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金羊網 2020-12-22
一千個捐獻者背後有一千個感人故事。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陳輝 通訊員彭福祥 潘曼琪
圖/劉星亮
一千個捐獻者背後有一千個感人故事。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捐獻者故事
「我的爸爸只是去體驗不同人生」
「感覺丈夫的生命在我的手指縫裡一點一點流逝。」廣州市正骨醫院急診科醫生丘遠軍,今年3月突發腦幹出血倒在工作崗位上,生命永遠定格在40歲,他的妻子梁曉寧回憶說,丘遠軍進入ICU後,她隔牆守著丈夫,不敢相信他們倆即將天人永隔。陷在悲傷裡的梁曉寧當時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撥通紅十字會器官捐贈的電話,為丈夫完成他生為醫者的最後一個意願——捐獻器官。
2003年,同為醫學生的梁曉寧和丈夫一起在武漢中南醫院實習。他們第一次面對生死時,丘遠軍對她說:醫生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續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通過有限的一生,儘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寬度,讓更多人知道生命難能可貴。
「生為醫者何須畏生死。醫生更應該是生死線上勇敢的守護者。」丈夫說的話深深刻在梁曉寧的心裡,她表示,丈夫生前經常和自己談到生與死的話題,「他總是半開玩笑說,若真的那天到來,就把能捐獻的器官捐了,剩下的燒成灰撒進海裡或埋在樹下。」
最後,丘遠軍成功捐獻心臟、肝臟、腎臟、肺和角膜等五個器官,挽救了5個人的生命,使2人重見光明。
丘遠軍去世後的一天晚上,梁曉寧和兒子一起躺在床上,兒子用稚嫩的手指認真數著他的父親能救多少人:「我的爸爸只是去體驗不同的人生了,他的眼睛依然是最漂亮的。他立刻就能『重見光明』,他是我的英雄!」梁曉寧說,孩子的話讓她覺得他們夫妻的決定是對的。
梁曉寧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為中國的器官捐贈貢獻力量,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重新點亮心中的那盞暖燈。
「只要有人記得她,她就一直活著」
21日上午,特意從清遠趕到廣州的捐獻者妮妮的媽媽,講述了為女兒捐獻器官的故事。
2018年10月,妮妮感染化膿性腦膜炎後病情急轉直下,10月24日便收到了病危通知書。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妮妮媽媽對她說,可以帶女兒回家準備後事,也可以把器官捐獻了,讓妮妮的生命延續下去幫助更多的人,為更多人帶來生活希望。
妮妮的媽媽一下子動心了。「原來妮妮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活著。」她說,女兒的眼角膜可以在別人眼睛裡繼續看到這個世界,心依舊可以跳動,其他器官依然擁有生命力,於是,她當下決定為女兒捐獻器官。
「有人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真正消亡是直到最後一個記得她的人也離開世上了。很多愛妮妮、知道妮妮的人念著她、記得她、想著她,她就一直活著,只是活著的方式不同而已。」妮妮媽媽認為,把妮妮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是對妮妮最好的愛,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好的一種表達方式。
妮妮媽媽說,當時妮妮爸爸一度反對,後來經過溝通和互相安撫,一家人一致決定為妮妮捐獻所有器官。
現在妮妮媽媽經常會到墓園裡去看妮妮。墓園中有一處是紅十字紀念園,那裡鐫刻著許多器官捐獻者的名字。「這一排排名字、一個個生命我沒接觸過沒見過,但他們殊途同歸,通過其他方式在別人身上活著、在很多人心裡活著。」妮妮媽媽說,「將來,我也會是那碑上一排排、一列列之中的一個。」
接受捐獻者故事
通過志願服務傳遞捐獻者大愛
在21日舉行的感恩活動中,有一個特殊的環節感動了現場所有人。
接受器官捐獻者向器官捐獻者親屬獻花時,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男童走上了舞臺。這對雙胞胎今年4歲,分別叫歡歡、樂樂,來自重慶。他們在幾個月大時就被查出患有多囊腎,並且病情發展得很快。
去年12月,兩人都出現了腎衰竭,病情更重一些的弟弟開始接受血液透析,並在中山一院登記等待腎移植。
今年8月19日,弟弟進行了腎移植手術,腎臟捐獻者是一個3歲幼童。但就在這時,哥哥的腎衰竭症狀也進一步加重,開始進行血液透析。幸運的是,哥哥在11月20日也做了腎移植手術。腎臟捐獻者是一個1歲幼童。
感恩活動上,歡歡和樂樂兄弟倆表現得非常活潑,可愛的行為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歡歡、樂樂的媽媽阮女士說,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活蹦亂跳的樣子,她內心五味雜陳,自己的家庭從絕望中被拯救出來,但同時有兩個家庭卻承受著喪子之痛。她不知道捐獻者是誰,沒有辦法面對面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她決定通過志願服務的方式把捐獻者家屬的這份大愛傳遞下去。
在重慶兒童醫院,仍有許多孩子正飽受腎衰竭之痛,卻求醫無門。阮女士對醫院的醫生說:「可以把我的手機號留給他們,我可以指引他們如何申請器官移植,讓他們少走彎路。」
據悉,到目前為止,阮女士已經幫助了二十多個來自雲貴川的病童家庭。
編輯: 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