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29日報導:「叮咚,叮咚!」開學在即,班主任老師來家訪,這常常令家長特別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們感到有些小擔心。「老師會問什麼問題?」、「老師會不會布置作業?」不過,這樣的擔心有些多慮。東方網記者採訪了解到,對於小學新生來說,家訪是師生接觸的第一步,從家訪開始,家校合作培養孩子的路才剛剛起步。
上周,家住靜安區的沈女士迎來了女兒一年級的班主任張老師。沈女士說,和她想像中老師嚴肅的模樣完全不一樣,教英語的張老師氣質優雅,介紹時自稱「Grace」,她說孩子們也都這樣稱呼她。在交流中,張老師避而不談孩子上過哪些培訓班,而是將焦點放在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並教授了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
「我們以為老師會問孩子會不會拼音?有沒有學過英語?但這些老師都沒有問。」沈女士告訴東方網記者,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零起點」,雖然有學習樂器和舞蹈,但也僅限於興趣愛好,不追求考級拿證。「老師交代了新學期的要求,和我們分析了孩子在進入小學後可能很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很『接地氣』地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和習慣。」
事實上,不問孩子基礎,指導家長與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度過剛入校時的不適應期是不少班主任老師家訪的「第一課」。盧灣一中心小學的班主任老師陳禕琳說,家訪時自己關注學生的健康狀況、過敏史、生活及家庭環境,看看孩子是和老人住還是和父母住,也會問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等。
「對於一年級新生來說,剛進學校會有很多不適應,比如能否在課堂裡坐得住,和同學交往是否出會因為性格不和出現摩擦,甚至是否會出現害怕學校,厭煩上學等。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校不會布置大量書面作業,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觀察力和專注度,學會傾聽和表達。」陳禕琳告訴東方網記者,「此外,也會通過家訪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長,這樣在將來的學生生活中,給予更多孩子展示自我的機會。比如說當課代表、出黑板報之類。」
新生家訪作為家校聯繫的起點,在上海的不少學校甚至是教師開學前的「必修課」。在松江區九亭四小,一年級的家訪率達到100%。由於學校一年級新生中,外省市和外籍學生比例超過一半,因此對於不同的家庭和學生,教師還必須採用不同的形式,提高家訪的質量,同時根據學生情況,積極向家長介紹促進孩子發展的措施和手段,指導家長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學校校長張園勤說,對於新生,班主任老師會主動了解學生家庭基本情況,如經濟狀況、文化教養、教育方式,以及學生在家庭中表現狀況,如生活習慣、思想表現等。同時,教師也會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和教育政策,對家長關心的問題做好宣傳和解釋工作,能當面解答的要及時解答,不能當時解答的也會要求在家訪結束後三日內給家長答覆,並做好記錄。此外,老師們還會徵求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問問家長是否願意做學校志願者工作等。
而在家訪結束後,班主任老師們還需要把了解到的學生情況,與其他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以便各任課教師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育。「我們的老師都會認真做好家訪學生情況記錄,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同時要跟蹤了解學生在家訪後各方面的變化、反應並及時給以相應地教育。」張校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