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溫柔鄉」都市中的心靈庇護所

2020-12-17 跟著Meg看世界

只不過是2015年底去過一次臺北,時隔兩年再去卻像是回家一樣,略顯平靜和隨意。一路上一個人,能感受到自己面無表情或者微微皺起眉頭的樣子,帶著漫不經心又保持警惕的冷感。不過在到達臺北時很快就被打破。

和當地人說話,從裡到外沒辦法不溫柔起來。口音不是關鍵,大概是碰見的人說話方式都很禮貌體貼。

有天深夜我匆促又狼狽地跑到711買衛生用品,收營員是位大伯。當時只想快點結帳走人,卻在掃碼商品時聽他說了句「辛苦了」,就是低頭工作時順嘴一句的問候,沒有不合時宜的微笑更沒有多看一眼的尷尬。我禮貌性地回應:「您也辛苦了。」 他說,「不會不會,你們女孩子比較辛苦」。 仿佛第一次感受到這個世上男人最溫雅的一面。

在臺北故事館,一位看起來四十歲左右的工作人員和我交流了一會兒,我們聊到北投圖書館,她說她和朋友們曾在那裡玩耍,「圖書館門口有條小水溝,裡面都是溫泉水,我們幾個女生就坐在那裡一邊喝著清酒一邊把腳泡在裡面 」,笑得像孩子一樣。起初聽到她說「女生」這個稱謂時我有些驚訝,可我看著她那麼自然地笑著說著,就愈發覺得美好。無齡感的天真,像是對自己的體貼。

他們溫和的語言方式不僅體現在口頭上,在大街小巷看得見的字裡行間中也會有所察覺。小天堂、好好看、午後來電、微風廣場、幸福小憩……類似小確幸這樣的詞比比皆是,讀著看著常常莫名想笑,但會忍不住跟著閒情逸緻起來。

這些語言放在別的城市場合或許會覺得矯揉造作,但在臺北就是日常,很妥當。他們很喜歡在詞語前加「小」字、喜歡疊音、在說謝謝時會說「謝謝你」......細碎不過的字眼,卻時刻透露著人們謙遜溫和、怡然自得的內裡,讓人心平氣和。

所以到了這裡,你不太會像往常一樣帶著調侃的心態看待原本覺得溫溫嗲嗲的字語,反而會對這樣保有餘地、沒有一絲攻擊性的說話方式升起敬意。也覺得它們真實又真誠,其實誰都會嚮往鬆弛樂活的「小日子」,但似乎只有在臺北才覺得如此狀態或表達是心安理得的。

在臺北遊蕩了幾天,除了李志的演出是事先計劃好的事,其他沒有任何規劃也沒有特別的心緒。孤獨感多少會有一點,不過幸好在這座城市,面前是善良溫柔的陌生人,呼吸飄著滷肉飯香味的空氣,讓人在抵達那刻就好像又一次歸鄉。

或許是因為臺北的文創產業已經瀰漫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有關旅行的推薦大多數是以漫步、散步街巷為主題的玩法。這很容易忽視同樣資源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比如我第一次去臺北時,除了臺北故宮和比較大的文創園區,未曾留意其他。

這一次我有所留心,也在各種巧合或當地人推薦下,發現了幾個包括美術館、文學館、故事館的展覽空間。喜歡去這類地方,除了滿足精神消遣,還因為把它們作為一個點再輻射到周邊、很容易發現與之相配套的城市美好風景。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臺北故事館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1號

紀州庵文學森林

臺北市同安街 107 號

不只是圖書館

臺北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區

1

臺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離住的臺北車站很近,步行就到。看到館外西洋式紅磚建築和門口的椰子樹,第一感覺和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太像了。

它的前身也是學校——在日據時期的貴族小學「建成小學」。內部沒有開放式的空間,都是一間間教室大小的房間作為展廳。看展體驗上有些壓抑,但它又正好適合不同藝術家作品同時展出的情景。

圖片截自市立美術館官網

比如當時的展覽主題「2017年臺北美術獎」。屬於藝術作品競賽展,共由13位藝術家參與。創作形式各有不同,獨立的空間讓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能夠享有自己的地盤,互不幹擾。

圖片截自市立美術館官網

現場作品多以裝置類為主,視角獨特、概念性很強。感覺年輕藝術家們很潮很酷很會玩。不過面對這類作品,一般都是需要看到詳細註解才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且與臺灣本土生活、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所以對展品本身沒能有太多直觀的觸動和共鳴。

因為競賽展,票面上附帶了投票券,在觀展結束後可以撕下投給喜歡的作品。

藝術館附近是市井氣息濃厚的街巷居民區,離著名的迪化街也不遠,適合漫步感受日常臺北風貌。

2

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捷運站步行到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路上,避開人群的空氣環境讓人忍不住駐足。先後會路過CIT臺北創新中心——一幢聯合辦公大樓、花博公園——包括圓山公園、美術公園與新生公園等一片偌自然景觀。環境尤佳,差點忘了目的地。

臺北市立美術館,就矗立於花博園區美術園區內。遠遠地就會被它灰白色的建築外觀吸引,多個白色方盒子錯落疊狀,部分牆面使用整片玻璃採光,通透生動、現代感十足。

它是由建築師高而潘依據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概念所設計;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簡稱「北美館」。除美術館本身造型的特點,所在廣場上的空曠視野也將它映襯得格外大氣。

由於美術館目前在進行大型的修繕工程,所以沒能進入館內欣賞。展覽也由傳統的室內作品變成了廣場上的大型互動裝置,例如《庇護所》,《沙中房間》等作品。

此圖來自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

△穿梭在用竹材手工編織的「庇護所」,撲面而來的竹材氣味仿佛回歸原始自然。

另外此次美術館的閉館改造工程被命名為「美術館的再想像」,在我看來,也相當於一個行為展。

藝術家是一個做夢的族群,在社會扮演特殊的角色。他們具有特殊的生產模式,有時外部看似停歇的休眠、閒晃、遊戲、做夢,這些毫無經濟效益的行為,卻正是腦力激蕩、釋放想像與創造能力最豐沛的時刻。美術館休館亦如同藝術家的做夢特性,館舍的身體需藉由休眠。讓內部系統重新與器官修復,心靈作動,打開想像的門......

—摘自《美術館再想像:為下一個三十年孵夢——給市民朋友的一封信》

期待它的夢醒。

3

臺北故事館

在到達市立美術館的同時,你不得不會先把目光轉移到旁邊這座亮眼的歐式建築,即臺北故事館。過去臺北大稻程茶葉貿易盛興,茶商陳朝駿為了招待貴賓而專門建造了這棟樓。後改為臺北故事館,主要以臺灣生活文化以及古蹟再利用為目的,會不定期舉辦相關性的展覽活動。

裡面的工作人員多為年齡偏大的義工,他們親切和善,會非常樂意和你交流分享——在發現你駐足或者有興趣聆聽的前提下。所以本來帶著走馬觀花的態度進入館內,結果卻在裡面停留了很久。

除了展館基本的歷史介紹,當時還有「木藝造器 福鉋臺北」的主題展,介紹過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鉋刀工具及其加工成的木藝作品。

時代在發展,生活方式改變了,那些工匠手藝看似被取代,但其實它們並不會消失,它們只是由過去日常的必需品變成了讓人欣賞的藝術品。以一種稀有精緻的身份存在,我想也更能對得起匠人們所花費的時間和心血。

在與導覽員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這裡會經常有圍繞茶類、傳統工藝、手作等與臺北故事館本身風格相匹配的展覽活動。既是古蹟景點,又作為空間延伸出更多主題活動,相對於一般名人舊址更有看頭。

PS. 臺北市立美術館和故事館緊靠在一起,可以下午逛完到旁邊清新開闊的花博公園區欣賞美景和落日 ▽

4

紀州庵文學森林

在臺北故事館時,工作人員說「如果你喜歡這裡,不妨也去紀州庵看一看」。我很慶幸在一個陽光甚好的天來到這裡。

紀州庵古蹟、新館、城南文學公園組成了紀州庵文學森林園區。「文學森林」,真好聽的名字。這裡的環境也的確沒有辜負它。在展館外圍轉悠,看見有人在老樹旁的草坪上休憩,陽光傾瀉於身,鳥兒嘰喳叫著,只是這一小處場景,說「置身森林」也並不為過。

紀州庵古蹟為日據時期的日式老屋,從最早的日料店、公務人員的眷舍,再慢慢發展成現在的文學空間

當時正好有「臺灣詩學」主題展,布展方式看起來很輕簡,但依舊能夠感受到館內濃濃的文學氣息。

古蹟旁邊的新館則是集書店、茶館、展覽區為一體的現代空間,可以在此休憩。

不過我更推薦附近的古亭河濱區域,另一片自然 「森林」,呼吸放空的絕佳地。

來來往往的UBIKE騎行者和球場迴蕩的聲音,怡然又充滿活力。當時忍不住在草坪上躺了下來,新鮮的味道甚至讓人陷入醉氧狀態。建議一定要選一個好天氣過來。

5

不只是圖書館

「不只是圖書館」是一個設計為主題的空間,位於松山創意園內。館藏大量的國內外設計圖書資料、期刊。

既然「不只是」圖書館,它不僅可以提供圖書借閱,還會有「不只是」系列的主題展覽或者讀書會活動。其實當我花50塊臺幣買門票進館時,就沒有把它看做是圖書館或者讀書的地方,而把它當做一個空間去參觀。

溫暖的光線、大面積窗戶、黑色書架、綠植與沙發......這裡比傳統閱覽室多了隨性時尚感,同時兼具學術氛圍,有秩序但不拘束。一不小心就在懶人沙發裡賴上一下午。

分享以上。慶幸城市裡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間,供人們汲取養分、休閒晃蕩或者只是躲避壞天氣。讓身心獲得片刻休憩。

相關焦點

  • 心靈與身體的庇護所
    經歷一段親密的旅程,到達懸浮在地球與天空、心靈與身體之間的目的地,我們被約書亞樹國家公園(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美麗的景色、望不到邊天空和神秘的巖層所啟發,Archillusion Design團隊設想了一個全新的庇護所,並且與沙漠景觀完美融合在一起。
  • 臺北唯一能見森林的書店——「森大青鳥」
    平日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現在有了能讓心靈深呼吸的全新場所!座落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的「森大青鳥」即日起試營運,除了室內有綠意點綴,更是全臺北唯一能看見森林的書店!在閱讀的同時,眺望這這片城市綠洲,便能放慢步調感受土地的美好。
  • 強尼戴普進行9小時心靈對談!認了「脆弱與掙扎」:是我人生縮影
    記者林映妤/臺北報導好萊塢巨星「強哥」強尼戴普(Johnny Depp)在新片《人生消極掰》飾演只剩6個月可活的大學教授,其實在接演前他曾和導演韋恩羅伯茲(Wayne Roberts)進行長達9個小時的「心靈對談」。
  • 以藝術尋訪消逝的臺北眷村——地景公共藝術計劃「朝霧記」
    黃昏時分,家家戶戶此起彼落傳出呼喊「吃飯了」聲音,這是過往臺灣眷村尋常人家的日常,隨社會經濟發展,都市更新計劃讓眷村景象逐漸消逝,然而其與當代空間、人們所產生的文化連結卻從未間斷。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朝霧記: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即以消逝的眷村地景為題,透過三處地景藝術裝置,讓民眾用另一種方式回溯眷村生活,亦同時想望眷村聚落文化的精神。臺灣義築協會x大安高工《時空種籽計劃》地點:成功國宅中庭廣場。
  • 「誰是誰的誰?」——2020臺北插畫藝術節登場
    2020第三屆臺北插畫藝術節於12月4日至12月6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北向制煙工廠登場,並以「誰 是誰的 誰?」為策展主題,透過「誰」這項提問,試圖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及討論眼前的人事物,探索每個人對自我的身份認同,從個人到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 「臺灣旅遊」臺北必玩十大旅遊場所
    沒錯,就是臺北。英國BBC從旅遊報導中評選出全球最棒的6大咖啡城市,臺北正因為擁有多元特色且創意十足的咖啡館而名列其中。最新的「三創生活園區」,緊鄰光華數字新天地,規劃以人為核心,打造實踐未來的生活平臺。園區共12層樓,除販賣3C精品外,還有音響、黑膠唱片、3D印表機、電玩遊戲、動漫商品及親子遊樂區等店設置其間,提供選購3C產品的更多選擇。
  • 臺北故宮多創意,國寶化身「墨戲仙草」、「翠玉白菜數位相機」
    臺北故宮博物院自2010年開辦國寶衍生商品設計競賽,「墨戲仙草」在去年的869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以奶精及仙草凍的臺灣道地甜點來展現名畫《清 石谿 雲山煙雨》的東方之美。如今「墨戲仙草」聯手「黑丸嫩仙草」共創最具藝術美感的消暑甜點,趕緊看看吧。
  • 北京旅展「臺北之最」一遊未盡超吸睛
    2012北京國際旅遊博覽會15日開幕,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14日於北京舉辦展前記者會,正式向北京媒體推介「臺北之最」遊程,並揭開由3,000個鳳梨酥搭建而成的黃金臺北城,同時公布好康大放送,到臺北觀光的大陸觀光客將有機會獲得黃金項鍊,而臺北館展中活動將送出機票、銀飾等大獎。一連串的好康與驚奇,預料將讓臺北館成為北京旅展最受矚目的城市主題館。
  • 夜市小吃也能評「米其林」?是啊,臺北做到了
    2018 首屆「臺北米其林指南」公布了,除了星級餐廳,還有臺北夜市的「滷味」等平價美食!「臺北米其林指南」公布三星餐廳僅一家2018 首屆「臺北米其林指南」千呼萬喚始出來,作為第 30 個獲得《米其林指南》評價的地區,一共有 20 家臺北餐廳獲得星級評定,其中,臺北君品酒店的「頤宮」拿下了唯一的三星。
  • 「心靈的思維」: 博雅教育的目標
    最重要的它是一種「心靈的思維」。這種思維會一輩子陪伴著你!我膽敢說全美國幾百所的博雅學院,都是以「心靈的思維」作為博雅教育的目標!」尊敬的楊福家校長(院士),各位來自全國頂尖大學的領導,同仁與同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同仁與同學,早安,大家好。楊校長和我在1979年在哥本哈根的波爾所認識後,轉眼就是30多年了。
  • 關於「如月站」的都市傳說 (終)
    在盛夏裡,日本人有一項很傳統的活動,就是一群人湊在一起講鬼故事,或者去什麼地方探險,稱之為「膽試し」。而各種各樣的都市傳說,也就是在這些時候烘託起氣氛的最佳談資。上一篇寫完後,一些讀者在後臺發來種種「闢謠」的信息。其實我對於「都市傳說」的看法,在上一篇開始就寫過了:它們無所謂真假,因為本來就是傳說。
  • 宋美齡建的「臺北圓山飯店」
    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有鑒於臺灣當時沒有一棟足以接待外賓的建築,宋美齡邀約各個政要組成「財團法人臺灣敦睦聯誼會」,後改為圓山大飯店,招待訪華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及蔣中正
  • 都市與絢麗的星空相連,我們在臺北的屋頂上吃燒烤
    先前來到這用餐的時候,不知道有分快炒區與燒烤區,這次只是單純的為了卡一個好位子,所以提早來到臺北觀賞夜景有名的戶外餐廳...『屋頂上』進場的時候,服務人員告知由於快炒區還需要候位,若是改為燒烤區的話,即可入場(因為燒烤區要五點才有服務人員)為了觀賞到臺北的美麗星空,所以就早點進去囉!那天上午的臺北,烈陽高高掛,來到傍晚的時候,陽明山這卻飄來一大塊烏雲,再加上望遠的能見度不佳。所以已經做好看不到最佳夜景景色的心理準備了!在等待夜景的同時, 就來個燒烤來消磨一下時間囉!
  • 2020 臺北萬華「艋舺拼場」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
    2020年臺北萬華「艋舺拼場」於11月27日至12月13日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今年一樣有5項經典主題,但與去年走傳統路線:燈籠、制香、佛像、糕點與青草,改為『印刷、理髮、金工、刺繡、青草』,巧妙地把萬華的傳統與新創品牌融合,將會看到經典產業東鑫印刷、臺北紅玫瑰理髮廳、金和貴銀樓、南新繡莊
  • 【地球那一端】臺北親子新景點 「幸運草溜滑梯」
    港澳人對臺北總有份情意結,除價廉物美、風景宜人外,更是一家大小短途消費優質選擇,今年復活節期間啟用的
  • 除了夜市,臺北還有這些「米其林」美食等著你來品嘗
    《米其林指南》最初於 1900 年在法國面世,初衷是幫助人們在旅途中選擇餐廳和旅館,後來逐漸成為全球餐飲業的權威指南。該指南以星級評定餐館的等級,共分為三級:一顆星表示「不妨一試」,兩顆星意味著「不容錯過」,三顆星表示「值得專程造訪」。
  • 唱「享」臺北 | 臺北國際合唱節賽事遊學之旅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裡,我只能獨自前行在優美的合唱天空中,我們卻能並肩翱翔在2018年的這個暑假
  • 在細節中尋找臺北
    來臺灣求學年餘,偶爾參與此類活動,藉由學生的身分,時有便利,這也是除了課堂學習之外,同樣重要的跨出校園,面向社會,我和好些位同樣對此感興趣,想更了解臺北這座城的同學們一同參與,讓自己這個夏天的自我學習能更加充實。體驗營的第一天行程,上午旁聽了臺北市府的「性別平等辦公室」所做的介紹,以及「北投市場整修案」的進展報告。
  • 臺灣最高摩天大樓「臺北101」
    101大樓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樓高509.2公尺,地上樓層共有101層、地下有5層。  臺北101是全臺灣唯一超過100層的建築物,採竹節式設計,以吉祥數字「八」有「發」的諧音,作為設計單元,每八層樓為一個結構單元,節節高升彼此接續、層層相迭,在外觀上形成有節奏的律動美感。
  • 隆飾豆康板|家是一種思念,是心靈的庇護所
    在步調甚快的城市之中,經過一日的忙碌叨擾,家對任何一位城市生活者來說,都是心靈的庇護所。輕奢風格的設計,著力強調陽光,強調宜居,強調溫情,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炎炎盛夏,如果家居中可以加入一抹木色,你看到的將是一世的溫馨。溫馨而又簡約的裝飾,拉開空間序幕。一片木質韻味裡,明度層次分明。從白色牆壁到木色家具,再落下到地面,也定位好動線焦點,使整體色感輕重有序、利落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