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為什麼南方和北方過小年差一天?
文/農夫也瘋狂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是婦孺皆知的一首童謠了,如今臘八節已過了,這也意味著離過年的時間更進一步了。中國人都知道,就和小寒大寒,小暑大暑一樣,過年也是有大小年之分的,在過大年之前,前面還有一個小年。其中過大年的時間在國內都是統一的,但是過小年的時間卻並不是同一天。在南方普遍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日,而在北方則是在臘月二十三日。有的人就疑惑了:小年到底是哪一天?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為何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不是同一天?
小年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又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民間說法是在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言事的。但是在各地過小年的時間也是有點差別的,南方的朋友肯定會說傳統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日,而北方地區的朋友就會反駁他們是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最離奇的是在江浙滬地區則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由此可見在各地對小年的理解及日期也是有所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南北地區小年時間有一天之差。
小年是哪一天呢?關於過小年,在古代的時候就有著「官三民四船五」說法,意思是官家都是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尋常百姓家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其中在水上為生的船家人,則推遲到了臘月二十五過小年。這個和南北地區過小年差一天有什麼聯繫呢?
這是因為在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北方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受到官氣的影響,在民間也普遍都是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了。南方地區則遠離了政治中心,於是在民間就把臘月二十四當做過小年的日子了。而沿湖、海的居民,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臘月二十五過小年的傳統。
據說官民不再同一天過小年,還是從清朝的時候開始的。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都會在坤寧宮祀神,而這個皇帝比較節省,所以為了節省開支,就順便還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也是紛紛效仿在臘月二十三祭灶,於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就在民間傳開了,並且還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小年作為過年的開端,其也意味著從這一天開始,就要開始準備購買年貨了,在民間也有著祭灶神、貼春聯,掃塵等習俗。就是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準備迎接美好新年了。這也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在農夫的家鄉這邊過小年還是很受重視的,不僅要祭灶神,還要祭祀祖先,然後一家人還要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
即便是到了今天,雖然農村裡很多人家裡都不用土灶了,但是依然會在廚房打灶的,附著其間的祭灶活動也依然還保留著。其實生活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城市裡過年之所以感受不到年尾,而且近些年有些人感慨農村過年也沒了年尾,那是因為少了些儀式感。在你的家鄉,是哪一天過小年呢?過小年期間都有哪些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