各有不同,獨立的空間讓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能夠享有自己的地盤,互不幹擾。
圖片截自市立美術館官網
現場作品多以裝置類為主,視角獨特、概念性很強。感覺年輕藝術家們很潮很酷很會玩。不過面對這類作品,一般都是需要看到詳細註解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且與臺灣本土生活、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所以對展品本身沒能有太多直觀的觸動和共鳴。
因為競賽展,票面上附帶了投票券,在觀展結束後可以撕下投給喜歡的作品。
藝術館附近是市井氣息濃厚的街巷居民區,離著名的迪化街也不遠,適合漫步感受日常臺北風貌。
2
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捷運站步行到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路上,避開人群的空氣環境讓人忍不住駐足。先後會路過CIT臺北創新中心——一幢聯合辦公大樓、花博公園——包括圓山公園、美術公園與新生公園等一片偌自然景觀。環境尤佳,差點忘了目的地。
臺北市立美術館,就矗立於花博園區美術園區內。遠遠地就會被它灰白色的建築外觀吸引,多個白色方盒子錯落疊狀,部分牆面使用整片玻璃採光,通透生動、現代感十足。
它是由建築師高而潘依據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概念所設計;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簡稱「北美館」。除美術館本身造型的特點,所在廣場上的空曠視野也將它映襯得格外大氣。
由於美術館目前在進行大型的修繕工程,所以沒能進入館內欣賞。展覽也由傳統的室內作品變成了廣場上的大型互動裝置,例如《庇護所》,《沙中房間》等作品。
此圖來自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
△穿梭在用竹材手工編織的「庇護所」,撲面而來的竹材氣味仿佛回歸原始自然。
另外此次美術館的閉館改造工程被命名為「美術館的再想像」,在我看來,也相當於一個行為展。
「
藝術家是一個做夢的族群,在社會扮演特殊的角色。他們具有特殊的生產模式,有時外部看似停歇的休眠、閒晃、遊戲、做夢,這些毫無經濟效益的行為,卻正是腦力激蕩、釋放想像與創造能力最豐沛的時刻。美術館休館亦如同藝術家的做夢特性,館舍的身體需藉由休眠。讓內部系統重新與器官修復,心靈作動,打開想像的門......
—摘自《美術館再想像:為下一個三十年孵夢——給市民朋友的一封信》
期待它的夢醒。
3
臺北故事館
在到達市立美術館的同時,你不得不會先把目光轉移到旁邊這座亮眼的歐式建築,即臺北故事館。過去臺北大稻程茶葉貿易盛興,茶商陳朝駿為了招待貴賓而專門建造了這棟樓。後改為臺北故事館,主要以臺灣生活文化以及古蹟再利用為目的,會不定期舉辦相關性的展覽活動。
裡面的工作人員多為年齡偏大的義工,他們親切和善,會非常樂意和你交流分享——在發現你駐足或者有興趣聆聽的前提下。所以本來帶著走馬觀花的態度進入館內,結果卻在裡面停留了很久。
除了展館基本的歷史介紹,當時還有「木藝造器 福鉋臺北」的主題展,介紹過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鉋刀工具及其加工成的木藝作品。
時代在發展,生活方式改變了,那些工匠手藝看似被取代,但其實它們並不會消失,它們只是由過去日常的必需品變成了讓人欣賞的藝術品。以一種稀有精緻的身份存在,我想也更能對得起匠人們所花費的時間和心血。
在與導覽員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這裡會經常有圍繞茶類、傳統工藝、手作等與臺北故事館本身風格相匹配的展覽活動。既是古蹟景點,又作為空間延伸出更多主題活動,相對於一般名人舊址更有看頭。
PS. 臺北市立美術館和故事館緊靠在一起,可以下午逛完到旁邊清新開闊的花博公園區欣賞美景和落日 ▽
4
紀州庵文學森林
在臺北故事館時,工作人員說「如果你喜歡這裡,不妨也去紀州庵看一看」。我很慶幸在一個陽光甚好的天來到這裡。
紀州庵古蹟、新館、城南文學公園組成了紀州庵文學森林園區。「文學森林」,真好聽的名字。這裡的環境也的確沒有辜負它。在展館外圍轉悠,看見有人在老樹旁的草坪上休憩,陽光傾瀉於身,鳥兒嘰喳叫著,只是這一小處場景,說「置身森林」也並不為過。
紀州庵古蹟為日據時期的日式老屋,從最早的日料店、公務人員的眷舍,再慢慢發展成現在的文學空間。
當時正好有「臺灣詩學」主題展,布展方式看起來很輕簡,但依舊能夠感受到館內濃濃的文學氣息。
古蹟旁邊的新館則是集書店、茶館、展覽區為一體的現代空間,可以在此休憩。
不過我更推薦附近的古亭河濱區域,另一片自然 「森林」,呼吸放空的絕佳地。
來來往往的UBIKE騎行者和球場迴蕩的聲音,怡然又充滿活力。當時忍不住在草坪上躺了下來,新鮮的味道甚至讓人陷入醉氧狀態。建議一定要選一個好天氣過來。
5
不只是圖書館
「不只是圖書館」是一個設計為主題的空間,位於松山創意園內。館藏大量的國內外設計圖書資料、期刊。
既然「不只是」圖書館,它不僅可以提供圖書借閱,還會有「不只是」系列的主題展覽或者讀書會活動。其實當我花50塊臺幣買門票進館時,就沒有把它看做是圖書館或者讀書的地方,而把它當做一個空間去參觀。
溫暖的光線、大面積窗戶、黑色書架、綠植與沙發......這裡比傳統閱覽室多了隨性時尚感,同時兼具學術氛圍,有秩序但不拘束。一不小心就在懶人沙發裡賴上一下午。
分享以上。慶幸城市裡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間,供人們汲取養分、休閒晃蕩或者只是躲避壞天氣。讓身心獲得片刻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