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個學生問王陽明:「老師,為什麼我老是焦慮,無法做好當下的事情呢?」王陽明問他:「你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已經非常努力去做了,但是看不到效果,非常著急。」王陽明又問他:「你確定,那件事是你想做的嗎?你確定,你真的是在努力嗎?」那個學生想了想,羞澀地低下了頭。
這個案例,見於王陽明的《傳習錄》。這個毛病,古代人有,現代人也有,甚至更甚。
為什麼於當下,大家心思這麼慌亂,其主要原因,是我們沒能把自己心,給安定下來。
佛家講,把心安於「空」,萬法皆空,心無雜念。
道家講,把心安於「無」,淡心寡慾,無欲無求。
儒家講,把心安於「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現代人,是不相信這些的,再加上接收信息太多,心無定見,慌亂不定,也就不奇怪了。
當心無定見,那麼我們就會受人性固有的弱點支配,比如,把心安於酒氣財色,得不到就會痛苦。得到了還想更多,隨著欲望不斷加碼,焦慮不斷升級,痛苦延綿不斷。
所以,如果我們比較焦慮和迷茫,第一要務,就是把心安定下來
小時候,在我們村子,有一個大學生,學習很刻苦,為人也很正直。那時國家還包分配,他畢業後,被分配到稅務局工作。自然他成為全村人的驕傲。
可是,工作不到2年,他辭職回村子了,讓大家大跌眼鏡。後面更讓大家不可理解的是,他幹起了養殖,養雞。後來,了解才知道,他在單位,由於不善處理與領導關係,被各種排擠。以他的性格,是不可能曲意逢迎的,乾脆就辭職了。他相信自己,能做成事。與其在單位,參與各種勾心鬥角,還不如出來。
後來,他是村上第一個蓋上樓房的,也是第一個買轎車的。現在,他的養殖公司,是我們縣裡面最大的。同時,他還帶著很多人富了起來。
他的心,就安在了「堅信自己能成事」。
很多人可能說,難道「把心安下來」,就一定能成功嗎?
其實,不然。把心安定下來,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會遇到很多困難等著去克服,這就要我們有「戒慎恐懼」的功夫。
什麼是「戒慎恐懼」?
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一生都在提醒自己的一句話。
戒慎,就是要慎獨,在獨處的時候,也要像在公共場合,要求自己。恐懼,就是要有敬畏之心,對事有敬畏之心,對人有敬畏之心。
想想我們在平時工作中,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真的把事情,真心實意地去做了。與人相處的時候,是不是只是,浮於表面答應其他人,隨後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在我們做好「戒慎恐懼」的同時,我們還不能忘記:勿正、勿忘、勿助。這句話出自《孟子》,原話是:「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
說的啥意思?
就是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要有事情做。並且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有沒有效果了?還有,既然你確定了要做這件事,就時刻不能忘記,並且不要老想走捷徑,而要堅持按照計劃,按部就班地去做。
勿正,就是不要老想著,有沒有效果。我都幹了這麼久了,要去看有效果了嗎?如果沒有效果,就開始焦慮。
勿忘,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始終放在腔子裡。不要只在逆境的時候,才想起自己的目標;順境的時候,光顧著吃喝玩樂了,目標早拋到九霄雲外了。
勿助,就是老想走捷徑。這個「助」字,就來自於成語「拔苗助長」。很多人,還是有這個毛病。幹了幾年工作,沒有升職加薪,就想著送禮或跳槽。如果沒有升職加薪,大部分的原因,是我們自身能力沒有提升,當然也不排除遇人不淑。如果沒有升職加薪,就想著是不是自己行業不行呀?要不要換個行業呢?「韭菜」一詞為什麼這麼流行,就是因為想快速致富的人太多了,轉行或走捷徑,就成為了別人的韭菜。
一直以來,我非常羨慕,淡然地按照自己計劃是生活和工作的人,很少在他們臉上看到焦慮感。有時候你會認為,他們做事效率和方式太低了。但是,經過幾年一看,他們走的路是最穩的,收穫也是最多的。
自從創業以來,我也向他們靠攏,做個篤定的人,不慌亂,不亂看。
這類人做事,我總結了16字心法:安心定志,戒慎恐懼。勿悔勿正,勿忘勿助。
希望對你同樣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