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微信公號10月20日消息,「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夠提供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手機App,卻讓人有一種「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驚喜與尷尬,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投其所好的定向推送:愛看什麼就送足餵飽「原本把手機留給孩子是想方便聯繫、開闊孩子視野,沒想到她沉迷於刷短視頻。」陳孝泉13歲的女兒是山東沂蒙山區的留守兒童,他與妻子打工在外,孩子平時由爺爺照料,「老人說了也不聽,結果孩子整天都待在家裡刷一些低俗、惡搞的短視頻,直接影響了學習成績。」
濟南市民王忠鑫說,自己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最近對遊戲越來越痴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打開兒子手機中的短視頻App,發現推送的內容大多和孩子玩的某款遊戲相關:「連續滑動幾個視頻全與遊戲相關,不想看都不行。」
個別青少年盲目模仿短視頻內容還引發法律糾紛。陝西律師趙良善曾接手過一個案件:一個孩子無意間在手機上看了用膠帶、繩索整蠱他人的視頻,後來又不斷收到同類的惡搞內容,感覺很好玩,於是逐漸模仿起來,最終導致同學摔傷住院。
不少受訪者還反映,孩子們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
這種手機定向推送的垃圾信息擠佔大量時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反而屏蔽掉其他多樣化信息。看到孩子們猶如嬰兒舔奶頭樂一般迷戀這些信息,一些家長表示很無奈:孩子一刷就是大半天,空閒時間都被佔用了,不僅影響學習,與同伴一起戶外活動的時間也少了。
「用戶愛看什麼,就把什麼送足餵飽,讓人停留在舒適圈,看似瀏覽了很多信息,實則信息非常單一,無法拓展知識面。」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張志華說,這在傳播學上被稱為「信息繭房」,孩子深陷其中就很難豐富知識結構。
技術專家認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信息繭房」的根源。數據營銷專家吳俊介紹,這類算法分為直接推薦和相關推薦:直接推薦是計算讀者閱讀的關鍵詞權重大小,推薦同類信息,提高用戶粘性;相關推薦是根據大數據分析和學習,推送與讀者特徵相似的人所感興趣的內容。
技術邏輯、資本邏輯站在價值觀邏輯的對立面近年來,網際網路平臺快速發展,但內容管理水平卻難以令人滿意。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些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的內容管理問題,固然是以算法推薦為核心的技術所致,但根源是業務導向遵從流量最大化的資本邏輯。
——利用算法技術片面滿足人們低俗、獵奇心理。業內人士介紹,面對網際網路技術紅利日漸消失的市場環境,網際網路內容平臺公司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作為應對措施,他們不斷細分人群標籤,讓人「一次點」變成「一直看」,吸引讀者注意力,擠佔閱讀時間空間,影響了閱讀多樣性。例如,有的用戶看過突發事件類新聞,推送就充斥各種惡性事件內容,讓人頓感「社會亂糟糟」,如此投其所好令人啼笑皆非。
「行內有句話——把用戶當成豬,別管餵什麼,養肥就行。這樣的算法技術會導致大量迎合人性陰暗面的定向推送內容。」吳俊說。
——「流量為王」「逐利為上」暴露資本邏輯。傳播學專家認為,很多網際網路內容平臺深諳「流量經濟」,將流量、點擊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其產品旨在吸引眼球。
張志華說:「網際網路平臺從根本上講,是將消費者的偏好喜愛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充分滿足用戶對信息獲取、對時間消耗的需求。流量越大,網際網路平臺未來收益的預期就越高,也越受資本的青睞,獲得的投資或估值就會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網際網路平臺為增加點擊率和流量、滿足商業利益,還會進行人工推薦,即主動製造噱頭、推薦『博眼球』,打『擦邊球』信息。」吳俊說。
——缺乏價值觀導向,影響輿論生態。專家認為,部分App以傳播信息、營造公共空間自居,卻忽視了公共價值觀,缺乏傳播專業性、嚴肅性及價值導向。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倪萬表示,部分App基於算法,公眾影響力日盛。它們本應給廣大讀者推送符合公共價值導向的內容,結果卻致使讀者閱讀範圍越縮越窄,直至觀點固化偏激,社會共識遭到蠶食。
給網際網路內容生產加上價值標籤專家認為,算法技術、定向推送只是工具,用好技術工具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引導,需要企業調整業務邏輯。同時,學校、家長也要有更多的陪伴和關心,避免青少年被網絡算法綁架,防範青少年沉迷上癮。
加強價值引導,優化調整推送算法。業內人士認為,算法技術雖然對內容無感,只識別數據標籤,但一些網際網路內容平臺是業務策略指導技術實施,「只要想改變,是有辦法的」。
專家建議,監管部門制定具體要求,使企業把公共價值觀導向的責任落實落深,將正面價值取向作為關鍵標籤納入產品設計之中。
在系統設計上,不少App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模式仍需通過手動激活,並非默認設置,更難以精準識別。專家呼籲,完善現有防沉迷系統功能,找到監管盲區,堵住技術漏洞。
精細化監管,控制泛娛樂化、低俗化信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等建議,網信部門宜對App的算法推送進行更加精細化監管審核,如規定具體類別信息的推送佔比、要求定時提交內容管理報告等。對於存在錯誤導向的內容和謠言、色情、暴力、賭博等信息,應加強甄別和監測,督促平臺企業形成有效自查機制。
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引導形成合力。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副主任田豐認為,政府、學校、家長、平臺幾方要做好配合,責任共擔,形成齊抓共管的多元治理格局。
專家建議,家長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督促孩子使用防沉迷系統,幫孩子提高甄別、屏蔽不良內容的能力;在法律和政策層面推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進學校、進課堂,使其成為青少年的一項基本常識和技能;家庭、學校增加時間管理教育,網際網路平臺強化時間提示,比如將「時間戳」放在較為醒目的位置,培養青少年的時間管理觀念。
(原題為《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 「偏好」算法帶偏閱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