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座英雄的城市,正在進行著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的鏖戰。
在這座城市被按下暫停鍵的日子裡,武漢大學的師生們紛紛以各自的方式抗擊疫情——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武漢大學校醫院的醫護人員奮戰在抗疫一線,與病毒搏鬥;教師們紛紛變身「主播」在線上授課,網上的熱烈互動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師生們還化身社區和各類組織的志願者,溫暖和幫助著身邊的人;校園的守衛者一刻也不曾停歇:升級校園管控、搬運捐贈物資、消殺全覆蓋、協調轉運病患、生活物資配送等,守護好武漢的珞珈山……
他們,也拿起手中的筆,真實地記錄下武漢這一個月抗疫期間的工作和生活,講述他們的所見、所思、所感:
「過去30天,我的心情隨著突如其來的封城,歷經恐懼、焦急、平靜、慶幸,直到今天的心安。封城第9天,我逐漸意識到,我應積極規劃自己學習與生活。於是,我重溫經典電視電影,熱愛舞蹈的我又開始動起來,《紅樓夢》又撿起了,還有分專業後的課程學習……2月17日,我們開學了,線上第一課熱鬧極了!」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2018級本科生古麗米然
「有因為剃鬚刀沒電沒刮鬍子被學生們『建議』關攝像頭的,有在直播過程中被同學們彈幕送『禮物』的,有在QQ群中不小心調侃老師被發現的,凡此種種,說明線上教學平臺反而拉近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心理距離。不少學生都反映,線上教學方式增加了互動的機會,非常受用。一件看似麻煩的事情,正在悄悄改變學院的教學生態。」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教授徐箭
「不記得具體是哪一天,只記得當天我們工作得有些晚了,有愛心人士送來一個蛋糕,我們圍在一起,盈盈燭火,照亮大家戴著口罩的臉,大家齊唱國歌,我似乎看到了我們的未來,未來我們一定要會成為他們,成為用生命護衛人民健康,抗擊新冠肺炎的白衣勇士。」
——武漢大學第二臨床學院2019級碩士生範洲
武漢抗擊疫情一個月來發生種種,盡在他們的字裡行間。「武漢是一座偉大的城市,任何苦難都是打不倒我們的,而我們作為武漢的當代大學生,家國有難,當挺身而出。」抗疫志願者、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李燦說。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取得武漢大學同意,刊載這十五篇日記,上篇刊載前七篇。
日記一:從恐懼、焦急到平靜、慶幸、心安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2018級本科生 古麗米然
過去30天,我的心情隨著突如其來的封城,歷經恐懼、焦急、平靜、慶幸,直到今天的心安。
封城第一天,驚慌失措去自強超市採購,不知道該買什麼,因為不知道要封城多長時間,最後挑了一周的食物,回到宿舍,那時候很害怕。但緊接著,輔導員老師細心耐心的關愛、及時搜集反饋我們的需求,學校學院一系列的生活供給,讓我切身的體悟到「封城不封愛」,從寒假初期學院發放口罩,學院給我的「壓歲錢」紅包,食堂免費三餐供應,陸續還有秋梨膏、酸奶等,自強超市送貨上門……
這些讓我逐漸意識到,疫情無情、珞珈有愛,學校是最安全的地方。
封城第9天,我逐漸意識到,我應積極規劃自己學習與生活。於是,我重溫經典電視電影,熱愛舞蹈的我又開始動起來,《紅樓夢》又撿起了,還有分專業後的課程學習……
2月17日,我們開學了,線上第一課熱鬧極了!雖對著電腦,但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祖國各地的同學們和我一樣興奮、互動頻繁,雖然眼睛有點「辛苦」,但網課的效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感謝之前一直測評、準備和每天關心我的輔導員老師們。
在這一個月,我最想表達的其實是感謝,感謝校友們的捐贈幫助,感謝食堂每天不辭辛苦的做三餐給我們吃,感謝老師們每天的噓寒問暖,讓我感覺跟在家裡一樣溫暖,感謝宿管阿姨的陪伴,要是沒有他們,一個人在宿舍樓孤零零的,肯定會非常害怕的,最後希望這次疫情能儘快結束,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日記二:線上教學拉近師生距離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徐箭
1月23日,武漢市宣布「封城」。
第一時間,我和還在武漢的研究生取得聯繫,確定他們是否存在被滯留生活困難的情況,同時要求課題組所有研究生將個人情況匯總上報。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宣布旅遊禁令,我也及時聯繫課題組派往國外交流的博士生,確定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是否受影響。萬幸的是,我們課題組80多名研究生都沒有出現問題,我和大家強調居家隔離、不要外出,同時要求大家近期每日報告身體狀況。
結果,第二天,我自己發燒了,按照規定給學校和社區進行了報備,建議我居家用藥觀察,期間心裡各種瞎想,諮詢了好多醫生,好在身體素質還不錯,在家人的悉心照顧下,逐漸退燒,慢慢康復了,一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為了支持學院抗擊疫情,在學院張俊教授大力支持下,成功聯繫了中國自動化學會為學院捐贈了一批醫用口罩,有效緩解了學院抗疫物資短缺的情況。
考慮到疫情進展可能會對下學期本科教學工作的影響,1月29日(正月初五),本科生院下發了《關於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開學前教學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和學院黨委副書記周軍進行溝通,我們制定了工作預案,學院為每一個課頭建立了一個QQ群,請任課老師將教學資料在群中共享,便於學生線下學習。同時,依託學校的珞珈在線平臺,組織教學團隊和課程組製作網課,並開展線上教學的相關培訓。
為了確保線上教學質量,我們組建了一個電氣虛擬課堂教師群,我自己也在珞珈在線上建了一門研究生課程《電力系統分析與運行》的網課,並及時將課程建設的經驗和不足與老師們分享交流。為了避免網絡阻塞,我們還制定了保底的教學方案。經過20天的精心準備,2月17日,本學期的第一周線上教學正式拉開帷幕。全院本學期計劃開課71門,除了有兩門涉及到實驗設備的課程延期開設,剩餘的69門課程全部開設了線上教學課堂。
全院教師面對新的教學方式,雖然緊張忐忑但是不害怕、不退縮,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老師們各展所長,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電氣「雲端」第一課。
有因為剃鬚刀沒電沒刮鬍子被學生們「建議」關攝像頭的,有在直播過程中被同學們彈幕送「禮物」的,有在QQ群中不小心調侃老師被發現的,凡此種種,說明線上教學平臺反而拉近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心理距離。不少學生都反映,線上教學方式增加了互動的機會,非常受用。一件看似麻煩的事情,正在悄悄改變學院的教學生態。
現在大家的心態越來越淡定,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武漢一定能戰勝這場疫情,早日解封。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日記三:家國有難,吾輩當挺身而出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 李燦
作為一名武漢大學的大學生,看到那麼多年齡與我相仿的青年都毅然決然地加入到這場「戰疫」中,甚至犧牲在這場「戰役」中,很多還是我的學長學姐!我覺得我應該做些什麼,我覺得我必須做些什麼!我不能幹坐在家裡讓別人來保護我,我也想去保護我的家鄉,保護我家鄉的親人!家國有難,吾輩當挺身而出!
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鼓舞下,1月31日,徵得我父母的同意下我打電話給我家所在社區—漢南區雙塔社區居委會,申請去社區當一名志願者,居委會工作人員也非常歡迎,讓我做好防護措施去報導。我們小組一共三人,還有一個區裡下派的城管科員湯威。我們這個小組負責社區58戶157名居民的排查宣傳工作,以及滿足居民的各種生活需求。
31日,我的志願者工作正式開始。剛開始,我們每三天去收集一次居民的體溫信息,篩查出發熱病人送到醫院檢查。如果確診就在醫院隔離治療,沒有確診就送回家居家隔離14天,並由我們每天進行跟蹤。我主要負責用體溫槍給居民測量體溫的工作,說不怕是不可能的,要經常接觸157名居民,而我並非一線人員,只有口罩和橡膠手套。每次測量我都是膽戰心驚,一旦有發現發熱病人我的心就會懸著,直到排除確診的消息傳回來我的心才放下。每次回家前我都要用酒精進行全身消毒。
2月初,離我們社區幾公裡的另一個社區出現了一例確診,而我們社區和那個社區的人經常往來,這個時候我真的怕了,我也怕被感染,我也怕連累我的家人。
但正是這個時候,我看到了李文亮醫生病逝的消息,我看到了他生前接受的採訪,我頓時覺得面紅耳赤、羞愧難當。如果我這個時候放棄,我真的愧為李文亮醫生的學弟,愧為武大學子,愧為新時代青年人。我勸服了我的父母,第二天依舊參與志願者工作。
在志願者工作中,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居民都不配合我們的工作,對我們冷言冷語,認為我們每天排查反倒加大了病毒傳播的風險。我們向社區領導反映後,決定換一種工作方式,給每家每戶發放體溫計,然後全部拉入微信群,讓居民自查自報。
這樣下去,我們的工作越來越順利,居民們也很積極地配合我們,並且非常肯定我們的工作。雖然很累,但是居民們一聲聲感謝和一張張笑臉當讓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我們社區至今還沒有出現一例確診,也讓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疫情嚴重,各社區都進行了封閉式管理,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任務就落到了我們小組和網約車司機頭上,我們每天排查的同時記錄居民的需求,排查結束後就一個個想辦法。如果能在社區內解決我們就跑下腿,如果不能在社區內解決我們就聯繫網約車司機,和他們一起想辦法,比如有的居民患有其他疾病要緊急就診或者需要一些普通藥店買不到的藥,我們就聯繫網約車司機送患者就診或者去其他地方買藥。
這20天的志願者工作讓我感受到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看到了在病毒面前各行業抗疫工作者的努力和犧牲,讓我看到了病毒面前血濃於水的親情。
我想說,武漢是一座偉大的城市,任何苦難都是打不倒我們的,而我們作為武漢的當代大學生,在家國有難之時,更當挺身而出!我將繼續我的志願者工作直到這場「戰疫」取得完全勝利,絕不退縮!
日記四:圍城裡的守衛者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儲建國
疫情爆發後,我聯繫社區了解防控情況,並詢問社區人手是否足夠。得知武漢「封城」讓一些物業工作人員無法及時趕回來工作後,我就報名成為志願者,希望能幫助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隨著疫情的發展,防疫工作越來越嚴格。社區的志願服務離不開「幫忙」兩字,幫忙居民們出門登記,量體溫,幫忙老人拿生活必需品等。現在無法出門買菜了,我們還要幫忙小區居民集中購菜。對於實在要出去的人,我們要他們聯繫單位拿介紹信,並進行登記。除此以外,我們還需提醒居民們注意防護,普及相關的防護事項。社區志願者與工作人員也相互提醒,加強防護。
有人為我擔心,說社區工作存在很大的風險。風險的確存在,但我是第一屆業委會主任,又是黨員,這時候不來幫個忙,還指望誰呢?更何況社區工作人員風險更大。 做了幾天社區志願者,與社區成員朝夕相處後,我也更深刻體會到了這次疫情對家庭、社區歸屬感的強化。社會之樹無論怎麼生長,都應該從這裡播種、發芽。
等疫情過後,走出家門,主動跟小區的人熱情地打打招呼、聊一聊,應該是很多人都想做的事。外面的朋友想像小區封閉後,居民的生活會非常艱難,其實,大家的生活必需品沒有出現匱乏的情說,基本的生活秩序沒有很大問題。這也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物資比較充足,也感謝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日記五:為抗擊疫情工作傳遞「中南聲音」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宣傳部 李晗
從1月中旬開始,我幾乎每天跟隨中南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先後深入醫院本部及醫院接管的武漢市第七醫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採寫了大量鮮活、生動和科學的宣傳內容,為抗擊疫情工作傳遞「中南聲音」。
疫情初期,為了讓大眾對新冠肺炎有更清楚、科學的認識,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1月25日,我對人民醫學家、感染科專家桂希恩教授進行了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專訪。「新型冠狀病毒完全能控制,我們要提高警惕,但不必過於恐懼……」桂希恩教授的權威發聲通過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鼓舞了社會各界疫情的信心。
隨後,我和同事們先後完成全省首例ECMO救治康復等多例康復患者的報導。2月3日,醫院影像科教授張笑春發布微信朋友圈,建議用CT影像作為當時新冠肺炎診斷的主要依據,迅速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我第一時間找到張笑春教授,通過面對面的訪談和記錄,詳實地還原她的初衷和依據,並通過社會主流媒體及醫院自媒體廣泛傳播。2月5日,國家衛健委印發第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明確規定將CT影像作為湖北省臨床診斷標準。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中南醫院急救中心感染新冠肺炎,經過治療康復後又迅速返回崗位的4位醫護人員。他們之中有在隔離病房工作的護士,有在家中隔離不忘線上看診的醫生,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再次「逆行」,體現了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精神,也向患者、向社會傳遞了戰勝疫情的強大信心。
2月11日,我開始負責由中南醫院接管的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宣傳。在這裡我有幸見證了「中國奇蹟」,被短時間內醫院從無到有的建設速度所折服,被遼寧、上海、廣東等醫療隊的星夜馳援所感動,我迫切地想把這裡發生的一切告訴給所有人。2月13日,我註冊了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官方頭條號,深入一線聚焦醫護治療、後勤保障等工作,先後發布「雷神山醫院的抗疫夫妻」、「97歲患者得到貼心治療」、「雷神山醫院首批患者出院」、「雷神山醫院32個病區全部開放」等消息動態,滿足社會關切的同時傳遞鼓舞人心的正能量,為每一位雷神山人記錄光榮的戰疫史詩。
1個多月來,我每一次深入一線,都深深被醫護人員奮不顧身的努力所感動。他們難道不害怕感染病毒嗎?他們不是不怕,是不能怕,顧不上怕,患者們的生命等著他們去拯救,任何畏懼和退縮,都會給城市帶來更大災難。疫情當前,白衣天使們的職業精神和責任感戰勝了恐懼和怯懦,他們煥發出的敬業精神、犧牲精神是不可磨滅的。
疫情像一面篩子,把人世間可寶貴的東西篩了出來;疫情也終將被戰勝,封鎖的城門會再打開,冷清的街道會再次繁華,希望那時全社會對醫護人員有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日記六:一群人的堅守
武漢大學第二臨床學院輔導員 王黃磊
疫情期間,我擔任武漢市第七醫院綜合協調組副組長和中南醫院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主要負責三個方面工作:組織協調工作,緊密聯繫中南醫院、七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和河北省援鄂抗疫醫療隊的醫護人員與工作人員,共建精誠合作方式、著力提高醫療救治質量;後勤保障工作,在交通運輸、住宿飲食和非醫療區安全防控等方面精準覆蓋,保障醫護人員的生活供應和感染防控;捐贈聯絡工作,聯繫、接收、安置社會愛心捐贈物資,協調中南醫院對七醫院醫療物資的定向支援。
有兩個微信群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消息,一個群名叫「戰友加油」,一個群名是「武漢加油」,一個月來,一群人的堅守和一群人的關愛讓我特別深刻的體會到了為什麼我們能戰勝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無論是院長、教授,還是90後、95後,大家沒有悲觀和抱怨,都在奔著一個目標去日夜戰鬥;社會的愛心力量,無論是大雨中運送醫療物資的志願者還是大雪中運送生活用品的熱心人,無論是星夜馳援的省外醫療隊還是凌晨協調運輸的火車站工作人員,都在無私傳遞溫暖、匯聚力量。打不倒我們的讓我們更加堅強,我相信這個英雄的城市,感謝這裡可愛的人們,我們能贏!
我想寄語醫學生:我們的老師白天救人晚上做授課準備,我們的學長學姐紛紛站出來戰鬥在一線,我們求學的中南醫院擔起了5400張病床的重任,我們在校的同學義無反顧做了志願者,我們回家的同學主動請纓支援前線。有人犧牲了、有人累倒了,有人仗義執言、有人默默奉獻,他們知道風險卻選擇了咬牙堅持,我想把師長們這些自強的力量、求是的精神傳遞給大家,繼續堅信我們的約定:在每個領域做執著的追求,在每個崗位做對得起老百姓的事情,在危難關頭,做擔起責任的中堅力量。
日記七:我在人民醫院東院一線
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18級博士生 趙東
在疫情初期,病患人數不斷增加,有限的醫療救治能力與病患希望得到救治的迫切心情之間產生了明顯衝突。我和師弟曾照富是留漢的兩名研究生參與科室值班。導師胡克教授一直奔赴在疫情診治的最前線,科室的醫生、護士老師們也在忙碌。因為研究生身份,科室為了保護我們沒有讓我們直接接觸疑診病人,只是幫忙負責接診、病曆書寫等相關工作。但是儘管如此,作為一名學生黨員以及呼吸專業的研究生,我還是希望能為新冠肺炎的救治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於是,我跟隨科室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進行支援,期間我看到了病區內大部分患者在經過科室老師們的全力救治下病情逐步穩定並趨於好轉。近期科室陸續有康復出院的患者走出病區洋溢的笑容時,也感到由衷高興。
在這場疫情中,真切感受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期間也體會到自己知識儲備欠缺,還有待進一步的學習加強。希望這次疫情能早日結束,病患能儘早康復出院。
《草思無眠》
大疫難撲動九州,八方應援集江城;
同道身先赴劫難,暗嘆力微愧有憂;
大愛長存會中華,難舒心鬱頓淚眸;
雜陳五味盡無眠,祈盼滄桑歸正道!
(日記文字整理:武漢大學 陳麗霞、李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