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而中國本科的四年裡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和認知中國這個社會,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人際間的各種信息交流都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第三,中國的大學生活對學生的情感生活和培養社交能力極其重要。
從十月起,筆者就陸續接到親戚朋友、乃至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打來的電話,內容都是詢問他們的孩子應該留學還是在中國上大學?
大部分孩子是今年剛剛進入高三,明年要畢業考大學,有兩個是今年剛進初三,詢問要不要明年去歐美念高中?甚至還有一個孩子今年剛剛進小學,當媽的就已經開始操心考慮孩子將來要不要留學以及要去哪個國家留學的問題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碰到這種情況,筆者都是上來先問一個問題:「你們將來是想讓孩子在外國生活工作,靠外國吃飯,變成外國人,還是希望他們將來回到中國工作,做中國人,靠中國吃飯?」
如果是前者,那麼筆者建議他們儘快把孩子送出國,越小越好;如果是後者,那麼誠心建議您,如果覺得孩子能夠考上一本的話,最好還是等他拿完本科畢業文憑,再去外國申請研究生。
先要確定目標,才能決定實行的手段,目標不同當然實行的手段也不同。家長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都是希望孩子將來過得好,能有一份好工作,能有一份好生活。
孩子本人的努力固然有著極大的作用,但是這個「過得好」實際上有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孩子將來所生活的環境,也就是他將來所生活的那個國家的經濟、人文等諸多狀況的。
其實這就是家長的一場賭博或考試,題目是等孩子長成以後是中國好還是外國好?
考的是家長的眼光和判斷,賭注是孩子的前景,未來的生活。贏了,大家皆大歡喜;輸了,時間不會倒流,有的已經沒有改變的可能了,有的雖然還有重來的機會,但代價是不會小的。
如果孩子只是出去念本科和研究生,考慮的不過是六七年後在中國好還是外國好,甚至不用考慮,念完再說。如果是高中出去,那就是十年以後哪裡好。如果小學就出去,那孩子還是安安心心當個外國人吧。
假如家長希望孩子將來當外國人,那當然是越早出去,越容易融入外國的社會生活,起碼語言就學得越快。
但在這裡筆者要提醒各位家長,孩子有多快接收外國的語言和文化,就意味著他有多快脫離家長的母語和母文華,和家長產生距離和隔閡。
因為家長畢竟是在純中國的環境下長大的,而孩子是在絕對外國的環境中成長,他將來是否能夠和家長保持同頻率同範疇的交流,很難說。
如果您的孩子中文只會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如果您不能和孩子在學習、生活上進行有效有深度的交流溝通,如果他的一切思維和習慣都和您不一樣,那你們基本就是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不要指望什麼中國式的養兒防老或天倫之樂了,您的孩子不是為了您自己養的,他是您為了外國養的。
都說留學是小別離,變成這樣就是永別離了,不是身體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筆者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相信同樣的情況絕不會少。
如果希望孩子將來回中國,筆者建議,假如他能考入一本的話,還是拿完本科畢業文憑以後再出國念研究生的好。
理由有三:
第一,這是一個最省時省力省錢的辦法。
現在歐美都承認中國大學的文憑,如果學生沒有本科畢業文憑的話,到歐美大學多半要從一年級開始,念完碩士總要個五六年的時間吧。
而一旦有了中國的本科文憑,可以在歐美直接申請研究生,最多會被要求重念大學本科的最後一年級,再進入研究生班,總共三四年時間就可以研究生畢業。不僅省了時間,學費生活費也能節省不少。
歐美大學越是低年級的課程越繁重複雜,越難合格,包含了相當多的基礎內容,少不了大量的參考書和作業,對非母語的中國學生是最吃力的,而且有不少內容以後在中國工作用不上。
當年筆者第一年有一門藝術史,實際上一大半都是基督教史,因為西方的藝術離不開宗教,十二使徒的聖績簡直讓人頭昏腦漲。而到了比較高的年級後,進入較多思考和自由發揮的階段,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經驗要求的多,學校灌輸的內容反而有所減少,課業負擔也會輕一些。
第二,中國的大學期間對學生了解中國、體驗社會有著很大的作用。
學生在中學大多過著家和學校、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注意力大部分集中課堂學業上,而且學生那時年紀尚小,很難了解中國社會所發生的種種現象並加以分辨和思考。
如果高中後直接去了國外,念個幾年書再回國,那麼他們對中國不了解,對外國也很難稱得上熟悉。一問兩不知,反而不如在中國本土深造的同齡人。這也是近年來海龜們身價大跌的原因之一,啥都不知道,要你幹什麼?
而中國本科的四年裡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和認知中國這個社會,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人際間的各種信息交流都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在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世界渴望了解中國。
就像不久前中國在美留學生說的那樣:「我的語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觀點可能也很平凡,但即使是這樣的我,也能在課堂上永遠有一絲話語權,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很重要,中國學生的話,一定要聽。」
這一絲話語權,也意味著學業的成功率,來自於學生的言之有物,來自於在中國的經驗和積累。
第三,中國的大學生活對學生的情感生活和培養社交能力極其重要。
筆者在法國過了這些年,有一個感覺就是似乎西方年輕人很容易得抑鬱症,比例比中國高的多。自己經歷的就不下三四個,聽說的也有七八個了,甚至最小的一個十四五歲就開始吃抗抑鬱藥。
開始還甚為驚訝,後來慢慢也體會到,西方崇尚個人自由和權利,獨住獨吃的不在少數。就算有時參加個活動聚會,也遠遠達不到中國人之間的親密程度。雖然過分親密了不是好事,但過猶不及,人和人之間太疏遠了也不是好事。發生了事,有什麼鬱悶,都沒個傾訴發洩的渠道,時間久了難免憋出病來。
而中國大學生四五個人同吃同住三四年,早晨一塊跑個步吃個早餐,中午互相聊聊新聞和怎麼去交女朋友,下課一起踢個球,到了晚上集體再去吃個烤串兒,想抑鬱都抑鬱不起來。
而且一旦學生進入社會,你不可能保證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可能保證你喜歡所有的人,如何同不喜歡自己以及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這都需要慢慢體會摸索,大學就是一個最好的鍛鍊期。
另外筆者衷心地建議學生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在國內成績不好,沒有學習能力和習慣,尤其是沒有自律能力的話,您就不要指望他到了國外就能變好學成什麼。
國內八九十分的孩子在國外基本還是八九十分,但國內五六十分的孩子到國外很可能就是三四十分了。沒有家長的管束,手裡又有了錢,放縱起來是很容易的。
筆者知道不少學生上個一個月的課,就成天悶在住處打遊戲,還有曠課出去玩的,反正家長管不著,也不知道。考試不過關,或者留級,或者換個地方接著混,留學生變成遊學生或油學生的大有人在,鬧出事故乃至進了法院的也有。您若不能保證孩子出去會自覺自律地學習,花錢買個文憑都比送他出國強,至少省錢還放心。
法國的治安總體上其實還不錯,但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2008年3月16日,幾名中國留學生在中餐館吃飯出來後與當地法籍阿拉伯人發生爭執,後被趕來的多名阿拉伯人圍毆,其中一名中國留學生身中四刀不治身亡。
現在暴力事件不斷增長,對人身的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大。每年筆者接待新來的學生,都反覆強調,一定要遠離危險人群,碰到有挑逗或挑釁性的情況,儘快離開,不要糾纏。
晚上八點以後,除非是本國的完全可信任的人之外,外國人、尤其是某些國家的男性,是絕對不能放進房間的,甚至連笑臉都要謹慎。因為對某些國家的男性來說,你對他們笑,就是你在勾引他們;晚上讓他們進房,就是默認他們的侵入。
何況現在西方各國遵循「政治正確」,保證「移民權利」,女性即使受到侵犯,法律都不一定支持她。
前不久瑞典發生的移民性侵坐輪椅的殘疾女性,法官居然判為無罪,理由竟然是「該婦女沒有努力反抗,而且沒有試圖逃跑,無法證明她是被強姦」。
西方遠不是他們自稱的和中國某些媒體宣稱的那麼美好,留學生一定要小心再警惕。