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佛教聖地之一,文殊師利菩薩道場。《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五臺山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方圓三千餘平方公裡,海拔三千餘米,由五座山峰環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頂平坦寬闊,其狀如石壘之臺,是故,稱 「五臺山」!五臺分別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降雪峰,中臺翠巖峰。五臺之中北臺降雪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
五臺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涼傳》卷上,引《仙經》云:五臺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其《傳》卷上又說:晉永嘉三年,雁門郡後人縣百餘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為之步驅而不返,遂寧居巖野。往還之士,時有望其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為仙者之都矣。《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永平十一年(68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清涼山,興建了大孚靈鷲寺。這座五臺山的開山寺,也就是現今的顯通寺,為中國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視為中國闢山建寺的最早的記錄。
漢唐以來,五臺山設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與中國的多元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此後歷朝發展,歷代興建,經過精心裝修,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稱「諸宗翹楚,一教首班」!截止公元2014,五臺山上大部分寺院都已合併擴建,現今餘臺內寺廟39座,臺外寺廟8座。五臺山又是國家級重點,世界知名的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各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新,愈加顯得富麗堂皇,雄偉莊嚴,盡呈佛教:「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大家者、世界文化之主要流派」的崇高地位!宗教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是著稱世界的「文化大戶」。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共處的佛教道場。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 :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龍虎寺。
此處因應印光法師之原句賦詩一首:
文殊菩薩德宏量,久成智種妙法王。
因憐眾生迷自性,故輔釋迦振佛綱。
為諸聖師體莫測,做大賢母用無方。
常住寂光映碧水,萬川一月影鹹彰。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浙江舟山群島,觀音菩薩道場,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普陀山的名稱,出自佛教《華嚴經》等六十八卷,全稱為:「補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於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此山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寺:普濟禪寺(前寺)、法雨禪寺(後寺)、慧濟禪寺(佛頂山寺),並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架構著普陀山觀音道場。普陀山三寶,亦稱佛國三寶:指九龍藻井、楊枝觀音碑、多寶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明代文學家屠隆有詠「普陀十二景」詩: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灝。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載十二景為:短姑聖跡、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湧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
普陀山作為佛教聖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鬱的佛教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峨眉山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截止2014年,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清代詩人譚鍾嶽將峨眉山佳景概為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巖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種」。
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遊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閒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九華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是道教。今九華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蹟。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自唐開元年間新羅僧盤喬覺卓錫九華之後,九華山化城寺被闢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佛教日漸興盛,信眾雲集,寺廟林立,香火不絕。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九華山古剎林立,香菸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裡範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巖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臺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