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家裡臘月二十三有掃塵和祭灶的傳統,這天也被人們稱為「小年」,不過這樣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因為在南方地區裡通常都是臘月二十四作為作為小年,有的地方還是臘月二十五,這就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為什麼好多的日子都被稱為「小年」?
聽村裡老人說過一句話,「官三民四船五」,其實在古代裡過「小年」的的日子並不是固定的,不同的人群過「小年」的日子也不一樣,早已經被人們約定成俗。也就是說官方的小年的日子是臘月二十三,平常百姓家過小年是臘月二十四,而在水上或者海邊人家裡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五。
在北方農村裡通常都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其實這是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的,在此之前,大家更習慣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改成臘月二十三是當時為了節儉和省事,在祭祀眾神的同時,順便也把本該把第二天祭祀的灶神一併給祭祀了。
上行下效,從此各級的官員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北方作為政治中心,人們自然受到「官氣」的就比較重,因此小年都是臘月二十三。當時南方裡離著政治中心比較遠,也就保留下來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而水上人家裡,通常居無定所,到處跑船和捕魚,臘月二十五過小年想必應該是為了圖一個好彩頭。
其實說起來「小年」並不是專指某一天,或者某一個節日。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不同地方過小年的日子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比如,江蘇相當一部分地區,把冬至稱為「小年」,也依然遵循著古代的傳統,「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在無錫和上海,還有把臘月二十九稱為「小年夜」,與臘月三十相互對應。南京裡比較特殊,人們把正月十五當作小年。在淮河流域的某些地區裡,還有把正月初五稱為「小年」。雲貴川地區裡則是把正月初一當作大年夜,除夕是小年夜。對於過小年可以說是多元共生,並存發展,不管那天是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是不變的。
現在來說,網際網路使得人們的聯繫更加貼近,過小年的日子也逐漸的進行統一。如今人們更習慣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可能用不了多久以後,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會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