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緊張的國際形勢每個人都能清晰的感受到,而在疫情期間,數萬名小留學生在海外無法回國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小留學生群體過去在國內的關注度不高,不過新聞報導後,很多人不禁發問,為什麼要把孩子小小年紀就送出國?在中國讀書就不好嗎?
和其他在海外留學的群體不同,小留學生出國留學多處於義務教育階段,這期間送出國讀書也被人質疑是否屬於「違法」範疇。
因為這些孩子在適齡階段接受的是國外教育,和我國的義務教育不沾邊。但這類現象其實很早就有了,目前也沒有任何官方的聲音說孩子出國不接受國內的義務教育是被明令禁止的,不存在限制應該就是默許。
不過這個問題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今年以來出國留學這件事又被人議論了,事實證明依舊有很多人在戴著有色眼鏡看留學群體。
最多的發問就是,好好在國內學習不行麼,為什麼非要削尖了頭也要去國外。關於這個問題,從個體選擇上說是個人自由。
而從更大的方向看,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教育是不同的,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下,保持開放的中國也正努力在各個領域同外界進行交流,留學算是學術和人文交流的一種,是應該被鼓勵而不是批評的。
在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應該有更多理智的思考和聲音,多元化依舊是21世紀的主流,這一點並不會因為短期的緊張而改變。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西方的教育理念,如果有的選,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這樣的教育嗎?
中國的教育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應試教育,因此我國的學生考試能力很強,而考試也是我國主要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準,從小學的期中期末考試,到初高中的月考,高考等等,基本上考試是應試教育中唯一檢驗成績的標準,但在國外很多教育的成果不是考試成績能體現的。
在國內要求學生們不斷的做習題記憶知識點,背誦課文和優美詞句的時候,西方的教育在強調多閱讀、多理解以及思辨。在思想層面上的引導更多。
美國從小學開始就會對學生們進行閱讀要求,閱讀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科學、歷史人文、人物傳記,甚至科幻小說也是被允許的,這些閱讀之後同樣有布置作業,要做presentation。
到了初中,閱讀依舊在被強調,而中國的教育到了初中開始趨向於有框架結構的系統學習,而美國的教科書依舊在強調閱讀和理解,這一點和中國的記憶背誦是不同的。
在學歷史的時候,國內的學生會有一部分人自動掉隊,原因也不難理解,不感興趣。歷史的教材確實很枯草,時間線密密麻麻都需要記憶,客觀的說,歷史教材沒有體現出歷史本該有的魅力。
中華文明的歷史很長,加上應試教育的需要,歷史被這種框架局限了。而在美國,歷史實施的教育會讓學生們這樣做思考,如果回到1788年,從你的角度看,你希望政府是什麼樣的?
不可否認美國的建國史很短,因此有人會說,實際情況不同,他們學習歷史更輕鬆,但一些教育理念還是可以學習的,如何讓學校的教育內容更有趣。
而不是完全陷入應試教育的死胡同,一切為了分數,為此豐滿又恢弘的歷史成了難以記憶的時間線。歷史中一些著名大事件的意義被教科書定義,學生們甚至被剝奪了進一步了解和思考的權利。這並不是歷史教學該有的樣子。
1.西方教育也有超前性
在很多人認知中西方人的數學很薄弱,但其實在西方的高中教育中,學生們的壓力一點不小,在一些私立學校,高中的學生們已經開始接觸微積分和線性代數了,這些課程並不簡單。
此外,在高中階段學生們已經開始接觸統計學,不是局限於書本和習題中的統計學,而是落實於實際的統計學。
學生們被要求進行現實的問卷調查,然後才是通過數學工具去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這些教學的意義是將學科的全貌儘可能地展現,而不是全部都集中在書本和習題中。
2.豐富的課程設置
美國高中除了必修課英文、歷史、數學、科學和外語之外,選修課也是大學錄取的加分項,此外高中還允許提前選修大學的課程,在提前修完高中的學分後,學生們被允許提前選修大學課程。
這樣到了大學後高中修的學分可以折抵大學學分,幫助一些人縮短大學的學時,節約學費。美國上大學不便宜,一些人為了上大學需要助學貸款,這在美國很普遍。
3.學習的本質
以上提到的,西方學習很注重的一點就是思辨,在西方教育中記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背誦的內容更多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真正在多年後留下的是在教育中獲得的思辨能力。
愛因斯坦說,教育是學校裡教過的知識都忘掉以後,自己還能保留的東西。這一點也是西方教育所堅持的,鼓勵學生們多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判斷力,這些能力和書本有關,又和書本無關,重要的還在於教育的方式。
最後再說說美國教育中對體育和藝術的重視程度,在美國體育被認為是能改變命運的存在,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美國青春題材的電影看到。
在美國學校,風雲人物多是體育能人,而不是什麼學霸、學生會長等等。不過在美國非裔美國人在身體上具有先天優勢。
因此整個體育環境基本還是以黑人為主體,但這並不妨礙美國人對體育的熱愛。同樣的藝術和體育在教育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美國高中,並不是人人都想著努力靠高分,選擇還有很多。
教育啟示
西方教育以思辨貫穿,以多元展現其優勢,以實踐踐行教育。在這樣環境下接受教育、成長,視野會更開闊。回歸留學話題,去國外讀書無可厚非,認可他們的優點,師夷長技在現在依舊不會過時,對留學人們應該以更理智、客觀和包容的態度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