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曲家的第一部交響樂——黃自為愛人所作

2020-12-17 騰訊網

黃自,字今吾,是中國三十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04年3月23日出生於江蘇川沙縣,父親黃洪培是黃炎培的堂兄,是當地經紀毛巾廠的經理,辛亥革命後參與地方政事,1923年被選為川沙縣議事會副議長和交通局副局長。母親陸梅先,又名開群,是一位才德兼備的知識婦女。

兩人均為知識分子,愛國思想濃烈,反對滿清腐敗政治,在這樣家庭長大的黃自,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影響。

1916年,黃自考入北京清華學校。

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入學後的他積極的參加了學校音樂社團的活動,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在校學習鋼琴和聲樂,還成為了清華園內「大名鼎鼎之音樂家」。

(清華歌唱團,後排右4為黃自)

192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赴美公費留學,先入俄亥俄州歐柏林大學攻心理學,兩年獲文學士學位。

這時,他的留學未滿,可以繼續選修自己喜歡的專業。他選擇了轉攻音樂理論,1928年進入耶魯大學音樂系,翌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懷舊》序曲。

他靠這部作品獲得了耶魯大學音樂學時學位,並在畢業音樂會上公演。

同年八月,他回國在上海當音樂教授,身兼多職,為中國音樂教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留學期間,黃自認識了一位同樣是來自中國的女留學生,也在學習鋼琴,名叫胡永馥。

同在海外同愛音樂,兩人情投意合,不久就建立了愛情關係。

兩個感情篤深,但總是事與願違,胡永馥在先黃自歸國後,不幸心臟病突然發作,與世長辭。

還在海外的黃自得知此消息後痛苦至極,他便是懷著這種痛失愛人,悲痛至極的興趣,以「懷舊」為主題寫下了中國作曲家的第一部交響樂,《懷舊》。

這部交響樂在音樂語言上繼承了19世紀歐洲浪漫派的傳統,是一首抒情性序曲。

曲風情深意切,真摯動人,無論是個性還是特點,這首交響樂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親自指揮本院學生和新哈文交響樂隊合作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

《懷舊》是我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也是第一部被外國樂團演出的中國作品。

回國之後,黃自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同時還兼任音專教務主任。

在這裡,黃自培養了許多中國近代音樂先驅,其中就有江定仙、陳田鶴等人。同時他還從事創作與著述,寫下了交響音樂、室內樂、鋼琴復調月、清唱劇等各種體裁樣式的音樂作品共九十四首。

(與學生合影)

黃自對抒情歌曲的創作也展現了很高的水平,影響較大、傳播較廣的有《玫瑰三願》,其次還有《思鄉》、《春思曲》等等作品。

他能準確的理解和把握詩歌內涵和意境,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古詩詞水乳交融,錦上添花。曾為《點絳唇》、《南鄉子》、《花非花》、《卜算子》等等這些古詩詞配過曲。

20世紀前期,西方文藝思潮紛亂湧入,一時間對於西洋音樂、中國音樂存在兩種極端認知。

一方認為,應該打倒「舊樂」,以西樂代之,另一方則是復古「舊樂」,排斥西樂。而在這種浪潮之中,黃自站出來倡導以西洋樂技融入民族特色,提出「我們現在所要的是學西洋好的音樂辦法,而利用這辦法來研究和整理我國的舊樂與民謠,那麼我們就不難產出民族化的新音樂了。」

人民音樂家賀綠汀談起黃自時曾說道:

「他是第一個系統、全面地向國內學子傳授歐美近代專業作曲技術理論,並且有著建立中國民族樂派的抱負的音樂教育家。沒有黃自先生教導,我在音樂創作上也不可能有什麼成就。這一點是所有受過他的教導老一輩音樂工作者都有深切體會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自與音專師生組織」抗日救國會「,赴浦東等地宣傳抗日並為東北義勇軍募捐。

黃自作詞譜曲創作了我國最早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合唱作品《抗敵歌》(後由韋瀚章填寫了第二段歌詞)。同年11月9日,《抗敵歌》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並由勝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黃自又創作了四部混聲合唱《旗正飄飄》(韋瀚章詞),於10月8日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旗正飄飄》成為抗戰前後音樂會中的保留。

1932-1935年,黃自受商務印書館委託,和應尚能、張玉珍、韋瀚章等人,一同編寫音樂教材《復興初中音樂教科書》(全國採用),由教育著手,穩住了中國音樂發展走向。這部教材從1933年至1936年期間,續印本多達11版之多,對當時音樂教育有重要影響。

1933年3月底,黃自率領音專師生在杭州舉行了兩場「鼓舞敵愾後援音樂會」,並親自主持報幕,音樂會以《抗敵歌》、《旗正飄飄》為壓軸曲目。

現在,有關黃自個人生活的資料留下來的很少,這可能與他的英年早逝有一些關係。1938年5月9日,年僅34歲的黃自病逝於上海紅十字會醫院。

臨終前,他對夫人汪頤年女士說:「你快去請醫生,我不能就此死去,還有半部音樂史沒寫完呢!」然而一代宗師並未等候到那雙能夠拯救他生命的雙手,星光散滅,黯然逝去。

(黃自一家)

相關焦點

  • 交響樂高雅難懂?著名作曲家敖昌群帶你「敖」開交響樂的大門
    11月6日下午,著名作曲家做客天府文旅大講堂暨名家講壇,他以《敖開交響樂的大門》為題,現場分享交響樂的獨特魅力。作為省內外聞名遐邇的音樂家、教育家,敖昌群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並在全國以及全省各大比賽中屢獲大獎。
  • 把中國交響樂推向世界是我的使命
    幾十年來,我指揮的涉及面比較廣泛:民樂、交響樂、歌劇、芭蕾舞、合唱等,多次應邀擔任國家級重要演出的指揮。一個指揮家必須耳朵好、反應快,指揮時主要靠手、靠身體、靠眼睛裡的神採,來引導樂隊敏銳感受到指揮用意。剛進入上海交響樂團時,演奏員全是老師輩的。指揮與樂團之間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相互尊重,理想狀態是如魚在水。我不容許樂團在藝術面前有絲毫懈怠。我不太在意自己在舞臺上的指揮動作。
  • 迎建黨百年 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創作四部新作
    為慶祝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最新委約創作的四部作品初試啼聲。12月5日,分別出生於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創作的四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完成首次排演。
  • 來,上一堂古典音樂課:從交響樂說起……
    正如英國作曲家埃爾加所說:音樂是人類的必需品,如同空氣和食物。失去音樂,我們就會缺少了活力,或在精神上造成缺陷。 儘管先賢們是出於對音樂的熱愛與敬畏,才將其闡述得接近神秘。但事實上,了解或聆聽古典音樂並非難事,只是在此之前學習一些必要的知識即可有助於提高古典音樂欣賞水平。
  • 20部經典交響樂提升孩子們藝術氣質
    20部經典交響樂提升藝術氣質,送給孩子新學期的最好禮物  在浩瀚的古典音樂中,交響樂對同學們音樂素養的培養,絕非是其他音樂形式可比的。交響樂隊中樂器繁多,音響色彩豐富,作品極具吸引力,細細品味,每首交響樂中都藏著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二十首世界著名交響樂作品,都是旋律性強,情感積極向上,音樂主題鮮明的交響樂,非常適合同學們欣賞。
  • 馬勒寫過幾部交響樂?
    馬勒究竟寫過幾部交響樂?按音樂西方音樂史的編號是9部,但我們也可以認為馬勒一共寫了11部。古斯塔夫·馬勒的交響樂,是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必修課」。那麼,馬勒究竟寫過幾部交響樂呢?如果我們接受音樂西方音樂史的編號,那就是9部。
  •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共譜時代強音
    上交慶祝建黨百年委約新作品研討會現場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4部作品初試啼聲,於陽《中國頌》、楊帆《父輩》、賈達群《逐浪心潮》、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等4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完成首次排演。
  • 古典音樂發燒友必聽的10部交響樂
    2、柏遼茲《幻想交響曲》——夢想家的狂放不羈法國浪漫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柏遼茲直接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又力圖將文學中所描寫的生動而具體的形象,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使器樂表現更具感染力。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位生活上甚至有些懦弱的人完成了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4部交響曲,其中《第一交響曲》甚至被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用心體會這部交響曲中糾錯壓抑的痛苦感情,我們不難挖掘到他隱忍而又深沉的責任心。勃拉姆斯最終用理智克制了對克拉拉的感情,他用空間隔絕的方式把自己的愛埋葬在絕望的思念裡,這是一種更加偉大的感情,源自一顆感恩的心。
  • 北京交響樂團現代音樂周主推中國作曲家作品
    北京交響樂團希望通過現代音樂周使我國優秀作曲家的作品能集中展示給聽眾,同時也與世界各國的音樂家合作,介紹給音樂愛好者一些當今世界上新創作的,代表時代潮流的音樂作品。  多年來,北京交響樂團一直堅持委約中國作曲家的交響樂作品,樂團音樂總監譚利華認為中國的樂團要面向世界,必須要有自己國家特色的交響樂作品。
  • 中國交響樂四十年:命運音符敲響時代之門
    據中央音樂學院李淑琴教授統計,從1978年至今,葉小綱總共創作了近90部作品,其中半數以上為管弦樂。天賦、機遇與勤奮,不僅造就了他,也造就了1978年與他同時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同班同學譚盾、陳其鋼、郭文景、瞿小松、劉索拉、陳怡等人。他們很快就成長為「中國第五代作曲家」中堅力量,隨即享譽世界。
  • ...樂團18-19年度樂季將落幕 想讓交響樂成為中國文化最佳「翻譯」
    在即將落下帷幕的上海愛樂樂團本樂季中,最惹眼的便是「中國原創」「世界首演」兩大關鍵詞。據悉,即將落幕的音樂季共推出了12部原創作品並進行世界首演。其中包括作曲家於京君創作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南中國版》、趙季平的《「蘆葦蕩」詠嘆——電影〈大話西遊〉隨想》以及中國音協主席、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管弦樂《消失的銀杏》。
  • 「90後」作曲家龔天鵬交響樂《潮》上海藝術節首演:不止是主旋律
    談起《潮》的靈感來源,「90後」作曲家龔天鵬這樣說道。 11月11日,由他創作的交響曲《潮》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作為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該作品以「潮」為核心意象,描繪出涓涓細流,從青藏高原一路不畏艱險奔向入海口的景象,龔天鵬透露,這部作品跳脫出了主旋律的局限,「講的就是中國人的故事」,在寫實之外,也充滿了浪漫主義文化色彩。
  • 中國作曲家創造獨立的話語體系 歌劇音樂劇方興未艾
    如作曲家郭文景所說,在創作中已不再考慮諸如中國、西方、傳統、現代等概念,進入了隨心所欲的「自由狀態」。這無疑代表著一種成熟和進步。   何訓田則用「非東方、非西方、非民間、非學院、非非」這種更具個性化的語言來概括自己的創作理念。為此,他發明了諸如「RD作曲法」「結構流作曲法」「空隙論」「前意識音樂」「為所有物種而作的音樂」等一系列獨有的語言系統。
  • 庫客音樂推進音樂素養教育事業 聯合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助力中國...
    庫客音樂自2016年起,和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出《中國當代作曲家系列》專輯,由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推薦樂團和曲目,庫客音樂出資錄製。截至目前,已出版了百餘張相關專輯,其中許多是填補空缺性質的專輯,並有多張唱片獲得了中國唱工委的CMA唱片獎金獎、提名獎。經過4年的摸索和實踐,《中國當代作曲家系列》品牌深入人心。
  • 四代作曲家四部新作昨首次排演
    為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委約了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四位分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創作四部新作。《中國頌》初試啼音,「60後」作曲家於陽面對臺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坦言「好像一場入學考試」。於陽的想法,是將濃鬱的中國音樂風格,融合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印象主義的色彩性和現代主義波瀾壯闊的交響音樂語彙。「這樣的一次創作機會,一個作曲家可能一生只能遇到一次,希望《中國頌》能交出一份無愧於觀眾的答卷。」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織民歌 丁善德創作長徵題材交響樂
    《長徵交響曲》是我國第一部以長徵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記錄了長徵的萬裡徵途、紅軍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用朗朗上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貫穿五大樂章,交織著西南民歌,成為新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裡程碑之作;這部作品創作50多年來,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流傳,還多次在海外的音樂廳響起,所錄製的唱片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 人工智慧寫交響樂聽起來究竟如何
    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林大葉期待,未來5到10年,AI可以創作出傳世的交響樂作品。這部交響變奏曲是由中國平安人工智慧研究院創作的。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以中國近現代變遷史為樂曲的創作藍本,描繪了從鴉片戰爭至今,中華民族五段重要的歷史進程,蘊含了充沛的民族情感與豐富的時代情緒。研究團隊表示,這首曲目從決定以AI形式創作,到正式演奏一共花費大約4個月的時間。
  • 人民音樂出版社推出國內迄今體量最大的交響樂作品專輯
    發布會現場,嘉賓們為新專輯揭幕 人民音樂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舉辦期間,人民音樂出版社28日在京舉辦「《新時代中國交響作品原創精粹》全球推送發布會」,該項目共收錄110部交響作品,是國內迄今為止體量最大的一套交響樂作品專輯。
  • 迎接建黨百年 音樂傳承精神 上海交響委約四代作曲家共譜時代強音
    圖說:上海交響樂團今日下午排練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下同今日下午,上海交響樂團為迎接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四部作品進行片段展演。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這四位分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分別呈現了四部新作的選段,並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在「餛飩皮」完成首次排演。
  • 《喬家大院》電視劇推出「交響樂版」(圖)
    他們相聚的理由不是慶功,也不是敘舊,而是為了見證著名音樂家趙季平精心打造、我國第一部以商業文化為題材的交響組曲——《民族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的誕生。 16日晚19時30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共太原市委聯合主辦的「諧音和韻」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在保利劇院隆重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