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偏好算法帶偏閱讀,讓部分青少年受困於「信息繭房」

2020-12-25 澎湃新聞

「半月談」微信公號10月20日消息,「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夠提供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手機App,卻讓人有一種「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驚喜與尷尬,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投其所好的定向推送:愛看什麼就送足餵飽

「原本把手機留給孩子是想方便聯繫、開闊孩子視野,沒想到她沉迷於刷短視頻。」陳孝泉13歲的女兒是山東沂蒙山區的留守兒童,他與妻子打工在外,孩子平時由爺爺照料,「老人說了也不聽,結果孩子整天都待在家裡刷一些低俗、惡搞的短視頻,直接影響了學習成績。」

濟南市民王忠鑫說,自己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最近對遊戲越來越痴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打開兒子手機中的短視頻App,發現推送的內容大多和孩子玩的某款遊戲相關:「連續滑動幾個視頻全與遊戲相關,不想看都不行。」

個別青少年盲目模仿短視頻內容還引發法律糾紛。陝西律師趙良善曾接手過一個案件:一個孩子無意間在手機上看了用膠帶、繩索整蠱他人的視頻,後來又不斷收到同類的惡搞內容,感覺很好玩,於是逐漸模仿起來,最終導致同學摔傷住院。

不少受訪者還反映,孩子們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

這種手機定向推送的垃圾信息擠佔大量時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反而屏蔽掉其他多樣化信息。看到孩子們猶如嬰兒舔奶頭樂一般迷戀這些信息,一些家長表示很無奈:孩子一刷就是大半天,空閒時間都被佔用了,不僅影響學習,與同伴一起戶外活動的時間也少了。

「用戶愛看什麼,就把什麼送足餵飽,讓人停留在舒適圈,看似瀏覽了很多信息,實則信息非常單一,無法拓展知識面。」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張志華說,這在傳播學上被稱為「信息繭房」,孩子深陷其中就很難豐富知識結構。

技術專家認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信息繭房」的根源。數據營銷專家吳俊介紹,這類算法分為直接推薦和相關推薦:直接推薦是計算讀者閱讀的關鍵詞權重大小,推薦同類信息,提高用戶粘性;相關推薦是根據大數據分析和學習,推送與讀者特徵相似的人所感興趣的內容。

技術邏輯、資本邏輯站在價值觀邏輯的對立面

近年來,網際網路平臺快速發展,但內容管理水平卻難以令人滿意。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些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的內容管理問題,固然是以算法推薦為核心的技術所致,但根源是業務導向遵從流量最大化的資本邏輯。

——利用算法技術片面滿足人們低俗、獵奇心理。業內人士介紹,面對網際網路技術紅利日漸消失的市場環境,網際網路內容平臺公司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作為應對措施,他們不斷細分人群標籤,讓人「一次點」變成「一直看」,吸引讀者注意力,擠佔閱讀時間空間,影響了閱讀多樣性。例如,有的用戶看過突發事件類新聞,推送就充斥各種惡性事件內容,讓人頓感「社會亂糟糟」,如此投其所好令人啼笑皆非。

「行內有句話——把用戶當成豬,別管餵什麼,養肥就行。這樣的算法技術會導致大量迎合人性陰暗面的定向推送內容。」吳俊說。

——「流量為王」「逐利為上」暴露資本邏輯。傳播學專家認為,很多網際網路內容平臺深諳「流量經濟」,將流量、點擊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其產品旨在吸引眼球。

張志華說:「網際網路平臺從根本上講,是將消費者的偏好喜愛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充分滿足用戶對信息獲取、對時間消耗的需求。流量越大,網際網路平臺未來收益的預期就越高,也越受資本的青睞,獲得的投資或估值就會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網際網路平臺為增加點擊率和流量、滿足商業利益,還會進行人工推薦,即主動製造噱頭、推薦『博眼球』,打『擦邊球』信息。」吳俊說。

——缺乏價值觀導向,影響輿論生態。專家認為,部分App以傳播信息、營造公共空間自居,卻忽視了公共價值觀,缺乏傳播專業性、嚴肅性及價值導向。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倪萬表示,部分App基於算法,公眾影響力日盛。它們本應給廣大讀者推送符合公共價值導向的內容,結果卻致使讀者閱讀範圍越縮越窄,直至觀點固化偏激,社會共識遭到蠶食。

給網際網路內容生產加上價值標籤

專家認為,算法技術、定向推送只是工具,用好技術工具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引導,需要企業調整業務邏輯。同時,學校、家長也要有更多的陪伴和關心,避免青少年被網絡算法綁架,防範青少年沉迷上癮。

加強價值引導,優化調整推送算法。業內人士認為,算法技術雖然對內容無感,只識別數據標籤,但一些網際網路內容平臺是業務策略指導技術實施,「只要想改變,是有辦法的」。

專家建議,監管部門制定具體要求,使企業把公共價值觀導向的責任落實落深,將正面價值取向作為關鍵標籤納入產品設計之中。

在系統設計上,不少App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模式仍需通過手動激活,並非默認設置,更難以精準識別。專家呼籲,完善現有防沉迷系統功能,找到監管盲區,堵住技術漏洞。

精細化監管,控制泛娛樂化、低俗化信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等建議,網信部門宜對App的算法推送進行更加精細化監管審核,如規定具體類別信息的推送佔比、要求定時提交內容管理報告等。對於存在錯誤導向的內容和謠言、色情、暴力、賭博等信息,應加強甄別和監測,督促平臺企業形成有效自查機制。

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引導形成合力。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副主任田豐認為,政府、學校、家長、平臺幾方要做好配合,責任共擔,形成齊抓共管的多元治理格局。

專家建議,家長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督促孩子使用防沉迷系統,幫孩子提高甄別、屏蔽不良內容的能力;在法律和政策層面推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進學校、進課堂,使其成為青少年的一項基本常識和技能;家庭、學校增加時間管理教育,網際網路平臺強化時間提示,比如將「時間戳」放在較為醒目的位置,培養青少年的時間管理觀念。

(原題為《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 「偏好」算法帶偏閱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偏好」算法帶偏閱讀
    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 「偏好」算法帶偏閱讀「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
  • 半月談|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偏好」算法帶偏閱讀
    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 「偏好」算法帶偏閱讀半月談記者 餘孝忠 王陽 邵魯文「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
  • 織就「信息繭房」的人,或許就是你自己
    你聽說過「信息繭房」嗎?近段時間,與「信息繭房」有關的討論,幾乎是社交網絡上最受大眾關注的專業話題。在與「信息繭房」相關的常見討論中,最常被指責的對象,是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領域大熱的推薦算法。推薦算法最大的賣點,就是能夠根據用戶的習慣與偏好,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信息流。許多以推薦算法為核心的網際網路產品,都憑著這一優勢在市場上異軍突起。然而,事物總有兩面,這種「量身定做」常常會令人懷疑: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讓用戶看到的內容越來越極端而單一?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要破解信息繭房,同樣需要依靠算法與平臺的優化、信息供給側的改進以及個體媒介素養提升等多方面的路徑。關鍵詞:信息繭房、選擇性心理、算法、媒介素養近幾年,伴隨著個性化信息推薦算法的發展,關於信息繭房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人們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信息繭房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僅是算法的原罪還是源於多重因素,是否可能破解?
  • 「信息繭房」是個偽概念
    正因為契合了對此現象擔憂的社會心理,「信息繭房」這一概念逐漸被大眾認可並被廣泛使用。但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時,算法還是個模糊的概念。當算法技術逐漸發展成熟,並成為內容分發的通行規則之後,人們驚奇地發現:「信息繭房」似乎更能貼切地描述算法所造成的影響。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機構面向大眾生產新聞,並依賴人工編輯的方式進行分發,並無明確的受眾細分意識。
  • 算法摩登時代:比「信息繭房」更可怕的是「信息牢房」
    「機器算法讓外賣騎手更危險嗎」的深度討論。顧客作為發包方發布需求(如跑腿代購等業務),或從平臺提供的選項中確定需求(如點餐買菜等業務),外賣騎手作為接包方可以根據個人能力與意願選擇顧客的需求,進而由匹配算法進行需求與能力的匹配完成此次點餐到送達的任務。這種眾包模式所表現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核心,平臺只負責提供匹配算法而不做強制幹預和控制,由眾包雙方和匹配算法以及評價算法形成一套良好的自適應系統。
  • 徐一龍:算法不製造信息繭房 而是探索興趣
    一、頭條=算法+熱點+關注+搜索很少人知道,現在網際網路尋人非常高效的系統——頭條尋人,最初就是今日頭條一個日常彈窗運營動作。今日頭條的彈窗,有部分內容是針對本地用戶,給本地用戶彈窗本地資訊。二、算法不製造信息繭房,而是探索興趣在網際網路時代,人通過上網獲取信息,主要有四種途徑:一是門戶網站,二是搜尋引擎,三是社交,四是算法。門戶網站的特點是人工編輯篩選,把所有新聞列在首頁,缺點是容量有限,一天頂多更新幾百篇稿件,用戶也不會每條都看。
  • 高考熱詞—信息繭房,你知道多少?
    美國哈佛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經過研究,在《信息烏託邦》裡把這類現象叫做「信息繭房」。今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目,也恰恰提到了這一概念。什麼是信息繭房?「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也稱「信息繭室」。
  • 左有為老師:百度創始人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因而,我傾向於以為李彥宏只是在批判信息繭房這一已嚴重到必需正視的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特定企業。 事實上,信息繭房的問題由來已久,避實就虛的話,我認同李彥宏的觀念,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在我看來,信息繭房討論來討論去,只需求搞分明兩個問題即可:到底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如何才幹突破信息繭房?盤繞這兩個問題,我也簡單談談本人的見地。
  • 抖音、技術與「信息繭房」
    而技術是否應當、又該在何種程度上為「信息繭房」負責?以此為發端,圍爐展開了討論。崔 | 是的,感覺抖音、快手這些平臺一方面給普通人提供了更多被看到、被取悅的機會,另一方面算法還是希望儘可能留存用戶,延長其使用時長,而平臺並沒有責任去提升使用者的智識水平,那麼這些問題會在「信息繭房」下變得越來越糟。
  • 喻國明:智能算法推薦具有反信息繭房的本質
    新京報訊(記者 李碧瑩)2020年1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新京報聯合舉辦了「智能算法的傳播邏輯和價值迭代」研討會,關注算法對媒體與傳播的影響。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喻國明指出算法推薦具有反信息繭房的本質。
  • 抖音的算法,是如何把你束縛在信息繭房裡的?
    一、背景二、算法推薦系統的兩個核心1.內容標籤2.用戶標籤三、如何衡量推薦系統的好壞四、總結一、背景在紙媒時代,消費者對於信息和內容的獲取,處於十分被動且匱乏的狀態。這裡其實涉及到「推薦窄化」的問題,算法機制越差的產品,其推薦的內容越容易出現窄化。如不小心點擊了幾篇文章,算法便默認你喜歡這一類內容,此後便一直推送相關信息,無法做到根據用戶的需求變化進行靈活更迭。
  • 嚴飛:我們如何逃脫算法營造的信息繭房?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算法推薦對當代人的誘惑和弊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認為,今天我們面對的算法推薦存在兩個面向。首先,算法的背後是一個商業的資本邏輯,商家利用我們在消費行為中暴露出的消費習慣和傾向,通過算法進一步刺激消費。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廠商先生產貨品,然後通過倉儲,最後發到消費者的手裡。
  • ——從江蘇高考作文看信息繭房
    目前較為公認的是,社交媒體和個性化算法大大加劇了信息繭房,讓它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往往與自己的同類互動較多,在觀點一致的群體中,一些個人好惡會被耳濡目染逐漸放大。至於個性化算法,如果說微博和微信等通過用戶關注獲取內容的方法,至少還給讀者保留了部分自主選擇權,近年來蒸蒸日上的今日頭條、抖音等則更徹底地將主宰權交給了算法,算法會幫我們分配同類,一個接一個感興趣的主題推送讓人應接不暇,繭房形成更加快速、更加密閉。
  • 「信息繭房」「過濾氣泡」與「回音室效應」傻傻分不清?
    簡言之,「信息繭房」就是「我們只聽我們選擇的東西和愉悅我們的東西的通訊領域。」近年來,「信息繭房」一直都是學界、業界的研究熱點,關於「信息繭房」是否會造成同質化內容?人是否會真正進入到所謂的「信息繭房」中?或者算法型內容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 2020江蘇高考作文:智能網際網路帶來的到底是同聲相應還是信息繭房
    他發現搜尋引擎可以隨時了解用戶偏好,並過濾掉異質信息,為用戶打造個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時也會築起信息和觀念的「隔離牆」,令用戶身處在一個「網絡泡泡」的環境中,阻礙多元化觀點的交流。「繭房化」,信息繭房並不是一個安全的空間,想要突破「繭房」,戳破「氣泡」,還要從信息繭房的成因找起。
  • 「破繭而出」衝破「信息繭房」
    有時,只是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一眼,各種信息就撲面而來,大把時間就這樣消耗,自控力不強的孩子更是越「玩」越「偏」。百餘年前,如果一個孩子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很難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但是今天,只要給孩子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他就可以發現世界。
  • 中首清算 |「信息繭房」會使人見識短淺嗎?
    中首清算發現,2020 年高考江蘇卷作文提到了「信息繭房」這一概念。如果你是今年江蘇省的高考生,不知道你的心理陰影面積會是多少?這種每個字都認識卻一言難盡的感覺,果然還是熟悉的江蘇卷味道。隨著「高考作文」登上熱搜,網友紛紛表示:幸虧我畢業得早! 當然,學霸的你可能立馬就從中聯繫到了一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信息繭房」,那麼,何為「信息繭房」?
  • 心理學效應:雞尾酒會和信息繭房
    所以我們可以在嘈雜的環境中正確捕捉到我們想要的信息:「即使人潮似海,我仍然一眼就能找到你」雞尾酒會效應,會讓我們只注意到事情的某些部分,唔,因為我們注意到的都是能佐證我們觀點的部分,就很容易造就雙標——「我是最了解病毒的人」、「隔壁的防疫做得一團糟,我們感染了那麼多人是因為我們真實透明」。
  •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O信息繭房時代:...
    信息繭房時代:偏見、撕裂與群氓 O信息繭房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