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同意器官捐獻,父親卻遲遲不肯籤字,背後的原因讓人淚目

2020-11-15 李砍柴

你有沒有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視頻開始,一個可愛的寶寶在哭鬧。



爸爸看到,趕緊將他抱入懷中,左晃右晃,可寶寶依舊哭鬧不止。



奶奶接著抱過寶寶,滿眼心疼,然後試著把臉貼過去,以示安慰。


然而並沒起任何作用。



之後,阿姨過來試圖安慰,可寶寶哭鬧依舊沒有停止。


就在親人們皆束手無策時,走過來一位黑衣男子,他伸手接過了孩子。



奇蹟出現了。


寶寶貼近男子的胸口,眼神裡透露出熟悉的感覺,一滴淚滑過,寶寶停止了哭泣。


幾秒鐘後,寶寶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原來,寶寶的媽媽因車禍去世。


去世前,媽媽將自己的心臟捐給了黑衣男子。


而媽媽的心臟,在這個男人身上跳動,寶寶感受到了媽媽的存在,於是甜甜地笑了。


男子看著懷裡的寶寶,也露出了陽光般的笑容。


生命雖然逝去,卻又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下去。


古羅馬哲學家說:生命,只要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


原來,當生命走到盡頭,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


這種方式就是:器官捐獻。



說到器官捐獻,不得不提到一個群體。


中國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徽章


有這麼一群人,每天奔波於生與死之間,他們從一個生命的盡頭,跨到另一個生命的重啟,他們的名字叫:器官捐獻協調員。


而高敏就是眾多協調員中的一位。


2005年的一天,在紅十字會做義工的高敏,接到一個電話。


電話裡,一位母親哽咽的說道:我女兒出了車禍,我想捐獻她的器官,她那麼聰明漂亮,能歌善舞,學習又好,我不想她就這麼白白走了……求您千萬幫幫我……!


高敏掛掉電話,急忙去各方聯繫,最終這位母親的心願得以實現。


捐獻器官的女孩叫金省。


她的腎臟,讓上海的兩位少年重生;她的肝臟讓武漢一位少年,體驗到生命的快樂;她的眼角膜,讓四位眼疾患者重獲光明。


死亡原來不是終結,而是另一個生命的延續。


一條將逝生命,竟可以讓7人重生,這無意的舉動讓高敏大為震撼。


高敏覺得,這是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於是,她義務成為了中國第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


從此,高敏過上了與死神賽跑的生活。


每天,高敏都會穿梭在廣東各大醫院,伴隨著她的,還有一個20多公斤重的背包,這個背包裡裝的,都是關乎捐獻的各種資料。


這個背包,時刻提醒著她:每一份生命的重量,每一份生命的感動,和每一次挫折。


2014年,高敏接到了梁耀藝爸爸的電話:兒子耀藝得了腦瘤,自己要求捐獻器官……


高敏趕到醫院,見到了耀藝--一個年僅11歲的小男孩,他已經陷入深度昏迷,全身插滿了管子,臉色慘白。



高敏了解到:器官捐獻,是耀藝自願做的選擇。


高敏很訝異,這樣的決定對於成年人都很難,一個小男孩怎會有如此愛心?


耀藝的媽媽哭著講了兒子的故事:


一次,耀藝和媽媽走在街頭,看到一輛無償獻血車,車上的人來往穿梭不止。好奇的耀藝問媽媽:「那些人都在幹什麼呢?」


媽媽回答:「他們在獻血。」


耀藝又問:「獻血可以幹什麼呢?」


媽媽回答:「獻血可以救活很多人的命。」


耀藝聽後就跟媽媽說:「那些叔叔阿姨好偉大啊,以後長大我也要獻血,去幫助別人,我也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從此幫助別人,就在耀藝的心裡扎了根。


得知自己得了腦瘤後,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如果我活不了了,你就把我所有的器官捐出去吧!我也要去幫助別人……」


高敏聽到這裡,既心痛,又震撼。


她握住耀藝的手說:「孩子,你放心,阿姨一定幫你實現這最後的心願,讓你做個偉大的小孩兒。」



高敏感覺到,昏迷中的耀藝,仿佛手動了一下。


高敏想,耀藝一定是收到她的話了。


2014年6月份,耀藝離開了所有愛他的人。


當器官捐獻手術結束後,所有人對耀藝深深鞠了三個躬—致謝、致敬、致愛。


耀藝的器官使4名眼疾患者重現光明;讓3位生命垂危的人重獲新生;更感染了無數人。


一段生命的終止,讓另外幾段生命得以延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重生呢?


每天在這樣的氛圍中,高敏早已看破了生死。


她說:死亡可以化作生命。


2016年,高敏又接到張家豪父親的電話:兒子家豪得了神經母細胞瘤晚期,要把兒子的全部器官和遺體捐獻。


24小時待命的高敏,立即出發去醫院。


每一個捐獻背後,都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當了解到家豪的父親為什麼要捐獻器官時,家豪爸爸哽咽的說,自從家豪得知自己病情,他天真得以為自己如果死了,還是可以回到爸爸媽媽身邊。


於是他就要求爸爸:「爸爸,我死後你一定要再生一個我,跟我一模一樣,還叫張家豪,這樣我們又可以在一起了……」



聽到這些話,爸爸難受得說不出話來。


他心想,這真的太痛苦了!千萬不要再讓其他家庭,再遭此痛苦。


於是他決定把器官和遺體捐獻。


器官去拯救其他有需求的人;遺體獻給國家醫療做病情研究,好讓此類病情得以治癒。



然而,主動捐獻的案例少之又少,大多數國人受傳統思想的裹挾,很難做出捐獻的決定。


雖然,協調員們做了大量共情和協調工作,但失敗依舊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高敏接到消息:一個男人躺在ICU病房裡,醫生能做的都做了,可還是只能通過藥物和呼吸機,維持生命體徵。


父親得知:兒子的意願是捐獻全部器官。


可祖輩們講究:死後定要留全屍,那捐獻器官不就屍骨不全了嗎?


一邊是傳統思想,一邊是兒子遺願,父親進退兩難。


經過兩天的溝通,父親最後選擇了尊重兒子遺願,可就要在協議書上簽字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小兒子打來電話,死活不同意哥哥捐獻器官,他對高敏叫囂著:你就是那個什麼協調員吧!我哥哥還沒死,就要手術移植器官,你這不是咒我哥死嗎?我不同意!……



時間就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中過去……


就在這時,ICU打來電話,病人心臟停跳。


聽到這個消息,高敏腦袋「嗡」的一聲懵掉了。


心臟停跳後5分鐘,就代表各項器官衰竭失效。


同時也意味著,苦苦等待器官救命的人,失去了機會。


這項捐獻失敗了。


兩天兩夜沒合眼的她,跑到醫生辦公室嚎啕大哭。


不是委屈,也不是怨恨,而是對生命消失的無助和無奈。


原來,器官捐獻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病人判定腦死亡以後,才可以捐獻器官。


什麼是腦死亡?


就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腦功能喪失,各種腦幹反射全部消失,這時的病患還有心跳和體溫,只不過已經失去自主呼吸能力,要靠呼吸機和藥物維持。醫學上稱腦死亡為正式死亡。


而傳統認定的死亡是心跳停止,身體變涼,才認為無力回天。


可心跳停止,全身器官會快速衰竭,失去效力。


所以在病人還有心跳時,就要接受器官移植手術。同時也意味著主動放棄生還的希望。


而器官摘除之後,因器官的有效時間極其短暫,要及時移植到受捐者身上。


心臟有效時間是4-6小時之內;


肝臟有效時間是8個小時之內;


腎臟有效時間是24小時;


眼角膜有效時間是24小時。


因此死亡定義的不同,成了多數家屬跨不過的一道坎兒,再加上時間緊迫問題,讓捐獻工作難上加難。


除了以上難題,器官協調員們遭受最多的就是誤解,白眼,甚至是謾罵。


他們被辱罵「草菅人命」,同時還有個稱號:「等待在ICU門外的禿鷲」。


有一次,醫院幾個清潔工聊天說:「協調捐獻這群人太不吉利了,他們出現在哪裡,哪裡肯定要死人!」


高敏聽到,只是苦澀得笑笑。


人們只看到,她出現在死亡的這邊,卻沒注意的是,同時也拯救了幾條生命啊!


她顧不上去計較這些,因為她必須要爭分奪秒和死神戰鬥。


而每次戰鬥的開始,她卻頻擊退堂鼓。


一天,高敏接到一個電話,一位20歲的男孩,因摩託車車禍,被宣布腦死亡。


高敏趕到醫院,想對此家屬進行捐獻器官的協調。


可面對痛從悲來的親屬們,高敏並沒有立即過去。


因為她太了解家屬的痛苦,突發的車禍,和即將失去親人的苦痛,已經重重打擊了這個家庭,倘若她在這時問一句:你可否把你家兒子的器官捐獻出來……?


將心比心,如何開口?


可是不開口,隨時出現的意外,都有可能功虧一簣。


她思索了半天,決定還是走上前去。


當她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和到訪目的時,男孩父母還沒來得及做聲,身邊的叔叔大伯們立即炸開了鍋。


在他們看來,器官捐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屍體殘缺屍骨不全,這怎麼能接受呢?


而且這事讓鄉親們知道,一定會被戳脊梁骨的。


高敏看著激動的家屬,沒有繼續。


經過兩天的協調,男孩父母摒除親人的反對,最終同意捐獻器官。


籤協議書時,有個必要程序,需要寫下「放棄治療」四個字。


一旦籤下,就意味兒子徹底離開這個世界了。


字雖簡單,卻重千斤。


這是最最痛苦和揪心的時刻。


父親遲遲無法下筆。


儘管最後籤下,男孩的家人還是要求了保密。


他們不想讓人知道,因為接受不了世俗眼光裡的指責和諷刺。


對於這樣的要求,高敏自然會選擇尊重。


劉永光,從事器官協調多年,對於如何開口可獲得家屬認可,他總結了三條經驗:


首先,要有耐心。


等家屬的情緒慢慢沉澱轉變。家屬正經歷嚴重的創傷應激,從拒絕痛苦、憤怒、不解,到慢慢開始接受現實。


火候到了,才把有決定權的親屬叫到談話室來,注意與意見領袖保持有效溝通,一定要預防在沒有說清楚時,被七大姑八大姨的意見所綁架,礙於情面就談不下去了。


第二,概念分離。


談話過程中,要一遍又一遍得做一個概念分離,把死亡跟捐獻這兩個事分開:腦死亡就是死亡,而死亡才是這不幸和痛苦的根源,捐獻只是個繼發事件。


第三,儘量減少想像的痛。


交談過程中,儘量避免用意向不好的詞彙,儘量不用切開肚子,取出某個器官這些割裂的細節,用手術代替獲取,用接受者活下去代替死亡。


即便是做了這些努力,劉永光說,大概率上還是會被拒絕。


不過沒關係,他會告訴家屬,「對所有的家庭來講,都是天大的事,最後決定捐獻了的,沒有一個是後悔的,不著急,再想想。」


這樣做是為了給家屬留下重新選擇對話的機會。


對於每一個協調員來說,每一個案例都被他們牢牢記在心裡。


另他們最心疼並不是家屬說「不」,而是「好,我們捐」。


自己一無所有時,卻把僅有的貢獻給了別人。


而很多人也有疑問,受捐者使用他人的器官,會不會身體裡出現器官原主人的記憶?


因為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景:換了心臟後,此人有了心臟原主人的性格和感受……


經過研究,身體大部分的記憶都被儲存在大腦中,身體的器官雖然也會有細胞記憶,但是很少很少,所以改變性格和口味的問題幾乎微乎其微。


每年我國大約有30萬器官衰竭者需要進行移植,而每年能實現的只有一萬多例,很多生命仍在苦苦等待。


而我們也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慢慢有了捐獻器官的意願。


令人欣慰的是,截止到2020年,中國已經趕超美國,器官捐獻案例已居世界第一。



如果說器官協調員是怎麼樣的一群人?


器官協調員劉永光說:「如果生死之間是一條河,協調員就是這條河上的擺渡人,我們在河上來來回回搖著船,把不得不離開的人最後那點光和熱,在人間傳遞下去,把生的希望送給有需要的人。」


我想這就是對這群人最好的詮釋!


向所有的器官捐獻協調員和器官捐獻者致敬!


. END .


【文| 雨飛塵】

【編輯|丹尼爾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相關焦點

  • ...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她 在兒子器官捐獻同意...
    「我兒子沒了,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一個沒有文化、不識字,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女人,一輩子沒用上的籤名,竟然用在了自己親生兒子死後器官捐獻同意書上。昨日,鄭州市紅十字會、鄭州市衛健委組織召開的鄭州市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暨人道慰問金發放儀式上,這樣一個捐獻故事打動了在場所有人。捐獻者年猛的表姐張女士現場發言圖「對於社會來說,他可能只是一個渺小的存在,可對於他的家庭來講,確是最重要的一分子。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一位資深器官協調員認為,「除了沒有紅十字會參與見證、沒有上報國家COTRS系統(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外,這個案件還有兩個漏洞。」「第一,它屬於刑事案件。一般來講,此類涉及刑事案件的人是不允許做捐獻的。因為可能會影響後期法醫取證。」「第二,必須所有直系親屬同意,且潛在捐獻者生前沒有明確提出反對捐獻意願的,才可以進行捐獻。」
  • 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每個數字背後都是生命的接力
    面對親人的離去,全家人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捐獻他的肝、腎等器官,給其他急需的重症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據介紹,劉先生捐獻的器官,至少救助了5位重症患者。  截至目前,我市實現人體器官捐獻人數已有111人。在每一個增加的數字背後,都是一場感人的生命接力。他們走了,但仿佛從未離開過,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延續著生命。  「溫州是道德高地,在器官捐獻中,出現了很多感人的事例。」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公民自願器官捐獻」,也是唯一合法的器官來源,並且積極推進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為主要來源,器官捐獻工作的「中國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可能大家會問:「器官捐獻、器官移植?這恐怕是多數人只會在電視上才看得到的劇情,離我們還很遙遠吧?」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金羊網  作者:陳輝  2020-12-22 一千個捐獻者背後有一千個感人故事。
  • 淚目!33歲張掖青年捐獻器官救了3個人,背後的故事看哭所有人……
    2月21日,深明大義的妻子小惠(化名)提出捐獻丈夫的全部器官。她說,「能救活別人當然就最好,我們不想失去最親最愛的人,別人肯定也不想失去最親最愛的人。埋到土裡也沒有啥意義,捐獻給別人能救活別人當然肯定對別人有好處。
  • 老父親含淚捐獻兒子遺體和角膜
    強忍悲傷,孟永剛的父親孟紅義主動提出,將自己親生兒子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醫學教學研究和有需要的患者。▲家人含淚籤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在去世前的幾天,孟永剛的父親就主動提起遺體、器官捐獻的事,他說:「孩子還年輕,燒了,一把灰有什麼用?器官拿去可以救別人,能用的都用。」家人們雖然心痛和不舍,但都點頭同意了。
  • 6年來他見過很多人失去至親,仍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人
    「既然我家沒了兒子,就讓他有用的器官去救一下別的家庭,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 12月1日,在河南鄭州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上,一個捐獻故事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今年9月,年先生發生交通事故,做了開顱手術住進ICU後情況一直不見好轉。
  • 淚目!10歲男孩患腦瘤,叮囑爸爸給「籤字」:把器官捐給有用的人
    案例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10歲的小男孩,因為自己患了腦瘤,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能已經馬上到了盡頭,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胸懷也讓人淚目,孩子的一個心願也讓人心疼和感動,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說話的時候,還在大口喘著氣,和自己身邊的爸爸說:我死後,我要把所有器官捐給有用的人,爸爸你給籤字啊!
  • 淚目!山東24歲研究生離世捐獻5器官,喪子後第十天,父親回老家工地搬磚
    因為我們不會忘記所愛的人,永遠不會。」離開世界一周後,牛忠楠的雙腎、肝臟救了3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他們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帶著牛忠楠身體的一部分,將開始嶄新的生活。捐出的5個器官中,牛章華和郭金花一直惦記著孩子捐出的兩片眼角膜,他們看新聞說有人用了。依照捐獻遵從雙盲原則,受助者的信息不能告訴他們。
  • 殘疾修鞋匠為感恩欲捐獻遺體和器官
    身體殘疾和命運的波折讓史長友更渴望一個完整的人生,捐獻自己的遺體,是他想以這種方式回報社會。  拿到遺體捐獻手續的那一刻,他一再囑託村幹部和自己的親屬,「一旦自己病危時,立即和紅十字會聯繫。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取走我的遺體、捐獻我的器官。」
  • 祭拜了老友 她立馬籤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女兒在外地工作,擔心她不同意,他們當時還是瞞著孩子籤的。後來女兒回重慶才告訴了她。女兒知道後,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你 們做得很好!」田貽明去年6月體檢查出患肺癌,今年1月21日去世。按照遺願,完成了遺體捐獻。「老田,你的眼睛一直保護得很好,現在給需要幫助的人帶去了光明!」向澤潤對著碑上老伴的名字說。
  • 父母同意捐器官 「準植物人」兒子奇蹟康復
    美國一名13歲少年在一起事故中頭部多處骨折、深陷昏迷,在醫生無力回天、父母同意捐獻他的器官後,竟奇蹟般甦醒,眼下能說話、走路。麥金利的母親珍妮弗·賴因德爾說,兒子經過多次開顱手術,出現腎衰竭症狀,心跳一度停止15分鐘。儘管心跳恢復,醫生告訴他的父母,麥金利不會康復。缺氧會導致大腦損傷,即便他能活下來,也可能成為「植物人」。為了幫助5名需要移植器官的兒童,麥金利的父母同意捐出兒子的器官。
  • 無償捐獻的器官,為什麼移植卻要幾十萬?器官究竟是怎麼分配的?
    「別人都可以無私捐獻,醫院為何不能免費移植?連一根針都收錢,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捐的原因!」 「為什麼逝者連器官都免費捐贈了,醫院為什麼連手術費都不能免單?」
  • 器官黑產鏈:死者去世當日被非法摘取肝臟雙腎,6人兩年作案11起,其中4名為醫生
    2月12日,醫院ICU主任楊素勳告知親屬,李萍難以救回,若同意將器官捐獻,則可得到「國家補助」。根據規定,人體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原則,發現潛在捐獻者後,應當向相關組織匯報。然而,楊素勳卻並沒有這麼做。在確定李萍部分家屬有捐獻意願後,楊素勳將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等情況告知位於南京的醫生黃新立。14日,黃新立在確認李萍器官適合移植後,聯繫了接受移植的醫院和病人。
  • 非法摘取屍體器官11例,ICU主任幫忙選供體
    如果家人願意捐獻(器官),國家會補助家屬20萬元。"  "當時家裡出事,一家四口被砍傷,我還躺在病床上,都等著錢救命,他們就籤字了。"但這張有父親和妹妹籤名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裡,石祥林發現,表上既沒有單位,也沒有公章。
  • 器官捐獻常見的26個問題
    答 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歲以上),願意在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遺體、角膜、組織用於臨床治療、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可以通過網絡或書面途徑進行志願登記,表達捐獻意願。 問 9、志願登記方式有哪些?
  • 南平市今年實現7例器官捐獻 歷年來捐獻最多
    記者昨日從南平市紅十字會獲悉,2020年,南平市實現7例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24名患者的生命,為8名患者帶去了光明。今年是南平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實現捐獻最多的一年。  器官移植是生命的接力,在每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體內,都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光輝和使命。近年來,南平市各級紅十字會廣泛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傳播器官捐獻理念。
  • 章丘小夥大愛捐獻器官 社會各界感恩慰問
    章丘區普集街道東埠村年僅29歲的小夥子於行,2019年11月26日捐器遺體救助他人的大愛事跡,感動著大家,清明節前夕,章丘區紅十字會、區文明辦聯合章丘區女企業家協會,前往普集街道東埠村看望慰問了器官捐獻者於行的家人,表達了對遺體器官捐獻者於行及其家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關懷。
  • 安徽死者被非法摘除器官內幕曝光:4名醫生兩年作案11起,ICU主任幫忙選供體
    如果家人願意捐獻(器官),國家會補助家屬20萬元。""當時家裡出事,一家四口被砍傷,我還躺在病床上,都等著錢救命,他們就籤字了。"但這張有父親和妹妹籤名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裡,石祥林發現,表上既沒有單位,也沒有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