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高碑店汙水處理廠「厭氧氨氧化技術工程化研究基地」,技術人員張亮博士在「汙泥消化液小試」試驗室對「紅菌」培養液進行PH值測量。實習記者 和冠欣攝
本報訊(記者 劉宇鑫)經歷7年實驗攻關,北京排水集團在汙水處理廠設計運行的新型複合式生物膜厭氧氨氧化工藝,解決了「紅菌」培養和富集的難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昨日,北京排水集團研發中心首次展示了這種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技術。與傳統汙水處理需要大幅佔地建設曝氣池用於脫氮相比,採用「紅菌」去除氨氮汙染物,可以不再需要建設曝氣池,既減少佔地,又環保經濟。
凡是到過汙水處理廠的人,都會對排列整齊的兩種大池子印象深刻,一種是佔地百餘平方米的圓形沉澱池,屬於汙水處理的頭一道工序;另一種是佔地面積比沉澱池略小的長方形曝氣池,汙水處理必需的一個中間工序,其作用是通過添加化學成分,去除汙水中的氨氮汙染物。而「紅菌」技術的研發成功,則可以將經過沉澱池處理的汙水引入一座供熱鍋爐大小的反應器裡,讓在此「埋伏」的「紅菌」吃掉水中的氨氮汙染物,而後把脫氮後的汙水「放」進下一個工序。
記者昨日在排水集團研發中心的實驗室內首次見到了去汙高手「紅菌」。乍一看,水中的「紅菌」挺像養魚用的「魚蟲」,只不過這種學名「厭氧氨氧化菌」的細菌顆粒都沉在水底。
輕輕晃動密閉的水瓶,從瓶底冒出一串串小氣泡。「那些氣泡是『紅菌』把汙水中的氨氮汙染物『吃』掉後產生的氮氣,不會汙染大氣環境。」技術人員張亮介紹,氨氮是水體中氮的主要汙染形態,氨氮廢水來源主要包括生活汙水、畜禽養殖廢水、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汙泥處理黑液、化肥生產廢水、製藥廢水及釀造業等生產排放廢水。而氨氮汙染物的大量聚集,是導致水體藻類瘋長、魚類缺氧死亡等環境汙染的罪魁禍首,因此,氨氮汙染物的去除是當前我國水汙染控制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排水集團自主研發厭氧氨氧化技術中,一個比芝麻粒還小的紅球內部包含著數以億計的「紅菌」,在存活期內,每個「紅菌」最多可以吃掉10倍於自身質量的氨氮汙染物,減少城市高氨氮汙水對環境的危害。
有了「紅菌」技術,汙水處理廠可以利用特殊培養的厭氧氨氧化菌直接將氨氮轉化為氮氣,排放到空氣中(空氣自身的氮氣含量在78%),而無需再專門建設一個佔地數十平方米的長方形曝氣池,僅這一生產工序就可節省用地和建設成本各30%;與傳統脫氮技術相比,由於不再需要向曝氣池投加碳源,「紅菌」去汙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90%以上,同時還可節省60%的電耗和40%的設施運行費用。
在突破關鍵技術的基礎上,排水集團還建立了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紅菌脫氮生產性示範工程,成功實現了生產性規模的厭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和純化,使厭氧氨氧化菌純度達到90%以上,氨氮去除率達95%以上,這一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9月,研發中心「紅菌」培育基地投入使用,基地主要作用為快速培養厭氧氨氧化菌生物膜和顆粒,為工程應用進行必要的菌種儲備,預計該基地每年最多可生產填料450立方米,足夠處理36000立方米垃圾滲濾液所用。
(第四分團採訪報導)
選題線索徵集郵箱:xuantixiansuo@126.com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