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影響甚大,在橫濱、神戶、長崎等城市至今仍保留有原汁原味的中華街。當記者來到位於日本西南的衝繩,卻感到這個日本最南端的縣(相當於我國行政區劃的「省」)處處凸現著中國痕跡,仿佛一座巨大的中國城。
中國傳入的獅子成了衝繩標誌
衝繩最著名的建築是琉球王國時代的王宮———首裡城。首裡城以紅漆為主,南北走向,正殿的穹形設計是典型的唐式大門,雕梁畫棟,金龍盤旋,不同於本島古樸素雅的審美觀,儼然一副金碧輝煌的皇家氣派。乍一看,頗有點中國故宮的建築風格,只不過這「衝繩故宮」最多只有中國故宮面積的幾十分之一。難怪日本人到了衝繩都說覺得像是到了異國他鄉。確實,人們在這裡感受的不是日本文化,而是中國文化和琉球文化的結合。殿內掛有「中山世土」等牌匾,更透出濃濃的中國氣息。衝繩的古典舞蹈據說是琉球王朝為在此接待中國使者而創的。
衝繩的民居門口或屋頂上一定有一對衝繩人喚做「西煞」的獅子。它的本名其實就叫「獅子」,用衝繩方言發音就變成了「西煞」。衝繩人相信「西煞」是他們的守護神,可以除妖降魔,招來幸運。從中國傳過去的獅子們,在衝繩自由發揮,形態各異,成了衝繩的標誌。各種旅遊紀念品也做成了可愛的獅子造型。
「除了豬叫聲什麼都吃」
衝繩是空手道的故鄉。空手道如今已是世界聞名的搏擊術。它融合了14世紀從福建傳來的中國武術和古代琉球拳法獨創而成,又稱為「唐手」,50個基本招式都是以福建方言命名的。衝繩方言中至今仍保留有不少中國話的說法,比如「四海之內皆兄弟」等,還有不少類似閩南語的發音,讓記者仿佛見到了久違的老鄉。
衝繩的美食也令人垂涎。本土日本人不吃的豬內臟、豬腳、豬頭肉是衝繩的特色菜。衝繩人調侃自己說「除了豬的叫聲以外什麼都吃」。衝繩烹飪風格也比較接近中國菜,以紅燒和爆炒居多,炒苦瓜、炒絲瓜這些日本人看起來很稀罕的衝繩菜,卻讓記者感覺特別親切。
衝繩人相信中國風水
更有意思的是,記者在不少街頭都看到「泰山石敢當」的石碑。中國的風水思想影響衝繩不足為奇,難道連這也原封不動地照搬?找個當地人一問,果然,衝繩人認為住宅當道不吉,按照從福建傳來的方法,在三岔路口立一塊「泰山石敢當」的碑便可以擋煞。
不光是風水思想的體現,衝繩人的社會活動到現在仍然延續了不少從中國傳來的舊曆傳統。本島的日本人在明治時期之後就不再過舊曆正月,而把元旦當成唯一的新年。衝繩的大多地方卻仍堅持過兩個新年。初一和十六拜神祭祖的習慣更和閩南地區如出一轍。本島人掃墓參拜祖先通常是8月的盂蘭盆節,衝繩人卻是在「清明祭」。 衝繩的墓也不像日本本島的那樣狹小,而是三面砌石,有的還蓋有屋簷,很講究氣派。清明時節拖家帶口在墓前飲酒作樂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衝繩風景,仿佛把踏青和祭祖的古老中國風俗合為了一體。
在衝繩的幾天,記者發現衝繩人的性格也頗具中國古風,大方而豪爽。據當地朋友介紹,衝繩人結婚時一般都要大宴賓朋,越熱鬧越好,這一點很像中國人的傳統。而日本本島人一般都要精確地計算出席人數。過年過節時,衝繩人穿起古代的表演服裝,打起花鼓,扭起秧歌,跳起獅子舞,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中國的哪個村莊呢。(湯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