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咳嗽、發熱成為最受關注的症狀,但疾病和症狀之間不能簡單畫等號。
以消化科為例,有的胃腸道不適也會引起咳嗽、發熱,比如胃食管反流患者就有可能以夜間咳嗽為臨床表現;急性胃腸炎則會導致發燒。
為此,消化科主任提醒,疫情期間大家雖然要提高防範意識,但也不要過度緊張,尤其是以下的常見消化道疾病要學會辨識。
晚上的「咳嗽」可能是胃食管反流
在食管和胃之間有一個「門」叫賁門。正常情況下,它能保證食物只從上往下走,並且屏蔽胃酸往上反流。一旦賁門因為年齡因素「老化」,或因為其他原因導致其失去了正常功能,胃裡的胃酸就會「逆流而上」,其典型症狀除了如燒心、反酸等消化道不適外,還有一個容易忽視的症狀就是咳嗽。
也就是說有一些慢性咳嗽、胸痛甚至於呼吸困難,實際上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現。
尤其是疫情期間,不少人宅在家裡吃東西後,缺乏活動,這時就容易產生反流,從而可能出現咳嗽乃至胸痛、胸悶等。
因此,出現這類長時間咳嗽,先要甄別一下自己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病等腸胃疾病,並將該病史及時告訴醫生。
根據2011年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發起的針對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已達1億人。
「胃食管反流病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治療。」主任介紹,如果胃食管反流已經引起食管炎症了,一定要正規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有的病人食管炎已經癒合,或者本來食管也沒有非常明確的炎症,叫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這些病人在經過正規治療以後可轉入到維持治療。
這個維持治療往往是按需治療,有症狀時就吃幾天藥,好了以後就停掉。如果吃了藥仍不能緩解症狀,這時就有必要到醫院就診了。
疫情期間出行不便,可以選擇網上正規渠道進行問診、購藥。除了按醫囑服藥,也要注意飲食規律,不要飲食過飽;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要抽菸、飲酒;少吃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睡前2~3小時不要進食,飯後不要立即躺下;睡覺時可把床頭稍微墊高,使人躺下時身體形成一個小角度,防止胃內容物回流。
突然的「發熱」可能是消化道急症
疫情期間出現發熱,先要到醫院發熱門診進行排查。
「作為傳染病,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流行病學史。你從哪裡來的?你接觸過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有非常明確的接觸史,短期之內不管有什麼樣的身體不適,我們都要進行排查。」主任表示,即使沒有發燒、咳嗽等呼吸道受累的表現,在疫情期間,也要非常慎重。
除了流行病學史外,主任介紹,幾種常見消化道疾病也會出現發熱症狀。急性胃腸炎會有明顯發熱症狀,這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症,同時還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胰腺炎病人也會出現發熱,不過它的典型症狀是上腹部出現疼痛,疼痛程度輕重不一,可為鈍痛、刀割樣痛、鑽痛或絞痛,呈持續性。一般止痛劑不能緩解,且伴顯著而持久的噁心、嘔吐。如果發生胰腺壞死,即重症胰腺炎,必須立即實施搶救。
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膽結石等急性的腹痛(急腹症),一定要看急診,儘早明確病因進行治療,這些重症的病死率甚至比新冠肺炎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