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位家長在朋友圈發了張照片,萌化了大家的心,配文是:和孩子躲貓貓,大家說,這種情況我要不要拆穿他呢?你可知木桶的裡的世界?而你的老母親在木桶外略顯慌張。
照片裡的孩子,把自己裝畫筆的小木桶扣在了頭上,小手還有模有樣地扶著邊緣,認為自己這波躲藏天衣無縫,樣子可愛極了。
評論區裡大家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啥孩子躲貓貓時都只是認真把自己的頭藏起來呢?之後就啥也不管了,天真得可愛。
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自己卻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應不應該「找到」他?
0101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舉動?客體永久性了解一下
122年前,有個叫皮亞傑的人,也發現了孩子存在這樣的情況。但他和我們不一樣,不僅僅是好奇,而是針對孩子進行了觀察,最後得出了孩子認知發展的4個階段:
0-2歲是感知運動認知,2-7歲是前運算認知階段,具體運算是在7-11歲,11-16歲是形式運算。
孩子喜歡藏貓貓,就是0-2歲感知認知的表現,而他們只藏住頭的行為,是由於客體永久性的影響。
比如我們給孩子準備一個蘋果放在面前,再拿一塊絲綢或布料擋住孩子的視線幾秒鐘,孩子再看見蘋果時,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嶄新的蘋果,情緒也跟著興奮起來。
簡單來說,客體永久性就是孩子在某一個時間段,會認為只要是消失的物體再出現,就是嶄新的。
當孩子發現經過反覆藏找後,眼前的事物不會消失,他們才會明白,不僅是事物不會憑空消失,爸爸媽媽也不會。
嬰兒期的孩子討厭獨處,不喜歡黑暗,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感知到客體永久性,擔心事物或者家人會消失,眼睛看不到那就是沒有了。
1歲是一個分水嶺,這時的孩子可以分清,爸爸和媽媽是兩個不一樣的個體,但和自己是有聯結的,而且還會觀察家長的舉動。
但此時他仍然覺得,只要是自己看不見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就也看不見自己,就是所謂的「我看不見你,你就看不見我啦~」所有才有了扣著木桶躲貓貓的照片。
等到3歲後,孩子才會知道這只是一個遊戲,還要加入一些有趣的規則,而不是自己和別人的依附關係。
0202為什麼全世界的寶寶都那麼喜歡躲貓貓?
是的,所有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段「躲貓貓」的經歷,這是為什麼呢?
英國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專家對英國上下超過300對父母進行了孩子最喜歡的遊戲調查,結果發現:
有5種遊戲呼聲最高,分別是撕紙遊戲、「不是帽子」遊戲,「不是貓」遊戲,毛巾塞進嘴巴和躲貓貓,而躲貓貓是最能逗笑嬰兒的遊戲,70%的嬰兒會被逗得哈哈笑。
當然,孩子真正喜歡這個遊戲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好玩,事實上這甚至有些無聊。最重要的是,家長在玩這個遊戲時,給到孩子的情緒神態。
1、刺激孩子的多種感官,產生新型敏感性
家長在逗引孩子玩這個遊戲時,會做很多種鬼臉,變換很多種神態,這些都是孩子沒見過的,每次變化都是對孩子視覺上的刺激。
有時,家長還會調動自己身體的各項能力,並模仿各種聲音,在聽覺上豐富孩子的認知。
當家長看見孩子很興奮時,就會改變手裡的逗引工具,比如毛絨玩具、書籍、絲綢等輕觸孩子的身體,增加觸覺敏感度。
這樣一個遊戲下來,家長心態放鬆,孩子也會非常開心。
2、讓孩子產生達到心理預期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每次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孩子都會期待藏起來之後,再變出來的會是什麼樣。
孩子可能會覺得又是一個新的表情,或者有一個新的聲音,甚至一個新的爸爸媽媽,家長一般也會輕而易舉地滿足孩子。
最重要的是,家長藏起來後,孩子期望再出現,結果真的如其所願。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掌控了家長的狀態,這會讓他們很興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驗證自己的想法。
隨著孩子掌握了玩法,認知也更豐富,他們就會主動做那個藏起來的人,並且決定自己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被發現,這讓孩子產生了強烈的自信感,更好地感受在家庭中的地位,明白規則,變得更有秩序。
事實上,躲貓貓的好處,也不僅是培養客體永久性,家長耐心陪玩是有收穫的。
0303躲貓貓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1、緩解分離焦慮
家長都忙於工作,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消失了,不知道什麼時間再出現,於是哭鬧、沒有安全感。
但如果你經常抽時間帶孩子玩藏貓貓,孩子就會明白,爸爸媽媽只是暫時不見了,下班後還是會和自己互動的。
再之後,孩子會慢慢知道,他身邊的人和事物即便是消失也會再出現,從而在爸爸媽媽離開時保持情緒穩定。
2、讓孩子感知情緒變化
通過遊戲,家長會變換各種表情神態,孩子也會跟著模仿,對喜怒哀樂的情緒更有感觸。
最神奇的是,4個月後,如果家長總是用一個表情面對孩子,他笑的時間也會減少,這就是靜止臉實驗。家長平時要多變換表情,滿足孩子的需要,他會很快樂的哦~
3、提升孩子的探索能力
孩子掌握了藏貓貓的規律後,會自然過渡到在玩具架上尋找玩具,在毯子下面找到書籍,並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知道門後、床下等地方都可以藏東西,間接地發展了空間感知。
0404跟孩子玩藏貓貓,有什麼注意事項?
1、分月齡,慢慢增加難度
2-8個月:孩子可以和家長對視,玩耍時家長可以用雙手或毛巾擋住自己的臉,一邊叫孩子的名字一邊慢慢把毛巾或手挪開,孩子就會不自覺地笑。
當孩子逐漸適應,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互換角色,把手或毛巾擋住孩子的小臉,讓他感受到自己也可以藏。多練習幾次,孩子就會主動弄走眼前的遮擋物。
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準備《藏貓貓》的繪本,利用裡面的小蓋板,孩子就會找到答案,和繪本互動,感受藏找的樂趣。
8-12個月: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有行走的衝動了,家長就可以藏在家裡安全、距離孩子不太遠的地方,引導孩子扶著沙發邊緣挪蹭或爬過來。
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用語言引導:寶寶來找我呀~
等孩子熟練之後,家長就可以把孩子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保持在視線範圍內,或者找家裡的其他人和孩子藏在一起,再用語言引導:寶寶在哪裡呀?
最好在同一房間進行,保證安全,如果家裡空間小,可以無意識地把玩具藏起來讓孩子找。
12個月以後:這個階段互動會多一些,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配合孩子來玩,故意弄出聲響讓孩子發現,增加遊戲的樂趣。可以在熟練掌握後,互換角色,變換多種玩法。
2、尊重孩子的童真
有的家長太注重規則,比如孩子還沒等家長去找,自己就跑出來了,這時就會責怪地說:你怎麼出來了?好好玩。
或者有的孩子只是希望自己被找到,故意興奮地叫喊,家長就會說:你不能出聲,這麼玩不對了。
或者在孩子只藏頭不藏尾時直接戳穿,這樣都是破壞遊戲樂趣的一種表現,尊重孩子的童真,更有利於他的發展。
家長不要用用自己的思維要求孩子,反倒會讓孩子不喜歡這個遊戲。
最後一定要注意的一點事!!!有的孩子很投入,會藏在家長找不到的地方,容易出現危險。因此,躲貓貓也要有度,必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在遊戲中體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