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細節,不是「細枝末節」,而是用心構造。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描寫事物獨特視角,揭示內心世界複雜又真實情感的重要手法。無論是真善美、還是假惡醜,都能從細節的描寫中和盤託出,使文字達到一種「由外入內,又由內而外」的層次感和細膩感,讓文章讀起來膾炙人口,賞心悅目。
作家李準曾說:「一個細節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的作用上,有時和一個情節、一場戲起著同樣的作用。」
在作文閱卷人看來,審查作文就像選美,要想讓自己的文章成為萬千叢中的那一抹紅,沒有一身華麗的衣裝是無法脫穎而出的。而細節就是文章的華麗外衣,雖不能防寒御暑,但可使文章妖嬈多姿,引人注目。
拋掉枯燥無味,讓文章變得神韻十足,就從細節描寫入手。
如何做?
1. 學會觀察
「一花、一瓣、一毛、一鱗、一焰,其間皆有極微。」——金聖歎
文章中的細節源於對生活的體察,而不是憑空捏造。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觀察力,養成細緻的生活態度。當然,對於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的學生來講,除了多觀察自己身邊外,還要多讀書,多了解書中的大千世界,在閱讀中積累生活常識,將別人的生活變成自己的素材。
比如下雨天,看著外面的陰雨連綿,教室中的你是否曾靜坐聽雨?是否思考過雨水打在樹葉上和打在屋簷上有何不同?是「噠噠」聲還是「噼啪」聲?雨中的驚雷和閃電應該如何描述?雨後的空氣與泥土又是什麼味道的?……只要留心觀察與思考,這些都會成為你寫「雨」時的素材,並在你提筆時不知不覺地在你的腦海中出現。
「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只要平時留心觀察,不斷擴充自己的材料倉庫,寫作時才能及時抓取那些生活細微又具體的典型情節,或加以生動描繪,或加以巧妙滲透,那些平凡事物不可知處的微妙與可知處的趣味便凸顯出來了。
2. 氛圍渲染和畫面感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後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餘秋雨《文化苦旅》
細節描寫的另一個絕招便是氣氛的烘託和畫面的代入,它可以讓讀者快速跟隨故事脈絡進入場景,在自己的腦海中聯想出情境畫面,文章的立體感便產生了。無論是烘託人物,還是寄託感情,讓閱讀者自動腦補畫面,感受到濃厚的故事氛圍,成為一種很重要的細節描寫。
影視劇相較於原版小說,一個很重要的優勢便是「氛圍」和「畫面感」,這種畫面和氛圍是實際所見和感受到的,也是大家選擇去影院看電影而不是在家中的原因。其實,文字同樣有畫面感,只不過這種畫面感是閱讀人根據故事情節在內心自行「腦補」出來的。
文章的畫面感描寫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具有一種「不言而喻」的表達功能,很多的文章結尾不必自行寫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思想,只需要將故事最後的情景畫面進行細膩、真摯的描寫,讀者便會自行在心中為文章續上結局。比如,老舍先生的短篇《斷魂槍》,便用了一個極具畫面感的描寫作為結尾,充分展現了筆下的武者最後的執拗,成就了詩意的悲情絕響,讓人回味無窮。
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老舍《斷魂槍》
3. 巧用修辭
「太陽依然不饒人地遲落早起,侵佔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圍城》
修辭的奧妙在於既可以「變抽象為具體」,也可以「變具體為抽象。」你既可以將抽象的「雄心壯志」寫成「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具體場景,又可以將具體的「白雪」描述為「冰清玉潔」的抽象形象。妙用修辭,可以大大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形象可感,神韻盡顯。
無論是比喻、擬人還是誇張,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你所要描寫的關鍵對象以及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然後運用適當的修辭手法進行「搭橋」,將兩者做巧妙的結合,讓文章主題更加突出,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4. 學會聯想
「越是虛構的故事,細節處越要真實。」——卡夫卡
前面提到的「畫面感」,就包含了聯想的重要性,只不過更多的是閱讀者的聯想。作為更加可控的寫作者,更要學會如何去聯想,讓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畫面感。
即便再腦洞大開的想像,也是有現實依據的,聯想,本質就是根據對已有事物的印象,想到另一件與之相似或存在關聯的事物。所以學會聯想最重要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大膽想像,用心去感悟;二是多加觀察,見多識廣,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聯想所需要的現實依據。
細節照亮文章,掌握細節描寫對於文章寫作非常有幫助,寫作文的時候,多加研究如何從多個角度進行細節描寫,可以擺脫內容空洞,矯揉造作的文風,寫出具有細膩情感和可讀性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