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家家戶戶此起彼落傳出呼喊「吃飯了」聲音,這是過往臺灣眷村尋常人家的日常,隨社會經濟發展,都市更新計劃讓眷村景象逐漸消逝,然而其與當代空間、人們所產生的文化連結卻從未間斷。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劃「朝霧記: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即以消逝的眷村地景為題,透過三處地景藝術裝置,讓民眾用另一種方式回溯眷村生活,亦同時想望眷村聚落文化的精神。
臺灣義築協會x大安高工《時空種籽計劃》
地點:成功國宅中庭廣場。由臺灣義築協會及大安高工師生所打造的木造地景《時空種籽計劃》將被擺置在成功國宅中庭廣場,選擇此處除了曾是成功眷村舊址外,連結大樓建築群之間的空廊和空橋,正像是住戶們彼此的有形羈絆。
從成功新村眷村聚落,到改建後由高低大樓錯落垂直組成的成功國宅,生活邁向更舒適的環境,卻也少了某種互動,因此《時空種籽計劃》像是在一池春水裡丟小石頭,透過工作坊軟性的說故事,邀請民眾參與製作,一起用硬性木頭構造搭建出作品,盼望激起一些火花。
最後嗅覺方面,則回應到當年眷村與建蓋房時所用的臺灣材味,為了讓記憶再度湧現,臺灣義築協會則與林務局合作,希望用臺灣在地的食材,呈現那個年代的味道。以成功社區為中心,邀請民眾走進作品中,也走進在地的故事。
築點設計《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位於大安森林公園中,由archicake操刀的《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是三組創作裝置中唯一拉出房屋形象的作品,然而它並非只是單純還原老宅面貌,而是用一種虛幻飄渺的方式來形塑消逝的眷村地景。
用水霧裝置予人在霧裡隱約望著眷村房舍形貌之感,其如夢似影的氛圍也巧妙回應著「朝霧記」。
草字頭Double-Grass《共圓風簾學習裝置》。ZBK00572團隊汲取「飛行」意象融入本次藝術裝置,把具有開闊性的民生公園圍出另一個公共場域,呼應眷村共享互助之性格;因此選擇了具有光折射效果的織品,請量材質伴著風吹而緩緩擺動,加上不同角度的反光視覺效果,映照出周圍環境外,層層堆疊光影之間也營造出獨特時空感,在遊樂互動之間亦了解民生社區新舊歷史。
三組風格各異的藝術裝置也將搭配四場工作坊、兩場講座、六場走讀活動、兩處信息交換站,邀請民眾與在地知識傳承者共同藉由手作、文學聚會、導覽、書寫等形式,導入眷村互助共感的精神,與民眾共創外,也能感受無形記憶承載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